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步,教你如何搞定覆盤?

觀點 / 李婧怡    主筆 / 歌平  責編 / 黃靜
本文首發於2024年6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年中了,一起好好覆盤吧》,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重發正文。
2024年已經過去了,你的年度目標完成得如何?
如果一切可控,那我要恭喜你,在困難的今年,這很不容易。
如果暫時落後,也沒關係,新的一年我們還可以重新開始。
但我想提醒你,無論進度如何,再忙,都別忘記趁這個時候做一件事:覆盤。
透過覆盤,你才能做得好的保留,做得不好的改進,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跌進同一個坑。
甚至可以這麼說:高手和普通人的區別,並不是高手不會踩坑,而是高手只允許自己在一個坑上踩一次。
前段時間,“劉潤讀書會”請來了一位覆盤高手:李婧怡老師。她是原美團旗艦業務組織發展負責人。在直播中,婧怡老師分享了她的新書《團隊覆盤法》,將美團內部一直在用的整套團隊覆盤法進行了系統梳理。
無論你是帶領團隊,還是個人覆盤,相信她的經驗,都能為你帶來幫助。
別把覆盤弄成這樣
覆盤,是一項典型的“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懂點”,但卻極少有人真正掌握的能力。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許多公司的覆盤會,都是下面這個樣子:
做完一個專案,效果不好,領導把臉一沉,今天咱們復個盤。
會上,大家毫無準備,面面相覷,復什麼?不知道。怎麼復?不知道。是該批評還是該表揚?不知道。
好不容易起了頭,A主管說了句“我覺得這件事上B部門沒有配合好”,B主管立刻炸鍋,“需要的資料我要了那麼多遍,你給我了嗎?你憑什麼說是我不配合?大家評評理到底是誰不配合?”
好不容易按下兩邊的怒火,大家你一個建議、我一個方案,七嘴八舌,一地雞毛。
會開完了,大家回自己辦公室該幹啥幹啥,大家的大腦也像空空的會議室一樣,不留下一片雲彩。剛才討論了點啥?哎呦記不清了。
於是下個專案,上次發生的錯誤,全都原模原樣再犯一遍。
領導氣急敗壞,拍著桌子喊,上次咱們不是全都覆盤過了嗎?這麼簡單的錯,怎麼老犯、老犯、老犯呢?
怎麼辦,再把臉一沉,今天咱們復個盤…
為什麼會這樣?婧怡老師說,因為絕大多數人,甚至是管理層,都對覆盤的作用有著極深的誤解。
在弄清“覆盤到底是什麼”之前,咱們不如討論討論,覆盤它一定“不是什麼”。
1、別把覆盤開成表彰大會
第一個誤解,是把覆盤當成“犒賞功臣”的授勳儀式。
領導挨個表揚對專案有突出貢獻的夥伴,兄弟們都要向他學習啊,來來來,你也給我們分享下先進經驗。
大家啪啪啪一通鼓掌,再上臺和領導合影。
覆盤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好的覆盤,它一定不是“表彰大會“。
2、別把覆盤開成追責大會
第二個誤解,是把覆盤當成明確責任的場所。
這件事沒幹好,來,我們明確清楚,到底是誰的鍋。好,這件事是你的鍋對吧,黃牌警告,下次不許再犯。
會上大家各有心思,沒被批評到的提心吊膽,擔心下一個就是自己。被批評到的心有不服,難道全是我的錯嗎?
覆盤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好的覆盤,它一定不是“追責大會”。
3、別把覆盤開成吐槽大會
第三個誤解,是把覆盤當成沒有限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場所。
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大家東一嘴、西一嘴,你吐槽一句、我抱怨一句。
最後呢?說的是挺爽,起到了一個“解壓”上的作用。
但你要問形成了什麼決策,對下次執行有什麼幫助?對不起,沒有。
覆盤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好的覆盤,它一定不是“吐槽大會”。
4、別把覆盤開成團建
第四個誤解,是把覆盤當成大家把酒言歡、增進友誼的場所。
專案做完了,大家都辛苦了,來,今晚我請客,兄弟們一起去喝酒擼串,順便給專案復個盤。
酒足飯飽間,大家交心是交心了,覆盤呢?忘了。
或許有一個“不識相”的提起一嘴:咱們這個專案啊,我覺得這裡還可以改進…
所有人的目光一起瞪來:掃不掃興?吃飯聊什麼工作?
覆盤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好的覆盤,它一定不是“團建”。
說了這麼多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覆盤它究竟應該是什麼?
婧怡老師說,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總結“什麼是覆盤”,她一定會用這一句:
覆盤是從自身過去的經歷中學習,形成面向未來的能力。
請注意,這句話有3個關鍵詞:
過去、自身、面向未來。
覆盤一定是從你自己經歷的、已經完成的事件中,提煉出能夠面向未來的方法論。它是幫你把“經驗”變成“能力”的過程。
或者,還有一個更形象的比喻:
覆盤就是絕不允許自己下次掉進相同的坑。
真正的高手,並不是不會失敗的人,而是能將每次失敗都變成成長“抓手”,順著抓手向上爬的人。
對企業、對組織、對個人,都是如此。
4步,搞定覆盤
有了覆盤意識,就能把覆盤做好嗎?
當然不是,你還需要方法。
很多公司的覆盤會,聊著聊著就發散了,一開就是大半天,聊了很多內容,結束的時候卻什麼都沒記住。這就是最典型的“沒有覆盤方法”。
婧怡老師說,她在美團期間,事業部裡是用一套“四步法”來進行復盤的。一次合格的覆盤,要經歷這“四步走”:
成敗認定、場景還原、得失分析、總結提煉。
我們一步步來看:
第一步:成敗認定
成敗認定是覆盤的第一步。你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不就是看一個事情成沒成、乾的好不好嗎?這很簡單啊。
但其實,成敗認定沒那麼簡單,我給你說一個故事。
某次營銷活動後的覆盤會上,經理A和高管B吵成一團。
吵什麼?
原來,經理A認為他很好的完成了“提升品牌知名度”的目標,在會上,他展示了滿滿一頁PPT的客戶好評,認為這是工作成果的最有力展現,這是一次成功的營銷活動。
高管B卻認為,這次活動耗費的成本過大,且因為地點覆蓋的目標人群不夠精準,大量領走福利的顧客,其實並非目標人群,後續轉化率必然很低,這不是一次值得驕傲的活動。
兩人越吵越兇,一邊說“活動前你怎麼不提這些要求”,一邊說“這是從目標出發理所應當的推論”,最終不歡而散。
問題出在哪?就在“成敗認定”環節。
團隊內每一個人,都對專案究竟是成、還是敗,有著清晰、統一、明確的認知,是成功覆盤的基礎。
這一步,有“一個前提”和“三個抓手”。
一個前提,是“目標清晰”。
目標是覆盤的基點,只有知道目標究竟是什麼,覆盤才有繼續的方向。如果整個團隊上下連對目標的認識都有偏差,努力註定南轅北轍。
三個抓手,一是“回顧目標”。
全員坐在一起,再認認真真的把最初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回顧一遍。
二是“評估目標實現情況”。
這次專案的結果究竟是未完成、基本完成、還是超額完成,全員必須有清晰的共識,不能有含糊的空間。
三是“確認本次覆盤焦點”。
專案執行的細節千千萬萬,每個人都可能有感想和委屈。但作為覆盤會,必須清晰的明確我們這次討論什麼問題,禁止無限發散。
做到這一步,“成敗認定”才算是完成,婧怡老師說,希望所有覆盤會組織者都牢牢記住一句話:
成敗認定的意義和價值,是讓整個團隊清晰的達成目標共識。
第二步:場景還原
成敗認定後,就是場景還原。
這一步的目的,是為後續的高質量分析提供必要的原材料。
這一步的關鍵,則是分清“事實”和“判斷”。
什麼是事實和判斷的區別?我給你兩個描述:
1、人事部門原計劃在1周內招募10名志願者,實際招募7名志願者,差額3名志願者。
2、人事部門因為更重視其它部門,忽略了我們的訴求,導致志願者招募沒有完成。
你看,1是完完全全的事實描述,不帶任何主觀判斷。2則是帶有主觀歸因和分析。
這有什麼問題?它會在潛移默化間影響大家對於過程的判斷。
比如,看完2的描述,很多人就會潛移默化的認為人事部門工作有偏心,導致我們的工作業績沒達成。
在這一步,你必須引導大家,非常客觀的陳列關於覆盤議題的事實,不要做原因判斷,更不要做動機判斷。
語言描述上一個小小的差別,就足以讓我們對一件事產生完全不同的看法。
第三步:得失分析
婧怡老師說,如果要問她,覆盤中的哪一步對團隊的認知迭代和持續成長有最重大意義,那一定就是這一步了。
什麼叫得失分析?就是在完成場景還原後,整個團隊坐下來,一起認認真真、不偏不倚的對整個專案流程再進行一遍討論、推演。
推演什麼?做得好的地方,如何繼續保留最佳化。做得不好的地方,如何改進重來。
這一步的核心目的只有一點:帶領團隊找到“下一次如何做?”。
打個比方的話,場景還原,就像是你去醫院拍了一張CT報告,但CT報告本身並不能讓疾病康復。
得失分析,就是你拿著這張報告去找醫生進行診斷、開藥、確定治療方案。
毫無疑問,同一張報告,不同水平的醫生可能給出完全不同的診斷。同樣的場景還原,不同的團隊也會得出完全不同的覆盤結論。
婧怡老師說,覆盤新人和覆盤高手的區別,往往就體現在這一步。
那該怎麼做?有3個立即可用的方法。
1、提出好問題
我們一般認為,答案的質量,決定著成功的好壞。但實際情況經常是,問題的質量,決定著答案的質量。
大部分的討論偏差,其實都是因為提錯了問題。
舉個例子,你的團隊在直播覆盤會上,為如何提高直播活躍度的問題大傷腦筋。
團隊夥伴看到友商的直播間裝飾非常漂亮,於是集中討論如何提升裝飾效果。
等等,等等,在頭腦風暴之前,別忘了想想,“如何提升裝飾效果從而提升直播間活躍度?”,這個問題真的提對了嗎?
你會發現,答案是“不一定”。直播間的活躍度可以與很多因素相關。比如鐵粉數量、直播助手話術、直播間福利、主播話術等等。而裝飾效果呢?可能是其中之一,也可能完全就不是。就算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所以,七嘴八舌的討論開始之前,“哪些因素對直播間活躍度最為重要?”,這就是一個更好、更有意義的問題。
好問題的標準,就是暴露出隱藏的邏輯謬誤,找出真正的因果關係。
2、萃取最佳實踐
將團隊產生出的最佳實踐,提煉、萃取,這是一個高效果、低成本的好方法。對於團隊而言,它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價值:
第一,將隱性知識顯性化,讓業績達成的路徑視覺化、清晰化。
第二,將一個人的優秀能力,賦能給一群人。
做好這一步,它既保證了未來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可以投入相同的資源,得到類似的產出。
更能確保優秀的人和方法被看見,被認可、被複制。短時間內提升團隊所有人的認知和能力。
3、運用5層階梯思考法
婧怡老師說,你還可以使用“5層階梯思考法”,去推演得失分析,這是一套她已經用了5年的方法,非常好用。
基於資訊、提煉發現。
基於發現、尋找原因。
基於原因、尋找所有關聯要素。
基於要素、對關聯因素進行權重排序。
基於因果關係,尋找關鍵假設或者隱藏前提。
每當走完這5步,你都相當於進行了一次完整的深度思考。
第四步:總結提煉
覆盤的最後一步,是總結提煉。
婧怡老師說,她見過特別多的團隊,辛辛苦苦討論了幾個小時,分析和總結都特別精彩。結果呢?討論結束後,大家就散會了,各自回工位,該幹嘛幹嘛。
這幾個小時的高質量討論,隨著時間的流逝,就這麼煙消雲散。等到下一次專案時,所有人都會懷疑:咱們上次的討論結果,還算數嗎?
這真的是件特別可惜的事情,這相當於萬米長跑,已經跑完了9900米,就差最後一哆嗦,結果選手自己退賽了。
在這個環節,你必須做到以下3件事,讓它們成為你團隊踏踏實實的資產,變成下一次專案更上一步的臺階。
1、提煉團隊共識
今天的討論,我們到底形成了哪些共識?達成了哪些決議?進行了哪些思考?這些必須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成為下次決策時的基準點。
否則,你就會發現,明明這次已經討論清楚的問題,下次執行時又會出現一堆質疑,反覆橫跳。
不反覆強調的共識,等於沒有共識。
2、佈置後續工作
前面多次強調,覆盤的目的,是下一次做的更好。那在此時釐清需要做哪些事情,來提升之後的成功機率,就是至關重要的。
不執行的決議,等於沒有決議。
3、沉澱團隊知識資產
成果的經驗從何而來?失敗的決策如何產生?複製的參考依據是什麼?
這些思考過程,不應該隨著覆盤會的結束而消散,而應該及時整理、歸檔,成為後續可以複用、學習的知識資產。
沒有沉澱的知識,等於忘記知識。

在直播的最後,婧怡老師說,很多人以為走完這四步覆盤就結束。她特意強調:真的不是。
在她看來,一次完整的覆盤,有一個終極標準:
覆盤會議上的所有結論和假設,都得到了實際應用的再次驗證。
只有到了這一步,一次成功的、面向未來的覆盤,才算圓滿結束。
真是一針見血。
我還有一個特別強烈的感悟,很多人都特別喜歡雷軍的一句話:
永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去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而公司裡,那些反覆犯的錯誤、那些因此而浪費掉的資金、資源和時間成本。其實就是在反覆做著“戰術上的勤奮”。
而覆盤能力,就是幫你升級為“戰略上的勤奮”的關鍵一躍。
感謝婧怡老師的分享。
也祝你,覆盤出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文章為李婧怡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