
"如果孩子三次不收拾房間,我就把玩具都扔了!"
"在公共場合,我只需要一個眼神,孩子就知道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
"當我女兒惹我生氣時,我就威脅說要把她換成別的孩子。"

這些聽起來像是玩笑的教育暴論,正在外網社交媒體上如野火蔓延——一場名為"貧民窟教育法"(Ghettossori)的“哥特梭利”育兒反潮流正在海外蔓延。

這個奇怪的新詞是由"ghetto"(貧民窟)和"Montessori"(蒙特梭利)兩個詞混搭而成,是對蒙特梭利教育法的一種戲謔性反叛。
根據法國蒙特梭利協會的說法,這種教育基於"一種將兒童視為自我建構主體的理念"。
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往往需要一個"完美媽媽"來配合——她們永遠善解人意、傾聽孩子、永遠保持耐心,不會崩潰。

擁有18萬粉絲的網紅媽媽@Jessicafrenchriviera在看到一位踐行蒙特梭利教育的媽媽分享影片時,她覺得這一切太假了。
那些追求完美的育兒內容真的讓人倍感壓力,到底誰能做到啊!?於是決定她以幽默的方式進行調侃。

"你難過嗎?情緒風暴來了?快點冷靜下來!"她在影片中以俏皮的語氣說道,這種與傳統育兒理念背道而馳的態度,迅速獲得了眾多媽媽的共鳴。
在TikTok上,越來越多的母親開始以"我是貧民窟媽媽"為開場白,分享她們"不完美"的育兒日常。

擁有8.7萬粉絲的@Bonitacaps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影片中說,自從用了“哥特梭利”教育法,她"用一個眼神就能讓孩子們明白我的想法,不需要數到三他們就會聽話。"
另一位母親@Caramielle則解釋說:"對我來說,貧民窟教育法就是讓孩子適應我們,而不是相反。"
當孩子沒有吃的,就給他們一碗麥片或薯片;當孩子的塗鴉堆積如山時,就乾脆把它們扔進垃圾桶;帶著JBL音響和孩子一起聽說唱音樂……這些看似不夠"優雅上流"的行為被她們坦然承認。

媽媽Helena也不把網友當外人,說自己有收不住脾氣和沒耐心的時候"當然我會說髒話!我也經常給孩子們點麥當勞,看動畫片。"
"如果孩子在一個略顯粗糙的環境中成長,反而更容易獨立自主,更能面對真實的生活。透過說唱音樂,他們還能學習修辭藝術,提高記憶力。"Jessica如此解釋道,並推薦了自己最喜歡的說唱歌手:"Lacrim、Booba、Lartiste,都可以聽。"

然而,這股反叛浪潮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因為一些母親承認自己會鼓勵孩子以暴制暴······
媽媽博主@shonaa.nash在影片中霸氣地表示:"如果有人打你,你也要打回去!""在我們家,不允許做受害者。"
Jessica甚至在影片中建議:"如果你孩子被欺負了,不要猶豫使用威脅,提高聲調,甚至動手。"這種傾向於暴力的教育方式,讓傳統專家們感到深深的憂慮。

根據法國兒童暴力觀察組織的定義,教育暴力指"社會中被容忍甚至推薦的,用於教育和控制兒童的強制性、懲罰性或操縱性行為"。自2019年起,這類行為在法國已被法律明令禁止。然而,現實情況卻難以控制。
據法國兒童基金會2024年的調查顯示,81%的父母承認仍在使用各種形式的教育暴力,這一比例比2022年的79%有所上升。"法國育兒的問題在於,過分強調懲罰和讓孩子服從的能力,"奎倫說道,"人們常常混淆了權威和暴力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StopVEO-無暴力童年協會創始人塞琳娜·奎倫無不擔憂地向媒體表示,“哥特梭利”這種教育趨勢會在使教育暴力變得更加司空見慣。
"哥特梭利教育中充斥著威脅、要挾、嘲諷甚至羞辱。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一旦我們開始縱容威脅、羞辱和懲罰,就可能為其他形式的暴力開啟大門。"

但是,“哥特梭利”教育這股潮流的興起自有其生長地土壤——當代父母所面臨的各種困境,在社會、工作、家庭和社交媒體的多重壓力下,完美育兒簡直是一種無法企及的理想,才會亟需“哥特梭利”這樣的形式來釋放焦慮。
"貧民窟教育法"的興起是普通人對完美育兒神話的質疑,也暴露了人們對積極教育理念仍有誤解——做父母是長久的、細碎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苛求完美,也不放任自流~
-END-
Ref:
https://www.elle.fr/Societe/News/Ghettossori-c-est-quoi-cette-tendance-des-meres-qui-prennent-le-contre-pied-de-la-methode-Montessori-4314379
https://actu.fr/societe/ghettossori-c-est-quoi-cette-tendance-tiktok-qui-decomplexe-les-parents-mais-inquiete-les-specialistes_62242886.html
文|Tu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