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物價持續攀升,澳洲的生活成本壓力不斷增加,許多家庭開始尋找節省開支的辦法。
一個新趨勢正在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購買超市自有品牌產品,儘管這些產品曾經被視為“低端”選擇。

圖源:SBS
根據超市巨頭Coles最新的季度報告,三分之一的顧客表示,他們為了在結賬時省錢,開始購買更多的自有品牌產品。
那麼,這些自有品牌到底是什麼?價格便宜是否意味著質量有問題?
其實,自有品牌是超市專門為自己推出的產品,通常由第三方廠家生產,而不是超市自己製造。
例如,Woolworths、Coles和Aldi等超市都推出了自有品牌產品。
有時,同一工廠可能會生產更高檔的品牌罐裝番茄和超市自有品牌的番茄罐頭,雖然它們在包裝和價格上有所不同,但有時口感和質量卻很接近。

圖源:SBS
“這並不意味著自有品牌的產品一定與品牌產品一模一樣,”金融及生活服務比較網站Finder的發言人Sarah Megginson在接受SBS採訪時表示,“有些產品與品牌產品幾乎無法區分,而有些產品在口感和效果上則可能完全不同。”
那麼,自有品牌產品為什麼能夠以更低的價格出售呢?其中有幾個重要原因:
一是省去廣告和品牌推廣費用,
大牌品牌通常要花費大量資金在廣告和品牌推廣上,而自有品牌則幾乎沒有這部分費用。這也是它們能夠保持低價的一個關鍵因素。
其次在於簡化包裝。
自有品牌的包裝通常比大牌產品簡單得多,減少了包裝和設計的成本。

圖源:SBS
三是少了中介商的利潤,
自有品牌的產品通常直接由超市與製造商合作,減少了透過多個供應鏈商的中介環節,使得超市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
最後是沒有爭奪貨架黃金位置的費用。
大品牌通常需要付費確保它們的產品在超市中佔據黃金位置。而自有品牌的產品通常放在貨架底部,不需支付這些費用。

圖源:SBS
不過,選擇自有品牌產品的消費者也發現,它們的質量並不差,很多時候甚至超出預期。
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CHOICE曾對多個自有品牌進行過評測,結果顯示,許多超市自有品牌的茶包、咖啡、冰淇淋、洗碗劑等產品,都在質量上超越了品牌產品。
例如,Aldi的“Just Organic”紅茶在32個的茶包茶包品牌中勝出,比Lipton、Twinings、Tetley、T2等知名品牌的茶包還要便宜,且味道更好。

圖源:CHOICE
隨著生活成本壓力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澳洲家庭選擇透過購買自有品牌來減輕開支。
根據CHOICE的調查,84%的家庭表示他們對食品和日常商品的價格感到擔憂。
Finder對 1,013 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39%的人由於經濟壓力而轉向更便宜的品牌。

圖源:SBS
而Compare Club的研究顯示,80%的澳洲人表示他們的賬單壓力很大,其中一半的人開始減少對食品和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支出。
Compare Club研究負責人Kate Browne提到,澳洲人正逐漸改變購物習慣:“我們看到很多消費者不再固守某一品牌,而是更注重價格,尋找最實惠的選擇。有些人甚至開始在多個商店之間比價,試圖找到最佳交易。”

圖源:SBS
過去,自有品牌產品往往被視為“無奈之選”,但如今,它們已成為很多家庭的常見選擇,過去的“偏見”也在逐漸消退。
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價格和價效比,超市自有品牌的地位正在悄然上升,甚至成為了許多人購物清單中的常客。
來源:SBS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閒話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