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覆盤實踐中,我們可以利用西方覆盤工具提高實操性,藉助中國思想精髓提升效能,但歸根結底,工具的盡頭是思想。
覆盤,源自圍棋術語,本意是指對弈者在完成一局棋後,重新將整個棋局過程擺一遍,藉此回放過程中有哪些亮點與不足,從而總結經驗。
覆盤工作法的運用,其內在邏輯就是將做過的事在頭腦中進行“回放”,透過對過往工作的分析、判斷、決策及行為進行回顧、反思和探究,找出工作失誤的原因,強化對成功方法的認識,以此指導我們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工作效能。
企業中,覆盤工作機制往往源起於公司領導者個人良好的工作習慣。這是因為,一個企業的文化塑造和工作機制構建,很大程度上與企業領導者的認知、信念和工作習慣密切相關,覆盤工作機制也正符合這一規律。
而其形成過程,還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無意識的覆盤,另一種是有意識的覆盤。無意識覆盤,即對例常性工作的總結機制,往往是公司沒有明確指出,卻在實際工作中一直運用的。例如,周工作計劃/總結、月度運營計劃/總結、季度總結,以及有些公司推行的日清管理法(即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均處於“日用而不覺”的狀態。有意識覆盤,指的是對專項性專案的覆盤總結,例如團建。由於此類專案不屬於例常性工作,更容易引起領導者注意,使之更有針對性考量,並在專案結束時,構建工作閉環,進行有意識地覆盤,總結工作經驗。
覆盤,之所以在工作中被普遍採用,是因為覆盤工作會給組織或個人帶來收益,換言之,獲得感是覆盤的生命力所在。
第一,發現缺點,總結優點。一件任務完成後,總會伴隨著優點和缺點。正如毛澤東主席在《論十大關係》一文中指出:“總結經驗有兩點,一是優點,一是缺點。”“總之,是兩點而不是一點。說只有一點,叫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有基於全面認知,我們才能夠在後續工作中克服曾經的缺點,發揚經過實踐檢驗的優點。
第二,辨析個人能力,最佳化人崗匹配。覆盤工作,不僅是對具體工作內容的總結,也是對組織中人的能力的考察,尤其是核心幹部隊伍,考察其在處理事務過程中如何著手解決問題、思考路徑是什麼、執行效果如何,以及過程中表現出的能力、素質、天賦優勢或能力短板等。基於此,對組織中各層級幹部隊伍進行科學識別、甄選、配置、培養,構建起一套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從而最佳化人崗匹配,推動工作高效開展。
第三,促進良好職業習慣養成。組織層面,覆盤工作的有序開展,可以推動組織形成覆盤工作機制、建立工作秩序,形成企業文化,進而促使個人在組織引導下塑造良好職業習慣,形成個體與組織間的雙向互動和相互賦能。個人層面,覆盤工作有助於個人克服不良習慣。例如,某企業領導曾面臨事務繁多、制定解決方案後未能執行落地、諸多備忘及代辦事項過期失效的困境,透過工作覆盤對這些問題均進行了有效規避,形成了良好職業習慣。
儘管如此,在實踐中,即便是非常重視覆盤工作的企業,在推進落實這一機制的過程中,通常也會面臨兩大阻力。
其一,多數人想做但沒有效果。起初,公司員工往往會積極投入覆盤工作,但過程中因缺乏開展的方法和技巧,導致效果不理想,最終變為被動應付,使覆盤流於形式。
其二,少數人因過往習慣而牴觸。通常而言,員工個人的工作方式和公司機制,二者之間是一種目標相容的關係,即互相融合且保持一致。對覆盤而言,在公司推行相關機制過程中,若個人有此工作習慣,便沒有阻力;若沒有此習慣,便容易產生抗拒心理。
針對兩方面問題,我認為也有相應的解決方法。一方面,我們可以提供可實操的工具與方法,包括模型、表格及常用工具,如SMART目標原則、5W1H過程陳述法、魚骨圖原因分析法等,以此來提高覆盤效率。另一方面,開展一對一教練輔導。覆盤工作中,上級一定要給予員工反饋、輔導,確保其得到及時回應,幫助員工發現問題,看到覆盤工作產生的效果及開展的必要性,避免覆盤淪為形式主義。
如上所述,近些年企業採納並實踐的覆盤工作法及工具模型,主要來自西方管理學。而毛澤東主席強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揚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因此,在企業管理實踐中,我們不僅要借鑑西方管理學中的各種實用工具,還應深入挖掘並學習中國的覆盤工作方法。
在中國的話語體系中,“總結經驗”這一常用表述,實則與覆盤工作法所指一致。總結經驗,是毛澤東主席自井岡山時期就一直在用的方法——“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每次戰役後,進行一次經驗總結,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然後輕裝上陣,乘勝前進,從勝利走向勝利,終於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覆盤工作法,也是中共組織發展中,各級領導常用的工作方式。
透過總結中國的覆盤實踐可以發現,中國式覆盤方法在系統層面、思想層面更具特色優勢,值得企業在覆盤實踐中學習運用。
組織是一個完整系統,由各個區域性構成。對企業而言,覆盤需要貫穿於不同層級中,由此,覆盤工作其實涵蓋了三個層面。
組織層面 在組織層面進行復盤總結,是組織領導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十大軍事原則為例。此十大軍事原則是毛澤東主席根據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經驗,在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後不久提出的,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部門層面 在組織層面進行工作總結之後,由於各部門各具特色,並作為組織系統中的組成部分,同樣需要按照具體工作經驗進行復盤總結。例如林彪元帥的六個戰術原則(又稱25字訣)——⼀點兩⾯、三三制、四組⼀隊、四快⼀慢、三猛、三種情況三種打法,正是基於毛澤東主席戰略思想指導下,在部門層面提煉出的戰術原則。
個人層面 個體是貫徹組織戰略、部門任務的具體執行者,在具體工作中踐行復盤總結是構建工作閉環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個人能力的重要機制。因此,員工個人也應對完成的每項工作進行系統的覆盤總結,萃取並提煉出寶貴的工作經驗。
三方面融合加強覆盤思想性
當前,眾多企業在覆盤實踐中常缺乏思想深度,而中國的覆盤工作法,可以透過以下三方面運用,有效提升覆盤的思想性。
中國的覆盤工作法,由於有哲學思想的融合應用,呈現出與一般工具類覆盤工作法的顯著區別。
1946年5月27日,毛澤東主席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各戰區的電報中指出:“東北四平街之所以能久守,主要是因敵未料我軍有防線,故逐次增兵,便於為我各個擊破,使敵遭受重大打擊。故四平街戰為一時特殊條件所致,不能成為我一般的作戰方針。”——《毛澤東年譜》
由此可見,在運用覆盤工作法時,我們不僅要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還需進一步區分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經驗。所謂特殊性經驗,因其依賴於特定條件,無法在其他場景中複製使用,看似成功也不可複用;而一般性經驗則具有通用性,可以在任何工作條件下被採納、應用。
許多企業由於缺乏哲學思想的指導,難以區分出特殊性與一般性經驗,以致在有些情況下,運用覆盤經驗及知識點時無法與實際情景相契合,從而導致不良後果。
1938年11月6日,毛澤東主席在《戰爭與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十年來從事軍事工作的同志們已有很多的成績,已有很多根據中國條件而提出的新東西,缺點在於沒有總結起來。”“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績……但缺點在於綜合性和系統性的不足。”
工作中我們常提及,“把經驗上升到規律”。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積極總結經驗,而且要推動經驗向質的飛躍,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行理論總結。
實際上,諸多企業的覆盤工作,僅停留在經驗層面,綜合性和系統性不足,未達到理論總結的層面和高度。由此也導致其覆盤工作未能體現出規律性的洞察,在指導實踐時帶有過多的感性色彩,大大影響了工作效能。
《道德經》第27章開篇語:“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意思是指,擅長行走者,不會留下痕跡;長於言談者,其話語沒有任何瑕疵、破綻。反觀多數企業的覆盤實踐,雖然對工作進行了總結並形成經驗,但語言表述卻空洞無物。看似形成了經驗,但一段時間之後,當初的內容描述變得難以理解,覆盤的效果也將因此而大打折扣,難以複用。
覆盤總結的經驗無疑是寶貴的,而能夠用言之有物的語言進行描述更難能可貴。我們應該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智慧和方法,用具體而非概念化的語言描述工作經驗,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在覆盤實踐中,我們可以進行有機結合,利用西方覆盤工具提高覆盤的實操性,藉助中國思想精髓提升覆盤效能,實現從經驗到規律的跨越。
但當前企業覆盤實踐中的顯著問題是,過於依賴西方管理學,而忽視了更具思想性的中國覆盤方法。事實上,對於覆盤工作而言,“工具的盡頭是思想”。畢竟,認識水平決定實踐水平,思想方法指導工作方法。因此,覆盤,更需要中國方法。
新增徐老師微信
立即諮詢
國際在職“MBA/EMBA/DBA”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