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閱讀時間:12分鐘)
在世界的廣闊畫卷中,不同地域的文化如同細膩的畫筆,於無聲處勾勒出不同的思維方式與獨特風格。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許多女性研究員於各自的成長旅程中親身領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她們懷揣著對廣闊天地的熱忱嚮往,穿梭於不同文化之間,汲取了豐富的見識與新知,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如今,她們活躍於微軟亞洲研究院不同地區的實驗室,沉浸於多元文化所營造的自由、包容的研究氛圍之中,收穫著成長,書寫著不凡。過往的經歷以及與當下仍在體驗的多樣文化,不僅塑造了她們的今天,更為她們鋪就了一條通向未來的道路。

她們的跨文化之旅始於學生時代,有的跨越城市,有的遠渡重洋。在成長的旅途中,她們看到了世界的廣闊,也體會到了文化的多樣性。

張麗:我成長於安徽省舒城縣,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相傳這裡是漢末名將周瑜的故鄉。大三暑假我第一次來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並獲得了聯合培養博士的機會。這條道路既讓我擁有了國際視野,還能讓我兼顧“常回家看看”,也讓我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結緣,並在博士畢業後成為了北京實驗室的一員。
儘管北京實驗室所在的海淀區,常被大家調侃“沒有好玩好吃的”,但我在這裡感受到了國際化自由創新與本地務實精神的完美融合。正是這樣的環境為技術的創新突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斎藤菜美子:我是在日本群馬縣的鄉村長大的,在那裡度過了親近大自然的童年時光。中學時期,我來到了繁華的東京。有趣的是,我的中學是一所女子學校,而後來進入早稻田大學主修機械工程時,卻處在一個女生極少的環境中。如今,我的工作動力之一,便是希望透過我的研究和經歷,激勵更多年輕女性勇敢踏入機器人領域以及計算機科學領域,發現這個領域的無限可能,也為自己創造更多機會。
小時候我非常喜歡做手工,在電視上看到的機器人比賽讓我對機器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大學時,我加入了機器人競賽團隊,沉浸於設計 CAD 模型、加工製作零件、組裝機器人、製作電路並程式設計控制它們……這些經歷都加深了我對機器人的熱愛。
這期間,我在日本和國際的學術界及產業界有過一些求學和實踐的經歷,包括在英國愛丁堡大學進行了兩年的博士後研究。我從中感到了文化的差異——東方文化更注重和諧,人們常常會顧及他人感受;西方文化則鼓勵直接溝通和討論。工作方式也不盡相同,比如東京更強調守時、有條理及周密計劃,在愛丁堡,工作安排則會更為靈活。
經歷過不同文化後,我意識到“差異”不是問題,而是需要被理解的存在。我們應該在溝通中學會欣賞不同的觀點,避免偏見。
李嘉敏:我的成長關鍵詞是“遷徙”:生在阿克蘇,兩歲時隨家人來到上海,之後在香港攻讀本科和博士,期間還在北京一家企業實習了一年多,並且以訪問學生的身份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度過了九個月。完成學業後,我來到了現在工作的地方——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溫哥華實驗室。
在不同的地方生活,是瞭解自我的絕佳途徑。在一次次的搬遷中,我感受到了不同地方對我的塑造,也逐漸明確了自己的興趣所在與內心渴望。其實,搬家不僅是身體上的勞累,更是對心理的挑戰,每次都像是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區。但我逐漸學會了如何應對:不要想太多,把它當作生活中普通的一天。
駱煦芳:我出生於湖南長沙,青少年時代在這座充滿活力和煙火氣的城市度過。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我前往北京求學,一路完成了本科和博士學業。讀博期間,我有幸加入了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聯合培養博士專案,同時開啟了在研究院的實習之旅。畢業後,我選擇繼續留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並來到了上海實驗室,加入了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組。

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張麗

她們對計算機科學的未來有著各自不同的理想,但最終,這些理想都匯聚成了同一個目標——為人類開創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駱煦芳:我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構建強大的多模態模型以及通用解決方案,致力於攻克多個醫療健康領域的難題。這種跨學科研究顯然會面臨不同學科間資訊壁壘的挑戰。例如,當與醫生或生物學專家交流時,我們首先得理解他們所面臨的難題,進而判斷機器學習演算法和模型是否能夠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之後,我們可能還需要向他們解釋機器學習究竟帶來了哪些改變。
這一過程讓我意識到,人工智慧的價值不能僅追求在各類 benchmark 中獲得更好的分數,更在於它能否真正理解並解決具體問題,造福人類。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夠推動機器學習在醫療健康領域的長足發展,為提升人類醫療水平帶來更多改善。
李嘉敏:我現在的研究方向需要與架構和硬體設計師緊密合作,這比我讀博時的研究領域要更加底層。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實踐經驗促使我加深了對硬體的理解,不再侷限於書本知識,而是透過實踐觸控到了技術的脈搏,收穫了遠超書本的深刻洞見。
如今,我得以俯瞰整個系統的全貌,洞察各個元件如何在複雜的系統架構中協同工作。這種全方位的視角,讓我對人工智慧系統的運作有了更本質的理解。能夠參與下一代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的研發,我深感榮幸與興奮。因為,這不僅是一次技術的飛躍,更是為人工智慧的未來添磚加瓦,讓智慧的力量更好地造福人類。
張麗:儘管當前諸多研究成果已顯著提升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但距離真正的通用人工智慧仍有一段距離。我期待和團隊一起持續挖掘大模型“智商”與推理能力的潛力,探索這塊“智力天花板”究竟能被抬升至何種高度。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夠推動人工智慧的真正發展,為整個人類社會帶來更多福祉。
斎藤菜美子:如今,人工智慧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我相信具身智慧(Embodied AI)將是下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它將賦予人工智慧強大的物理互動能力,使其能夠以更自然、有意義的方式與人類互動。這一方面的技術突破將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多便利,並將極大地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

微軟亞洲研究院高階研究員 駱煦芳

她們在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圍中,自由探索科研的無垠天地,奔赴心之所向,追尋科學之光。

李嘉敏:我的研究之旅始於香港,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快節奏城市,研究氛圍也是如此。而在北美,我感受到的則是另一種風格,這裡氛圍相對輕鬆,但競爭的激烈程度絲毫不減。被來自全球頂尖計算機人才的突破性成果所環繞,難免會感到一些壓力,但這也成為了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溫哥華是我目前生活過的文化最為多元的城市,這裡的人們思想開放,包容性強。在溫哥華實驗室,同事們也擁有著不同的學術背景。起初,我覺得這種多樣性給我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因為大家對於一些基本概念可能也存在著不同的理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這反而有助於我完善自身認知,並且能夠更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相信,研究在本質上是一項中立的事業。在探討研究內容時,個人背景、文化差異等因素都會退居幕後。真正重要的是想法本身——論點的說服力、推理的清晰性以及見解的深度。儘管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背景,但我們都有著共同的目標:推動研究的進展。
駱煦芳:來到上海實驗室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這裡濃厚的多元化氛圍。僅在我所在的研究組,就匯聚了來自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理論研究、強化學習等多個方向的研究員。
與不同背景的同事們合作,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例如,系統方向的同事會與我分享模型最佳化的最新進展,讓我對技術細節有更深入的理解;無線方向的同事們的酷炫 demo 激發了我對新技術的無限遐想;甚至還有 AI for Science(科學智慧)的同事與我探討計算機領域之外的前沿科學話題。多元化的團隊構成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我覺得這對創新非常有幫助。
斎藤菜美子:去年8月,當我看到微軟亞洲研究院(東京)釋出的招聘資訊時,我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是否繼續留在英國。經過深思熟慮,權衡了不同選擇對自己未來發展的意義後,我篤定地認為,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是一個更加完美的機遇。
我非常向往參與新實驗的建立,尤其是投身於具身智慧專案。我的研究專注於機器人控制與機器學習,目標是讓機器人透過與現實世界的互動來感知環境並規劃行動。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理念與我的目標高度契合,這讓我堅信,在這裡,我可以將我的熱情與專業完美融合,實現自己的價值。
初到東京實驗室,我便被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文化氛圍所吸引。它強調協作與溝通,大家經常面對面交流,共同探討研究方向、方法和策略。這種開放的氛圍與日本研究文化中對和諧與組織性的重視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平衡性”——既能促進團隊合作,又能充分尊重不同的觀點。
張麗:在博士研究的後期,我逐漸萌生了轉向人工智慧領域的想法,但當時我在這方面的相關經驗欠缺。收到的工作 offer 中,唯有微軟亞洲研究院讓我眼前一亮——它沒有對研究方向設限。在研究院,除了可以開展前沿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它為研究員們提供了一個高度自由的探索空間,讓我能夠追隨內心真正熱愛的方向。
此外,微軟亞洲研究院始終鼓勵研究員們大膽冒險、勇於探索,甚至包容失敗。今年1月,我們團隊的 rStar-Math 工作在大模型的數學推理能力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在研究初期,我們面臨諸多限制和挑戰,不同研究組的同事們紛紛伸出援手,齊心協力將實驗推進了下去。這種開放、互助的研究氛圍,讓每一個好想法都有機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微軟亞洲研究院高階研究員 斎藤菜美子

她們才華橫溢,卻也不失“煙火氣”,忙碌科研之餘,也有著自己的專屬小愛好,也經歷著成長中的小煩惱。她們用自己的經歷,為更多科研女性送上一份美好的箴言。

斎藤菜美子:我總是願意嘗試新鮮事物。在義大利實習期間,我加入了當地的一支足球隊;在愛丁堡,我參加了藝術俱樂部、舞蹈社團,還嘗試了射箭和攀巖。我甚至還參與過街頭演唱。目前,我是公司瑜伽俱樂部的成員。
這些經歷讓我的生活充實、豐富,也讓我結識了許多來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朋友。有時,愛好也會為工作帶來靈感,比如,因為熱愛烹飪,我曾參與了一個讓機器人學會盛湯和做炒雞蛋的專案。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我都認為重要的是為興趣邁出第一步。不要糾結於理由,勇敢先邁出第一步,你就可能會遇到很棒的夥伴,也會在這段旅程中收穫滿滿!
張麗:在科研的忙碌之外,我更喜歡“切換 context”,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給自己充電。健身是我一直堅持的習慣,它既能讓我保持健康,也可以讓我在專注動作的過程中放空大腦,我很喜歡這種短暫的放鬆感。同時,我也喜歡看劇和閱讀,它們讓我沉浸在不同的故事中,體驗多樣的人生。這種“換個視角看世界”的方式,不僅讓我得以放鬆,更讓我對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正如我欣賞的李孝利,她灑脫的人生觀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快樂不止於追求結果,而在於發現自己想要什麼,並享受這個過程。熱愛生活、熱愛自己,才是最值得修煉的能力。
李嘉敏:閱讀是我多年來始終如一的愛好。我尤其鍾愛哲學和歷史,它們總能在我的思緒變得模糊時,幫助我感知世界。世界已歷經數千年,我所走的道路其實早已被無數人踏過,而閱讀為我提供了一種進入他人思想世界的方式,提醒我在這段旅程中並不孤單。
我也深感幸運,生活在一個女性意識崛起並被清晰表達的時代。我相信,女性擁有無限的潛力和能力,在任何領域都能脫穎而出,而我們正在親眼見證這一切成為現實。
駱煦芳:“50歲阿姨自駕遊”的故事深深觸動了我,它鼓勵我去追尋自己內心的所想所願。旅行一直是我最大的愛好,今後,也許我會給自己更多“走出去”的理由。
人生不應該是一條單調的“賽道”,而是無數不同風景拼湊的畫卷。我們無需時刻執著於同他人比較,取悅自己才是永遠重要的事。
你也許還想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