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趙冬梅的演講在朋友圈刷屏。
趙教授的孩子今年24歲,在14歲的時候從初中輟學,最高學歷是初中。
演講中她提到,孩子在媽媽眼裡有很多優點:勤奮好學,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還能體會別人的感受,有領導意識,但回到學校後,卻被認為是一個差生。
“他始終處在一種學渣的角色,所以他的其他閃光點,不管多麼努力,在那個學校當中是完全不被看到的。”“因為他的學習成績差,所以他就是老師不待見的那個人。”最終在反反覆覆嘗試各種學校之後,孩子選擇不讀書了。

而這樣“不被看見”的孩子,在國內還有很多。
他們中很多也是不被看見的“沉默的大多數”,可能有三分之一到70%都有心理、智商、行為規範或是家庭問題。
到底他們目前處於怎樣的現狀?是否在轉軌國際高中後改變了命運?

新增小助手,領取擇校資料↓
1、北上廣深港擇校地圖(含課程學段)
2、全國國際化學校探校筆記(獨家)
3、加入本地擇校社群


三分之一到70%可能有心理等問題
中下游國際高中的學生更應該被“看見”
我最近在幾位國際學校校長聊天時,就聽到他們說了這個令人擔憂的現象:
一位幾年前關閉的、下游國際高中的前校長說,他之前所在的學校幾乎招不到中考能考到普高分數線以上的學生,每年求爹爹告奶奶地招來幾十個學生,其中70%都有心理問題。
還有一位K12國際學校的校長說,他們學校是年年中小學搖號都不用搖,只要報名都能進的下游學校,她觀察下來,學生裡最少三分之一也都有心理問題。
另一位校長的學校裡都是高考落榜緊急轉軌,以及國際學校裡考不上外國大學的學生,都會來他們學校先讀個國際預科。他說,他們學校也有近一半的學生心理不健康。其中一個學生有自殘傾向,進學校第一週就對自己下手了。
有問題的比例,竟然有這麼高!是不是讓家長們很震驚?

我們看到的新聞報道大多是“藤校學生抑鬱退學”、“美國頂尖高中學生自殺”、“清/北/復/交裡的學生因心理問題殺人”、“高考差一點滿分的優等生自殺”、“天才少年棋手自殺”等等的新聞,幾乎沒有報道外國“某某學校(聽都沒聽說過的普通學校)學生因心理問題自殺”、國內“某技校大專生自殺”、“某某(下游)國際學校學生抑鬱”的新聞。
這就造成了一種感覺,優等生的心理問題很嚴重,他們很需要父母的包容,學校非功利的態度,來幫他們減輕身上的壓力,這點確實是事實,不能否認。
不過,以這三位一線校長的親身經歷來看,成績不盡如人意的孩子,可能心理問題更加普遍,只不過悲慘的是,他們恐怕不如優等生來得引人關注。
只有“中專生數學大賽獲獎”、“技校生奪冠為國爭光”、“三流本科逆襲成藤校博士”、 “大專生創業成功年薪千萬”的新聞,才會是媒體喜歡報道的新聞。而平時的他們的心理問題——長期被貶低、忽視、批評後的自卑、嫉妒、自我責怪、自暴自棄、仇視社會和他人,以及只能找底層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所積累下的壓抑情緒,往往很少被看見。


在中下游的國際化學校
他們變得更好了嗎?
由於中下游的國際學校招生比較費勁,所以他們有時不得不放低招生門檻,來確保能招到足夠數量的學生。有一位在下游的國際學校負責招生面試的老師告訴我過這樣一個故事:
給學生面試前,校長悄悄指給她看,說:“這是某某領導介紹過來的孩子,儘量讓她過哈。”
於是,這位老師問這個頂著一頭紫色頭髮的女生:“請你從內容情感和寫作手法兩個角度,評價一位你喜歡的文學大家的作品。”沒想到,這個女生瞪大眼睛反問:“啥叫‘大家’啊?”令這位老師苦笑不得。
最終這位老師不得不在各種解釋、輔助和引導之下,幫助女生通過了面試。
而這所國際學校之前在招第一屆學生時,拒絕了一個入學考試裡所有科目都不及格的男生好多次,最後還是在暑假裡答應把他招進來了,因為連他算在一起,才10名學生。
因此,招生困難的國際學校就意味著,第一批招進來的、特別是發獎學金吸引來的學生,和最後一批勉強招進來的學生之間,差距會非常大。

而這些處於中下游學校裡的中下游學生常常是要麼智力有問題,要麼心理有問題,要麼行為規範有問題,要麼家庭有問題的孩子,他們目前無法達到普通正常的孩子應該有的水平,所以才落到了下游,但又因家境還不錯,而不至於進入中專職校。
因此才有了上述三位國際課程校長說的,他們三分之一到70%比例的學生都有所謂的“問題”。
儘管如此,這些學校仍然非常努力把他們變得更好。
那位連“文學大家”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的女生被招進學校後,受到了很好的對待。
她的IB中文老師不想在白天上課時影響其他學生的進度,於是都會利用每週的晚自習時間,專門給幾位語文水平一般的學生開小灶。不僅給他們詳細地解釋這周學習的詩詞、文章,還幫助他們反覆練習如何正確地使用文學評論術語來點評這些作品。
週週加練,耐心指導,班上的幾位後進生都有了不少的進步,一個學期後,基本不需要再額外補課就能跟上全班進度了。學生很自豪,老師也很欣慰。

而那位遇上開學第一週就有學生自殘的校長,也沒有勸退、放棄這名學生。原來這名學生非常厭學,在之前的普高一直曠課、逃課,讀不下去之後,被父母強行送到這所國際預科培訓學校。
校長了解情況後,天天蹲守在他家門口,陪他一起上學,開解他與父母之間的矛盾,瞭解他每門課的學習情況,派老師輪流輔導他,終於在校長和老師們的耐心感化下,這位厭學的孩子順利讀完了美國的預科,並且申請上了那裡的大學。
後來他還被學校邀請回校進行演講,他已經變得落落大方,侃侃而談了。

教育是篩選還是培養?
日本“挑戰學校”的經驗或可借鑑
日本東京從2025年4月起開設“挑戰學校”,專門招收長期缺勤或輟學學生。近年來日本“不登校”現象(指某一學年缺勤30天以上)愈發嚴峻,2023年全國相關學生突破30萬人。
他們都是因心理、家庭或社會壓力等原因拒絕上學的“問題學生”。面對這樣的學生,日本學校沒有放棄他們,而是採用更加靈活、更加適合他們的三部制教學、自主化管理、綜合學科與學分制、低門檻入學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容身之處”,幫助他們重建信心並明確人生目標。
學校採用上午部、下午部、夜間部的靈活時間安排,學生可根據自身狀態選擇上課時段,學業年限通常為四年,但透過選修課程和校外學習也可實現三年畢業。
不強制統一著裝,校歌由學生共同創作,體育祭、文化祭等活動均由學生參與策劃,充分尊重個體需求。
課程設定打破傳統學科界限,學生可自由制定課程表,結合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同時透過校外實踐(如社群服務、職業體驗)獲取學分。
招生不設學力測試,僅透過面試和作文評估學生需求與潛力,避免因學業壓力導致的排斥感。
目前,立川綠高等學校已經招到171名學生,東京其他都立高中也開始效仿,形成“挑戰學校”網路。

其實,教育裡一直都有爭論:學校的作用到底是篩選學生還是培養學生?
當我們把中高考和升學看成是篩選學生時,這些中下游國際學校裡中下游的學生,恐怕就是被篩選後“剩下的人”。
以結果論來說,他們很難考上世界知名學府,很難為學校和家長帶來榮譽,甚至還會讓學校和家長費神費力,所以忽視他們——家長可以再生個“小號”,學校可以只重點栽培(同時也把壓力給到)優等生,才是最經濟最現實的做法。
但篩選和培養並不矛盾,並不是我們用盡全力去培養所有孩子,就是不經濟不現實的。因為篩選其實正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每個孩子的優缺點和長短項,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去培養每個孩子的優點和長處。

日本新型的“挑戰學校”為處於中下游的“問題學生”提供了更靈活的教育路徑。其核心價值在於尊重學生的多樣性,以“容身之處”替代傳統教育的標準化要求,為破解“問題學生”難題提供了創新樣本。
我們中下游的國際學校也可以這樣,透過使用不同的教學規劃、不同的管理模式、自主自由的社團活動等,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興趣、特長、綜合能力進行“分類”,發掘學生的潛能(如藝術、體育、科創等特長)。幫助那些被認為“不適合”的學生找到自己擅長的點,然後重點培養。
我們可以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科學地分層,並對他們未來的社會分工進行預演,支援他們個性化的發展,但絕不能單純淘汰落後者,更不能篩選出我們學校需要的人後,就對剩下的人大幅降低關注度。

「寫在後面的話」
趙教授在演講的最後說,兒子輟學後,成為了一名攝影師,此前跟拍了中國第一個登上美國派克峰的車手,還開通了微博、B站,做了紀錄小片。
“我負責任地說,你已經成為媽媽喜歡的一個成年人。所以不用感到愧疚,媽媽為你感到自豪。”趙教授說。
除了這些已經“上岸”的學生,還有很多學生和家庭處在至暗時刻。
而中考後,那些“被迫”轉入中下游國際高中的學生的心態,我們家長和國際學校都需要特別重視,要把他們看成是每個非常重要的個體,去關注他們內心感受,幫助他們達到“透過另一條路成就最好的自己”的效果。
我們不能等到他們在“沉默中爆發”傷人傷己後,才意識到他們內心的壓抑、苦悶、辛酸和悲哀。更不能即使他們爆發了,也仍然無法像優等生一樣,得到同樣的關注。
“為每個個體考慮”這不僅僅是因為這是更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更是因為所有中下游的人才是整個社會里的大多數人,是除了金字塔上游的那個小三角以外的,我們每一個人。
(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新增小助手,領取擇校資料↓
1、北上廣深港擇校地圖(含課程學段)
2、全國國際化學校探校筆記(獨家)
3、加入本地擇校社群

作者招募&投稿:caohuiying691065
文章轉載:yan1099361479
家長入群:zhenbang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