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二奢的風,吹進了縣城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王亮花了近13萬在網上下單了7件二手奢侈品,包括OMEGA的男士腕錶、卡地亞的戒指、Burberry大衣等等,算下來一件二奢商品的均價接近2萬。
辛苦一年,年底發了一筆獎金,“想犒勞一下自己,”王亮說,即便沒有獎金,他也會買。他購買的這7件大牌除了自用,還有一些拿來送朋友。去年他注意到一個現象:雖然生活在廣東一個四線小城,但是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在用二手奢侈品,“我也是去年被他們帶入坑的。”
以往,很少有人願意花高價買二奢。但是這個春節,二奢漸漸成為很多四五線城市及縣城中產的“新年貨”。
00后王昊是湖北十堰縣城裡的一名教師,收入不多但工作十分穩定,他每年花在奢侈品上的金額大概在3萬左右,“我比較注重生活品質和個人體驗,希望透過穿搭來展示自己的獨特品味和風格。”
在這個春節,他在轉轉為自己置辦了新年戰包——DIOR馬鞍包,專櫃公價2萬多,但在轉轉他只花了不到1萬就買到了成色99新的同款包,“雖是二手,但春節揹出去也很有面子。”
于波也是資深的二奢愛好者。她是典型的縣城女孩,“家裡有點小錢但也不是什麼大老闆,”在沒有注意到“二奢”以前,她只買COACH一類的輕奢品牌,後來她喜歡上香奈兒,但是苦於價格過高,她轉而選擇花低價買二奢。今年春節,她在轉轉花一萬多就買到了成色不錯的香奈兒WOC發財包,“新年正好給自己討個好彩頭。”
不難看出,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在三四線城市甚至縣城,不論是“貴婦”,還是有點小錢的年輕人,對二手奢侈品的接受度正在變高。

在小紅書上,關於“二奢”的筆記有190萬+篇,越來越多的生活博主把鏡頭對準縣城“婆羅門”;在微博上,“返鄉過年被小縣城的消費震撼了”成為熱議話題,收穫了近1300萬的閱讀量。看看這些妥妥的縣城中產都熱衷於消費哪些大牌。
今年春節,縣城動輒一頓2888元的年夜飯已經讓一線城市的打工人大開眼界,3個J的車釐子、大顆的丹東草莓也陸續上桌了,縣城中產展現出不輸於一二線城市人們的購買力。
土味縣城時尚起來了,購買奢侈品的風也漸漸吹進了縣城。
二手交易平臺也很快捕捉到了這股風向。據二手電商平臺轉轉公佈的春節資料顯示,節日期間五線小城的二奢訂單量同比增長了33%。此外,該平臺還公佈了全國各區域2024年二手奢侈品交易資料。結果顯示,2024年三四線城市的訂單量保持了雙位數增長,五線城市同比2023年增長8個點;而在四五線城市中,遼寧撫順、河南開封、山西晉城等地的二奢交易訂單量增長在100%以上。
根據前瞻硏究院統計資料,目前國內二手奢侈品市場消費主要集中在一線、新一線及二線城市,佔比約為70%,但隨著三線以下城市對奢侈品的接受程度和消費能力提高,二手奢侈品的購買頻率有明顯增加,下沉市場的可發展空間巨大。

有從業人士注意到現象:二手奢侈品是線上電商起家的,所以它天然就覆蓋全國,也更容易觸達下沉市場,這也為縣城中產提供了一條購買奢侈品的新途徑。
縣城中產的消費力還有資料支撐。《2024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釋出的資料顯示,從2013年到2023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的“千億縣”數量從9個增至59個。收入持續增長的縣城中產,消費升級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事實證明,在一線城市人們普遍消費降級的趨勢下,四五線小城及縣城消費升級卻遠未結束。在一二線市場增速放緩的同時,三四線城市及縣城中產“接盤”二奢消費正在成為一種顯著的行業趨勢。

縣城中產,為何迷上二奢
二奢下沉至縣城,這股消費趨勢依然離不開縣城的“體制內經濟”。
在“後浪研究所”的訪問中,很多二奢的消費者工作也都在體制內,工作收入穩定,各項福利完善,社會地位較高,成為縣城消費的主力軍。
喜歡買二手香奈兒的于波就屬於典型的縣城中產,她和丈夫都在體制內工作,夫妻二人加起來每月固定收入1萬多,全款在縣城買房買車,有時候為了吃一頓飯,還會專門開1小時車到省城,“有錢沒處花”成了夫妻二人的小煩惱。
二奢購買力還有一個特徵——年輕化率很高。據轉轉平臺數據顯示,平臺購買二奢的使用者年齡基本為90後、95後、00後。這部分年輕人在觀念上不牴觸二奢,經濟壓力也相對較小。
但是,對於縣城中產而言,奢侈品專櫃覆蓋率低成了他們消費奢侈品的一個障礙。王昊說,他所在的縣城沒有奢侈品專櫃,想要買新品只能跑到大城市購買,但因為可接受的單品價位在5000元到1萬之間,所以相比去專櫃購買正價新品,王昊更傾向於購買二奢商品。在他看來,二手奢侈品價效比高,花更少的錢就可以買到品相不錯的大牌奢侈品。
對於縣城中產而言,二奢最大的吸引力還在於價效比。
在四川宜賓工作的90後大琳是資深的二奢愛好者。她之前習慣在專櫃消費,但是有一次她去二奢店賣包,發現明明很新的包,回收價僅是原價的4折,幾乎是腰斬,“心痛。”此後,她就很少再踏足專櫃,“為什麼不直接買二手的呢?而且,你揹包出去,沒有人會跑來問你的包是新的還是二手的?”
此後,大琳入了二奢的坑。她喜歡逛紅布林(轉轉旗下二奢平臺),覺得紅布林的貨品很全,自己也在上面淘到了很多好物,“我在那個APP上買過很多次,基本99新或者95新的包都特別新,但是價格能少幾千塊錢,可以給我省錢。”

之前她買到一條GUCCI的腰帶,官網價是3200元,二奢網站標註的是95新,“拿回來一看幾乎就是全新,但我只花了1700。這個體驗就感覺很美好。”
不是一手買不起,二手更有價效比。在近幾年盛行的價效比消費風氣之下,二奢消費也恰好契合了當下流行的“價效比”消費觀。
除了二奢的價效比,對於縣城中產而言,在網上購買二奢的購物體驗和購物心態,也會比專櫃要輕鬆得多。在很多人看來,二奢電商平臺幾乎能做到“指哪打哪”,“網上的細節圖拍得很清楚,哪裡有劃痕或者磨損,拍得很仔細,而且每一細節都給你過,包括一款包包的長寬高、材質、年份編碼等等。”在網上購買過二奢的劉博說。
大琳喜歡很喜歡買愛馬仕,買過三五萬的Lindy,兩萬的菜籃子,“買二奢我會買金剛色的愛馬仕,因為在專櫃要配貨,可能還會受氣,看櫃姐的臉色,而且還得跑去市裡。”她寧願在二奢平臺加價購買。
大琳不僅自己買二奢,還會把這種購買二奢的渠道推薦給身邊的好友,朋友之間也會相互分享靠譜的二奢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購買二手奢侈品,人們的接受度也在慢慢變化。“之前大家可能會覺得用二手面子上過不去,心裡想的有點多,但是我個人感覺沒什麼,國外的人對二手的態度很開放,他們只會覺得我今天花不錯的價格買了一件奢侈品,我很喜歡,很開心,這就夠了。”王昊之前消費二奢的時候,心裡也會有些不舒服,但是後來他變得喜歡上二奢。
在他看來,人們的消費觀念越來越年輕化,一些傳統的固有觀念在逐漸被打破。

買二手,也值得更好
不過,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在網上購買二奢,最大的風險依然是“假貨”。
大琳就曾買到過一次假中古包,她去小紅書上發帖,有網友留言給她推薦了紅布林。
“我現在會選擇在平臺上買,因為他們檢測過真假,我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售後也比較有保障,消毒清潔、包包保養、防偽包裝等等都有。”大琳有一次對平臺寄賣的包包有些疑問,平臺客服直接聯絡賣家提供了購買憑證,“安全感瞬間拉滿。”
據瞭解,紅布林擁有一支近百人的專業鑑定師團隊,其中不乏鑑定量超過十萬件的資深鑑定師,為了提高精準度,平臺還會對高風險商品進行復審甚至三重鑑定。

有網友親身體會過平臺鑑定流程之嚴格,“成色、配件、氣味、五金、走線、油邊、啥的都要進行鑑定評估,像有大塊的汙漬和開裂等問題的,他們都是原路退回的。”該網友稱,之前自己想出一隻羅意威的幾何包,想讓平臺回收,但是最後因為包包變形嚴重還是被退回來了,“沒辦法,平臺鑑定很嚴格。不過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是為了大家都能買到好東西。”
劉博也傾向於尋找靠譜的平臺購買二奢,尤其是經過第三方機構的檢驗,幾乎不太擔心會買到假貨,“平臺有72小時無理由退貨,我覺得平臺能做到這個程度還是比較靠譜的。”劉博說。
消費者購買二奢時十分依賴對平臺的信任度。如何提高平臺自身的信譽度,與消費者建立持續可靠的深度連結,對二奢平臺至關重要。
2024年9月,二手電商平臺轉轉全資收購了紅布林。此後,轉轉也在持續發力提高平臺信任度。“對二奢行業而言,讓更多人輕鬆便捷地處理自己的商品,是一個亟需解決的痛點,我們解決痛點的方式就是把它變成一種服務,賣家不需要學習如何做一個職業賣家。賣家要賣,我們就上門幫你解決。”轉轉集團聯合創始人、COO兼紅布林CEO胡偉琨說,轉轉能做的,就是讓每一件奢侈品都能實現“無痛流轉”。

大琳就是如此,她不僅在網上買二奢包包,也會在網上賣包,也成功賣出去過。後來她把這種方式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平臺服務的不斷完善,讓生活在縣城的普通中產購買二手奢侈品的門檻也在不斷降低。買到正品,並且能獲得標準化的售後服務,正在成為現實。
曾有人問大琳,為什麼不去買更便宜的高仿。大琳不接受高仿,“買不起不如不買,”作為縣城女孩,大琳買奢侈品並不是為了要讓別人知道,而是認為自己值得擁有這些美好的事物,無所謂新品還是二手,幸運的是,“恰好有一個靠譜的平臺供我們選擇。”
(文中王昊、大琳、王亮、劉博、于波等均為化名)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