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會讓AI幫忙寫文章,生成圖片,那你會向AI傾訴你的苦惱嗎?你會讓AI做你的心理治療師嗎?你會在多大程度上,要把你現在已有的決策權讓步給它?
《學會思考》推薦人之一、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胡泳教授提出,要警惕我們對待AI的“擬人化”傾向:即賦予AI大量人的屬性,相信它會思考,會共情。這可能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但對於AI導致人類失業的問題,胡泳教授卻頗為樂觀:只要你的工作立足於社會需求,就永遠都有機會。另外,C計劃又上新直播啦~下週一(5月26日)晚20:00,C計劃主創&家長課導師兆凡、家長課產品設計師盲盒、兒童課資深講師婉兒講結合具體案例一起聊聊:家庭教育怎麼做,能引發孩子的改變?
作者:胡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網路傳播學會常務理事。“資訊社會50人論壇”成員。中國資訊經濟學會資訊社會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C計劃新書《學會思考》推薦者。著有《流行之道》。

警惕人類對待AI的“擬人化”傾向
我覺得嚴格來說,更多需要我們開始思考和擔憂的事情,不是人工智慧將來會不會替代人類,而是眼下,在生成式人工智慧之後的第二波——也就是“代理式人工智慧”——到來的時候,當這些人工代理開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替我們開始做各種各樣的決策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當AI出現在我們的日常業務場景,幫我們發文件,出現在醫療業、金融業、教育業、營銷、供應鏈管理、法律行業———你在多大程度上要把你現在已有的決策權讓步給它?這本質是我們如何跟機器相處的問題。我用一個詞來形容當下我們跟AI相處的一種傾向,叫做“擬人論”。
我們人類有著根深蒂固的擬人化傾向,比如我們認為貓會笑,其實貓真的會笑嗎?難道不是我們賦予它的一個屬性嗎?如果站在人類中心主義的角度,我們會賦予有機生物甚至無機物很多人的屬性。當然我們還會給人造物賦予人的屬性,現在最明顯的就是人工智慧。
我覺得我們給人工智慧賦予大量人的屬性,是很危險的。比如你今天很高興,說今天跟大模型說話了,我爸媽、我同學理解不了我,它卻如此理解我,甚至可以做我的心理治療師。
其實你在幹什麼呢?你在投射自己到它身上。你可以仔細自問一下,它真的是你的心理治療師嗎?他真的比你爸媽更瞭解你嗎?當你有了這樣的一種情感轉移後,你就容易高估它的智力,然後認為它現在有自我意識了、有情感了,因此你就會更加堅信,總有一天這個有意識的、有情感的人工智慧一定會替代我。但其實它只是在計算而已。
這是我們對於人工智慧的一個根深蒂固的誤區。我覺得這個誤區始於圖靈,因為他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說機器會思考嗎?
現在我們認為大模型一定會思考,因為它連推理都會了,而推理是一個思考過程。但我們可以仔細想想,它真的會思考嗎?它的思考在何種意義上是思考?還是它只是在處理資訊、在計算各種可能的機率、然後找到一個對於你來說機率最高的東西,再把那個東西放在你的面前,然後你認為它會思考了。
AI帶來的另一個問題關於信任——我們到底應該相信誰?我怎麼知道我所知道的資訊是真的、對的?知道自己如何知道就涉及思考,但當你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知道的時候,信任危機就會發生,這樣社會瓦解的可能性就極大地增加了,因為信任是我們社會的粘合劑。
嚴格地來講,文明是極其脆弱的,薄得像一張紙。如果從文學的角度來講,《蠅王》的故事中,把一些小男孩放到一個島上,他們馬上就展現出了人性中的黑暗,這是文學。心理學裡著名的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在不算長的時間裡,一個人就能變成一位法西斯。在這個意義上理解,為什麼一些有識之士說AI會威脅人類文明,我覺得威脅人類文明的原因或者途徑並不是人工智慧會代替我們,而是會瓦解我們這個社會的信任,然後導致文明的崩塌。

/圖源網路/

該擔心AI帶來的失業問題嗎?
如何找到合適的就業方向?
我覺得AI引發的失業問題,在當下可能並沒有那麼聳人聽聞。
第一,工業革命給我們的一個教訓是,雖然時代更迭會消滅很多工作,但也會創造新的工作。
比如說工業革命最後導致大量的藍領工人沒有了,但我們發展了服務業,現在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已經遠遠超過傳統的製造業了,這是有據可查的。
但是這個論據不是特別的有力,因為在人工智慧時代,真的有可能消滅的工作比創造的工作多。因此,這個理由部分成立,但可能不是完全成立。
第二,我們也可以先嚐試考慮——就算失業了,不工作又會怎麼樣?
大家不妨想想看,工作是從哪裡來的?其實工作是工業社會賦予的。相信這時候會有很多人反對我說,不工作我怎麼生活呢?
這就需要新的制度設計。比如說2020年,美籍華人楊安澤競選美國總統,他的競選綱領就是:你們技術公司獲得了這麼多紅利,為什麼不拿出來一些來分給我們?
每個美國人,每個月不管幹什麼,都給他發1,000塊錢,這樣,一年他就有12,000美元的無條件基本收入,那他就不會餓死,有了基本的保障。而有了基本保障以後,他就可以想辦法說,我在不會餓死的前提下,再去琢磨自己應該幹什麼。
這樣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是在向我們提醒,有一些本來應該就是全社會分享的紅利,為什麼只讓技術精英單獨來享受?這樣的制度並不是純粹的社會主義大鍋飯,而是真的有一份是可以拿出來分掉的。
這聽起來很烏托邦,例如這樣的制度也許在美國能實行,但根據我們國家現在的國情,也能實行嗎?
那麼第三點,我們再回到和每個人切身相關的問題想想:到底該如何找到合適的就業方向?
我把適合乾的事情分為三種:
●第一種叫跟人打交道;
●第二種叫跟事打交道;
●第三種叫跟資料打交道。
第三種是這些年新興起來的,以前沒有。現在萬事萬物都需要資料,如果你的孩子會跟資料打交道,他大概能拿到最高的工資。比如他是搞人工智慧的,他就真的能掙錢。
但是你的孩子可能對資料完全不在行。他不是這塊料,可是,他沒準是一個特別擅長跟事打交道的人,比如說他是一個極好的電工,那他就做電工;他會修汽車,他就去修汽車,他不會失業,而且還能掙得比較不錯的一個工資。
再回頭說第一種,叫跟人打交道,跟人打交道這個事情有很多種形式,比如我們大學教授也是跟人打交道,楊曉雷老師是律師,也做法律援助,他就是跟人打交道的;又比如說我們考慮現在最缺的是什麼,是老齡社會的護工,而大量的人都應該轉到這來,因為它在將來只會越來越缺,而且它是在可見的將來一定不會被機器人代替的。你不要被新聞給誘惑了,說將來我們養老靠機器人自己就能過,但是現在的機器人只能叫做“有一點點智慧的機器”,離機器人差太遠了。它能給你洗澡嗎?它能協助你大小便嗎?它真的能陪老人聊天嗎?更別說精神需求了,離得特別遠。
如果你的職業方向是往這個方向走,我覺得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你都不會失業,而且你的收入不見得低。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月嫂的工資。比如在北京,以前都是一對夫婦一起打工,男的通常都在建築隊、裝修隊,而女的都是保姆、小時工。在這兩年,你會發現男的地位開始直線下降,而女的地位直線上升,因為她們做的活不僅有需求,而且工資越來越高。
所以你要分析這個社會需求在哪裡,比如有一個數據顯示,中國現在寵物的數量超過了小孩的數量,那麼你就趕緊別幹母嬰行業,而是往寵物行業走。我認為要是從這樣一個社會需求的角度去想,就不用特別愁工作的事情,因為人的需求總是在的。
教育本身就是目的

一直以來,說服一個人接受教育,有一個很好用的“法寶”就是和他說“我能保證你找到工作”;而一旦找不到工作了,大家受教育的興致一下子就下去一大半。
雖然現實是這樣,但我要說這是完全錯誤的。
到了現在這個時代,你還老在想自己的孩子應該上什麼專業、天天說哪個專業好、天天給他上補習班來讓他好好地考那個專業,這個想法我覺得徹底不合適了。
因為將來哪個專業會好沒有人知道,家長是100%不知道的,我們老師也不知道。
再從根上想,我特別反對的,是不要單純地認為你受教育就是為了謀一個飯碗,這樣就把教育想窄了。
有大量的事情,它的目的是為了別的,用康德的話來講,叫“他律規定性”。桑德爾的著作《公正:該如何做是好?》裡有一段模擬對話,問一個哈佛的學生為什麼半夜3點的時候不睡覺,他回答說明天有一個課堂作業,他必須要在上課前完成;當追問他為什麼要把課堂作業好好地寫出來時,他回答說為了得一個高分;當追問他為什麼要得高分時,他回答說為了畢業以後能進投行;追問為什麼要進投行,他回答說為了進投行之後將來自己能單幹,可以做對沖基金;再追問他為什麼要做對沖基金時,他回答說因為喜歡吃龍蝦,做了對沖基金就可以吃更多的龍蝦了……
你會發現在他的回答中,所有的東西全是外部的,做一個事是為了做另一個事,每件事都是另一件事的工具。但是我們接受教育是為了將來謀一個飯碗嗎?
錯了,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
我認為受教育比不受教育好的原因,不僅是因為你將來能找到工作,也是因為你受了教育以後,明白了我雖然只有100歲,但我可能可以活好幾輩子,因為我有很多的活法,可以活得極其豐富。

本場分享來自於《學會思考》北京線下發佈會。
C計劃主創新書《學會思考》,一本給每個人的批判性思維入門級科普,歡迎點選下圖瞭解。⬇
C計劃9年潛心打磨一門課
C計劃思辨直播課,以批判性思維和經典書深度閱讀為核心,幫助孩子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會選擇、負責任,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中學生。
點選這裡檢視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