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淡馬錫,一天落地890億

作者丨楊博宇
來源丨投中網
文章已獲授權
890億投向三大先導賽道。
繼北京釋出新一批總規模50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後。上海也出手了,總規模890億的三支產業先導母基金於近期宣告成立。
分別是:
• 450億規模的積體電路母基金,投向晶片設計、製造和封測、裝備材料和零部件等領域;
• 215億規模的生物醫藥母基金,投向創新藥物及高階製劑、高階醫療器械、生物技術、高階製藥裝備等領域;
• 225億規模的人工智慧母基金,投向智慧晶片、智慧軟體、自動駕駛、智慧機器人等領域。
積體電路母基金
生物醫藥母基金
人工智慧母基金

三支母基金管理人均為上海國投,主要LP為上海市級投資平臺、上海區級投資平臺、上海國企、上海兩大券商公司。相關機構累計出資數十億至數百億不等。
與北京前段時間釋出的產業基金策略不同,上海將依託這三支母基金,組建多元化的基金叢集。總計890億的資金,或將讓更多市場化GP參與到上海的創投生態中。

890億投向三大先導賽道

在過去的一年中,上海設立了不少產業/科創基金。比如上海國資母基金、上海交大-大零號灣科技創新基金、復旦科創母基金、張江燧鋒二期基金等。但市級層面的產業母基金遲遲未落地。
而在此之前,杭州設立了總規模3000億的三支產業母基金,廣州設立了2000億的產業母基金,北京在去年底和今年上半年設立了1000億的8支產業基金。乍一看,金融之都上海的進度相對滯後了。
不過在今年3月,上海終於對外發布了重大訊息:將圍繞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領域,設立總規模約1000億的產業母基金。同時將為重點產業鏈新增2萬億銀行授信,為重點招商專案打造1000萬方智造空間。
這項宏大的投資計劃,在最近終於揭開面紗:450億投向積體電路,215億投向生物醫藥,225億投向人工智慧。如果按照政府引導基金平均4.5倍的放大效應計算,未來上海將帶動超4000億的資金投入到以上三大產業。
先看賽道:
在“十三五”末,上海在產業發展上提出了“3+6”的架構,這裡的“3”,就是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很快,這個說法就被寫進了上海市先進製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今年初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上海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3.9%,其中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6萬億。
據CVSource投中資料顯示(不含併購),2019年-2023年,專業機構對上海的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療三大賽道分別投資了1235.42億元、250.11億元、1349.31億元。其中生物醫療、積體電路位居所有投資的前兩名。
我記得在2019年前後,社交媒體上流傳著一篇關於“上海錯失網際網路”的文章。指出上海沒有培養出BAT,浪費了網際網路的黃金時代。但今天回過頭去看,在那個時間點上,拼多多、小紅書、得物等還沒有徹底發力,而上海的產業鐘擺已經悄悄轉向,擺到了更具戰略意義的領域上。
再看LP:
參與投資的上海16家國資機構,包括上海市級投資平臺,上海國盛、上海國投、上海國際等;上海區級投資平臺,上海浦東創新投資、上海閔行金投等;上海市級國企上汽集團、上海國臨港等;券商系的國泰君安、海通創新。
其中,上海國經在三支母基金中,共計出資400億位居榜首,上海浦東出資137.5億;上海國投出資100億;國泰君安和海通創新,兩家機構各出資10億;其他國資出資數十億不等。上海把本地多數國有企業都充分調動了起來。

上海VS北京:不同路徑、不同選擇

如果我們把上述動作與北京相比較,可以發現兩座城市在產業投資上的策略差異。
北京在去年底和今年上半年,一共設立了8支產業基金,每支約100億(其中兩支分別200億),共計1000億。主要投向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8個產業。上海與之相比,至少有三點不同:
第一,上海產業母基金的投資方向更為聚焦。一是上海只設立了面向3個領域的產業母基金。二是在積體電路上出資450億,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的近兩倍。這意味著相比於北京產業投資的“均衡策略”,上海更有所側重,要鞏固在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特別是在積體電路上的領導力。
第二,在北京1000億的產業基金中,北京產業引導基金是作為單一LP出資,而上海三大產業母基金的LP更為豐富。如前所述包括上海市級投資平臺、區級投資平臺、市屬國企、券商機構等。
不過,最大的不同還是第三點。北京的路子,更願意選擇一家GP管理一支巨無霸基金進行直投。而上海更傾向於以“基金叢集”的形式進行投資。
上海國投此前就對外宣佈說,“上海國投公司將加快建立全產業、全週期、全型別的多元化基金叢集,努力成為政產研各方面資源的連結者和放大器,助力上海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生態。”
從最近上海國投的動作也可以看出這一點。上海國投在前段時間與部分國資機構,米哈遊、B站、商湯科技等合作設立了超5億元的元創未來基金;最近又釋出訊息,將聯手商湯科技設立AI產業基金和算力基金。不出意外未來這890億,還將讓更多市場化的GP參與到上海創投生態中。
當然,如果還要再歸納出一點差異的話,那就是兩家管理人的差別。
北京的管理人北京國管,成立於2008年,是一家較為成熟的市級國資管理平臺。而2021年設立的上海國投公司,就顯得頗為“年輕”了。設立時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或許也是決定兩者打法差異的原因之一。

打造“上海版的淡馬錫”

上海國投成立於2021年3月,由上海市國資委全資控股及直接監管,註冊資本為100億元。主要經營業務包括:實施國有資本戰略性持股管理和資本運作,承擔市場競爭類重大產業專案投資,開展市場化、專業化股權投資基金運營。
2022年1月,上海國投公司作為第一大股東,聯合臨港集團、上汽集團,寧德時代、嗶哩嗶哩,中信資本、博裕資本、武嶽峰資本、博遠資本等公司和機構,設立了孚騰資本。其業務範圍不僅有PE/VC直投基金,還包括母基金和S基金。
2023年,上海國投與中國國新、中國誠通等聯合發起設立了上海國資國企綜改試驗基金,佈局多個國資國企混改專案。發起設立了總規模500億元(首期200億)的上海國資母基金,上海交大科創基金、元創未來基金等背後都有這支母基金的影子。
年輕進取、投資能力強、資源調動能力強,這是上海國投給外界的直觀感受。今年上半年,上海國投又與上海科創投集團合併重組,管理規模、投資能力又更上一層樓。
上海科創投集團是我國最早,也是上海唯一專門服務於早期科創投資的國資平臺。管理資本規模1200億元,參股創投基金162家,參股基金投資專案2000餘家,投資培育上市企業近200家,是國內實力最強的國有投資集團之一。這兩大國資平臺的合併,被外界視為打造“上海版的淡馬錫”。
在前幾天召開的2024商湯科技人工智慧論壇上,上海國投公司董事長袁國華在致辭中就講到了對於產業投資的思考。
他說,科技金融供給要滿足兩種創新需求,一種是國家使命驅動型的創新(比如積體電路)需要國資引領、社會參與;另一種是市場驅動型創新(比如新能源汽車),需要發揮市場資本的加速作用。不同的創新需要不同屬性的資本支援,對兩種創新的不同看法,促成了多元化基金生態的路徑選擇。
此外,袁國華不僅提到了“100-100萬”產業化階段的資金供給,更強調了“1-100”成果轉化階段和“0-1”基礎研究階段的資金服務。“要強化天使風險資金供給,支援早期科創企業跨越死亡之谷”,還要“能夠看到技術的市場前景和市場模式,善於發現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等重大訊號源。”
對行業來說,這指向了尋找“創新策源地”的難點;對國資而言,更指向了當下國資風投,盡職免責、寬容失敗的管理難題。
今年不少地方國資已經在投早投小的免責機制上探索嘗試。比如,山東在前幾天也釋出了相關管理辦法,提出對早期結構的虧損專案進行補貼。武漢市則提出要健全創新盡職免責減責機制,在程式合規的前提下,對探索性失誤不予追究。
引導、補償、免責,已經成為各地國資探索早期投資的關鍵詞。上海未來能不能再向前邁進一步,走出一套體系化的早期投資與管理模式?這無疑是市場最為期待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