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放榜在即,最卷的一批加州華人媽,卻不送娃去學校了

美國加州,這是臺灣媽媽Lily為了孩子教育“折騰”到的第三個地方。
Lily帶自家兩個娃的擇校教育經歷完全可以寫成一部“雞娃小史”——
在上海的國際學校,中文打不好基礎,恰逢疫情,果斷離開;
回臺灣精挑細選的學校,過於放養,數學能力成問題;
出走到美國加州求學,乾脆決定“不去學校”,以運動訓練為主,瞄準TOP20美本努力……
看似離經叛道的大膽選擇,卻步步都扣緊了雞娃的「精髓」所在。
在正文開始之前想給大家預告一下:
國際教育路上選擇太多挑花眼?
4月12日上海第4屆留學菁英匯
50+ 頂級學校/機構,一站式補齊教育資訊差

還有人氣IP:

多兒、拽姐

在現場與你互動!


名額有限,點選下方圖片一鍵報名

數學中文都學不好?
中產媽放棄國際學校
清晨不到6點,大部分同齡人還在被窩裡的時候,Felix已經爬起床端坐在電腦前,準備迎接線上課程的開始。
如果是高爾夫球比賽日,起床時間還要提前到4點,以免趕到球場太晚,影響開球。
這樣的日子開始得並不久,但Lily一家已經習慣這種生活節奏。
線上學校課程,加線下長時間體育訓練,看似不尋常的路徑選擇,已經變成目前最適合Felix的學習模式。
但在此前,Lily一家和千千萬萬個北上廣深雞娃家庭走著相似的教育路線。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Felix就在魔都一所國際學校就讀。
Lily慎重考察過這所學校:中英文並重,中文教育在同類學校中佔比最大;數學教育也很強。
不希望孩子丟掉母語文化的Lily夫婦,一下就拍板定下。結果從1年級讀到3年級後,Lily發現,Felix的中文水平還是不行。
恰逢疫情上網課,學校也沒有做好應對網課的充分準備,Lily一家索性帶娃回臺灣,重新擇校。
臺灣的各種“實驗教育”很成熟,如蒙特梭利、華德福等。
“我覺得英文還是比較好學的,但中文認字太難了。”基於補上中文的想法,Lily為孩子選擇了一所純中文環境的蒙特梭利學校。
但蒙特梭利教育主打的“給孩子更多自由,不做反覆練習”,恰恰成了Lily最不滿意的地方。
數學不提倡反覆做習題,導致Felix算數速度很慢;漢字也不要求反覆抄寫練習,記憶很成問題。
學術上的拖沓,直接導致另一大問題——Felix練習高爾夫球的時間遠遠不夠用。
受爸爸和叔叔一直打高爾夫球的影響,Felix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打高爾夫球,有往職業方向發展的意向。
1、2年級時,他還能時不時赴美參賽。三年級後,奔波兩地參賽逐漸困難起來。加上在蒙特梭利實驗學校學術上的遲滯,對Felix打球造成很大影響。
而如果想往職業化方向發展,必須靠在美國打比賽拼積分,否則無論是申請優秀的高爾夫球校隊還是進好大學,都很困難。
讀到7年級後,Lily夫婦毅然決定,直接帶孩子來美國加州,讀書訓練兩手抓。

為了把球打好
舉家搬遷美國加州
在國內仍屬於“新興賽道”的體育爬藤,早已是美國雞娃圈裡不可放手的一環。
說誇張點,美國中產娃,學術沒那麼強都問題不大,但是體育必須穩穩抓牢。畢竟,從八大藤校體育聯盟的屬性來源開始,“運動”就被寫入名校基因中。
雖說打高爾夫屬於Lily家的“家族傳承愛好”,但她也就此順步規劃好了孩子的運動+升學路徑。
可以說,赴美求學的最大契機,就是為了“把球打好”。
“要想進美國的名校校隊打高爾夫球,一定要有積分和排名。但是如果一直在亞洲讀書訓練,很難拿到積分,也沒有排名,申請好大學和校隊都很困難。
此外,亞洲的廠商也不會給贊助,可如果在美國贏過幾場比賽,就可以開始拿球杆或者衣服的贊助,也可以少花一點錢。"
7年級,是Felix在臺灣蒙特梭利學校就讀的最後一年,也是這一年,他開始在斯坦福線上中學同步上課。
適應了一年課程強度後,他們舉家來到美國加州,選擇瞭如今完全線上學校+線下訓練的學習生活模式。
在線上學校,體育、美術、音樂這些對於Felix來說並不“必要”的課程都可以不用上,只需要專注必須的學術課程,其他時間都可以自由安排。
每天早上6點,課程開始。
提前10分鐘,Felix會自覺從床上爬起來,洗漱準備上課。
到10點半,基本課程都上完了,他會繼續寫功課到中午12點。
午飯過後,從下午1點開始打球,一直打到7點回家,基本上日日如此。
線上學校的出現尤其適合這樣的運動員家庭。只有週一到週四有課程,週五全天沒有課程。時間上的靈活非常適合安排訓練和比賽時間。
遇到高爾夫球比賽的時候,Felix起床的時間還會提前到4點。
Lily細數著孩子的行程:“高爾夫球比賽都很早就要開球,如果太晚開球天氣會太熱。6點就要開球,差不多清晨4點就要起來,因為從家裡開車到比賽的地方都要一個小時。”
嚴格來說,高爾夫並不算Lily為孩子「規劃」的路,而是Felix從小在家耳濡目染,自己感興趣的方向。
也正因他從小就明確這條路是自己選的,所以他也從未抱怨。
雖然不像傳統精英私校那樣令人熟悉,但斯坦福線上中學的學習強度一點也不低,更是在全美線上學校中排名第一。
很多老師都是原先大學的教授,比如Felix有個老師就是原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因為線上學校的教學和工作時間地點都很自由,選擇來了這裡。
在家裡,Lily抓學業,爸爸抓高爾夫球,各司其職。偶爾也會因為教育有矛盾。
“我老公有時候也覺得,如果想高爾夫打得更好,應該選個「水」一點的學校,這樣拿A更容易。”
有運動特長的孩子,大學並不會太在意高中的A來自很難的學校還是「水校」。
Lily如實把孩子爸爸的想法告訴了Felix,但高自我要求的Felix卻並不想因為輕鬆而換學校。
能申請上斯坦福線上中學,對他來說本就是一種榮譽的象徵。此外,作為斯坦福下屬的一所學校,未來大學申請斯坦福也更有優勢——而這是為數不多學術和高爾夫校隊都很強的美國名校。
基於想把高爾夫球打好的初衷,Felix自己對學習反而更加上心了。他和父母都想花更多時間在練球上,也希望有足夠強的學術支撐自己進頂級校隊繼續打球,所以Felix儘可能提高了自己學業上的效率。
運動倒逼學術進步,Felix一家終於在加州找到了自己的平衡點。

一年50萬
這筆錢到底值不值?
線上學校+高爾夫球訓練的模式,到底要花多少錢?Lily細細算過一筆賬。
目前Felix在斯坦福線上中學是part-time上課模式,一年學費19000+美元(全日制學生29000+美元/年);
在高爾夫球訓練方面,美國最初級的教練費用是150美元每小時起步,最貴有1000刀每小時的。Felix的教練在150-300刀/小時的價位;此外還有體能教練,每小時100-200美元。兩個教練都是每週至少一次訓練。
一場比賽報名費300美元,理想情況下也是每週末一次比賽。
除此之外,每週兩次1v1英文補習課,一次100刀;每週一次數學補習80刀。
零零總總加起來,Felix一年教育起碼要花摺合50萬人民幣。
課程、補習和高爾夫球訓練,幾乎把他的所有時間都塞滿。但在這種情況下,Felix自己還偏愛籃球運動,如海綿擠水般努力擠時間出來打籃球。
在美國,籃球和美式橄欖球的確是更受歡迎的熱門運動,這兩項運動的大學生運動員也更受關注。
但作為亞洲家長,Lily夫婦有著更務實的考量。
作為團隊運動,籃球和足球都很看隊伍實力,這就不是個人努力能填平一切的。此外,在身高、體型方面,東亞人的優勢並不明顯,要練出成績很吃天賦,這是一條更艱辛的路。
除了高爾夫外,Felix喜歡籃球,Felix年幼的弟弟喜歡足球。
但爸爸告訴他們:“要靠這些申請到好大學太難了。我不會反對你們打籃球踢足球,但重心還是要放在高爾夫上。”
Felix自己也明白這一點。為了兼顧熱愛和升學,他努力在學業和高爾夫上都提高效率,每週堅持抽空打兩次籃球,被驅動著形成了更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學習習慣。
Felix的弟弟目前在一所臺灣在美開設的小學就讀,目的也是練好中文。而往後的升學,Lily夫婦準備“路徑依賴”,走Felix走過的這條熟悉的路。
在雞娃這條路上,Lily規劃周全,但她絕不是一個「功利主義」的媽媽。
“我很想跟所有家長說,真的不要很擔心做的事如果對大學申請沒有幫助,該怎麼辦?
孩子只要是喜歡做這件事情,死命的努力,花夠多的時間,都是一件好事。”
因為只要付出了時間和精力,是真的喜歡這件事,那就一定會有收穫,不管是體現在升學層面,還是說更長遠的成長的層面。
而如果純粹抱著升學的功利心態,反而容易看到一點失敗的苗條就放棄,這樣是絕對出不來成果的。
高爾夫球這項運動,大約到16歲,就可以判斷能進什麼樣的大學,能不能走職業賽道,這個時間點,給孩子的未來發展留下了充分的餘地。
這也是Lily嚴格要求Felix學業和打球都要練好的原因:
“你可以去嘗試,看看最終能走多遠,但學業真的不能放棄,因為要是作為運動員,一受傷就完了。學業就是一個保底。”
Lily把孩子大學的目標錨定在TOP20,最好是斯坦福,原因也是一樣的。
名校offer代表的是一種認可,這代表Felix已經足夠厲害了——拿到這個有客觀含金量的認可過後,是去讀大學還是選擇職業道路,那才是真正“自由”的選擇。

一切為了升學?
沒有白費的努力
Lily和丈夫都有過留學經歷。孩子爸爸初中就開始留美,Lily則在美國讀了大學。
這對被中美教育浸潤過的夫婦,如今在加州,身邊也都是捲到極致的華人雞娃父母。
藝術、體育、學術,加州的這群華人家長雞娃卷的這些新捷徑,實際上白人精英家庭早在十年前就走爛了。
單靠學業要進藤校,難於登天。但加上一個“高爾夫球”這樣的標籤,難度驟降。
有樣學樣的華人父母,把哈佛、普林斯頓校隊成員幹到了近半都是華人面孔,斯坦福校隊甚至約80%都是華人。
體育爬藤這條路,也越走越窄了嗎?
事實上,學術方面,滿分1600的SAT,也早就捲到了1500+稀鬆平常的程度。
不論是學術還是特長,高強度的競爭都難以避免。
Lily認為:“你就只好選擇一條自己有辦法走的路,然後朝目標去努力,不用去管難還是不難。”
就Lily觀測到的而言,身邊很多家庭都是為了申請大學而培養孩子的專長。
她見到過從小學音樂、學滑冰的孩子,但和Felix不一樣,這些家庭的孩子從沒考量過走職業路徑,學一切都純粹是為了幫申請加分。
但她自己認為,選好一個做得來的賽道去做,只要選對方向、很努力的去做了,就沒有白走的路。
身邊也有朋友問過她:“如果你花了這麼多心力和時間培養孩子,他最終卻沒有走到職業怎麼辦?”
Lily的回應是:
“我們花在上面的時間,以後都是孩子的養分。
沒有走向職業化也沒有關係,因為這一路上他也學到了很多。
比如每次參加比賽,天氣的變化、突發狀況的出現,都是對心態的磨鍊。
因為現在的孩子都已經太「好命」了,不愁吃不愁穿,也沒有什麼目標感。至少體育專案可以給人一個確切的目標,可以遇到一些生活上遇不到的挫折,這反而是好事。
不論是精神上、身體條件上,還是整個生活習慣上,都已經透過這項運動獲益良多。就算最後沒有出成績,這些東西也將伴隨他一生。”
EduKnow
如何選對適合孩子的路徑,讓他們的閃光點在申請季充分綻放
留學全知道和閱讀第一攜手國內外頂級教育資源,讓您無論在擇校、選機構還是挑專業,都能“一站式逛齊”,不費心找到好資源!

川普上臺,美本留學何去何從?


2025年,美英名校招生“新偏好”和趨勢


AI衝擊世界,知名大學興起哪些新興熱門專業


“反向留學”大探討,多國聯申策略與資源整合的建議


從未來就業,反思現在孩子的留學路徑規劃
……
為了全面、專業地為家長們解決這些問題,幫家長、中學、機構和大學提供彼此交流的平臺,留學全知道和閱讀第一將在4月12日,推出連結國內外頂級國際教育資源的行業對話:萬事達卡 x EduKnow 留學菁英匯。
名額有限,點選下方圖片一鍵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