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1日,蜜雪冰城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並於7日獲得中國證監會備案,擬發行不超過7305.88萬股。這是繼A股上市失敗以及在2024年赴港上市招股書失效後第三次嘗試。
不過,IPO並非萬能藥,資本市場早已不看好茶飲資本故事了。
供應鏈生意經
蜜雪冰城主打飲品包括茶飲、果汁、冰淇淋等,因“6元單價”親民席捲全國市場。截止2024年9月30日,公司擁有門店總數已經突破4.5萬家,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現制飲品企業。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186.6億元,同比增長21%,淨利潤為34.86億元,同比增長45.2%,該利潤規模是中國茶飲行業第一。市佔率排名第2-4名的古茗、茶百道、滬上阿姨同期利潤分別為11.06億元、2.37億元(上半年)、1.68億元(上半年)。
不過,從生意本質上看,蜜雪冰城收入大頭並不是靠開店賺C端消費者的錢,而是賺B端供應鏈的錢,主要包括向加盟商提供原材料(糖、奶、茶、咖、果、糧、料等產品及包材)、裝置(冰箱、冰淇淋機、製冰機及咖啡機)以及加盟服務費。
2024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原材料商品、裝置銷售、加盟服務費分別為175.96億元、6.21億元、4.43億元,分別佔總營收比例的94.3%、3.3%、2.4%。
另據光大證券統計,蜜雪冰城省會、地級市、縣級市加盟費每年為1.1萬元、0.9萬元、0.7萬元,低於茶百道的3萬元/年、喜茶5萬元/3年。不可否認的是,加盟門檻低是蜜雪冰城門店快速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過,蜜雪冰城的供應鏈生意模式也存在不小弊端。一方面,原材料涉及多個農產品,價格波動往往較大,且難以有效透過漲價來轉移成本壓力,盈利能力無法持續上行。因為下游賣給的是B端加盟商,而後者因飲品單價本身足夠低,利潤微薄。
全天候科技媒體曾引用行業人士稱,加盟蜜雪冰城,只有30%的門店還有賺錢的可能,50%僅能維持收支平衡,而剩下的就只能關店了。
另一方面,蜜雪冰城以及眾多競爭對手快速擴張門店,未來主要城市門店區域密度料將更大,幾乎不可避免地出現消費者分流。加盟商單店原材料需求大致趨於下滑,蜜雪冰城業務基本上主要靠擴大門店數量來保持增長。但這一模式是有天花板上限的。
瘋狂擴張將遇天花板
蜜雪冰城一路走來,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創始人商業摸索、供應鏈體系建設、門店飛速擴張。
2007年,公司創始人張洪超的親戚好友紛紛選擇加盟,開啟蜜雪冰城的擴張之路。一直到2014年,蜜雪冰城門店數才突破1000家。在此期間,開店速度較為緩慢,主要兼有“直營+加盟”兩種運營模式。
2012-2018年期間,蜜雪冰城開始自建供應鏈,在採購、生產、倉儲、物流等方面下足功夫,為後續飛速擴張奠定了基礎。
2018年之後,公司深耕下沉市場,宣佈放開鄉鎮市場加盟,且獲得萬店投資、美團旗下的龍珠資本、高瓴和中信的的聯合投資,門店數量開啟大擴張。到2021年,總數突破2萬家,到2024年9月末已經突破4.5萬家。

來源:招股書
那麼,未來國內市場還能承載多少家蜜雪冰城?
東北證券早在2022年做過一筆測算:按照它當時開店密度最大的鄭州地區開店水平估算,相當於每十萬人門店保有量為6家。那麼對應到全國,蜜雪冰城的門店上限在6萬-8萬家之間。
當然,這只是基於最大密度測算的理論值——公司總部在鄭州,品牌影響力遠大於其他競爭對手,密度相較於全國其他區域往往要高不少。並且,從2023年開始至今,全國多數龍頭茶飲品牌均在加速擴張。
截至2024年8月5日,全國茶飲門店總數為431753家,近一年新開門店數超16.7萬家,淨增長3.5萬家。按照中國人口14億人計算,平均每3000人就有一家茶飲店。
可見,中國現有茶飲門店密度足夠大,基本能夠滿足消費者現制飲品需求,沒有大量空白市場可供滲透了。
當然,對於蜜雪冰城這類頭部茶飲品牌而言,可以加速出海尋求增長。
東南亞是國內茶飲品牌出海的重要戰場,因為這些地方本身就擁有較為悠久的茶飲歷史,加之常年均溫超過30度,利於茶飲品牌的推廣與落地。
2018年,蜜雪冰城率先打入泰國市場,2020年大力擴張印尼市場,2022年進擊韓國、泰國、寮國、新加坡等市場,2023年切入日本、澳大利亞市場。
截止2024年9月末,蜜雪冰城在海外市場一共約4800家門店。其中,印尼2667家、越南1304家、馬來西亞337家、泰國272家,其餘國家均不足100家,體量較小。
然而,蜜雪冰城4000多家海外門店幾乎佈滿了東南亞國家各大中小城市,加之國內競爭對手同樣大力開拓該市場,供給逐步呈現飽和之勢。
據《深圳商報》援引越南中文網報道指出,一位蜜雪冰城的越南加盟商稱,在最初的談判中,品牌方代表表示加盟店之間會相距1-2公里,2022年新籤合同時,這個距離已經縮短到200米。
除東南亞、日韓市場外,消費力更強的歐美國家茶飲市場規模非常之小。其中,歐洲2023年現制飲品市場僅5億元,北美市場要大一些,也僅14億美元。
這跟消費習慣與文化密切相關。在歐美,咖啡、汽水等飲品消費金額與消費頻次遠高於現製茶飲,而在中國以及東南亞地區,則正好相反。
在海外茶飲市場規模相對有限的大背景下,蜜雪冰城在海外想要實現大規模爆發,挑戰也不小。
加之海外市場單個國家市場容量非常有限,不適合建設本土工廠,原材料供應需要在國內成都、海南兩地中轉運輸,難以實現國內規模化優勢,難以大幅降低供應鏈成本,擴張空間與速度、業績表現不可直接類比國內市場。
總之,從大趨勢上看,蜜雪冰城門店瘋狂擴張的勢頭在未來幾年慢下來機率較大,天花板並不算高。
難講茶飲資本新故事
其實,在蜜雪冰城本輪衝刺上市之前,資本市場曾對3000多億的茶飲市場抱有很高期待。
比如,2024年4月,茶百道發行市值高達250億港元,上市首日卻暴跌27%,此後一路下行走低,到9月一度不足60億港元,後來伴隨大市回暖才有所反彈。
業績基本面上,在上市之前,茶百道營收、利潤均保持雙位數及以上高增長,但上市後業績開始變臉——2024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超9%,淨利潤同比下滑近60%。
可見,二級市場用腳投票,不太看好茶飲資本故事。究其深層次原因,茶飲業經營門檻太低,導致市場競爭過於激烈,價格戰更是此起彼伏。
據企查查資料顯示,中國現存茶飲相關企業37.89萬家。其中,在2014-2020年,企業註冊數量增速基本維持在20%-50%的區間內,至2020年全年註冊10.99萬家,達近10年註冊量峰值。
從以上維度也可以看出,茶飲經營基本不存在經營與技術壁壘,越來越多玩家湧入該賽道,市場格局發生了惡化。
加之消費分級衝擊,中國茶飲業在最近幾年迎來了持續的價格戰。高階定位的茶飲品牌大降價,下沉與中端定位茶飲品牌競爭,而原本定位中端的品牌,同樣跟隨大降價往低端競爭。因此,中低端領域茶飲競爭愈發激烈。

▲2021-2024年主要茶飲品牌客單價變化
據華安證券研報資料顯示,2020-2023年,新茶飲品牌10元以下消費佔比從7%上升至30%,20元以上佔比則從33%下跌至4%。
如此大環境,對蜜雪冰城同樣不利。一方面,茶飲低端細分領域湧入更多競爭對手,未來人流、客流、門店擴張等方面或大或小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即便蜜雪冰城未來成功上市了,基於當前惡化的行業競爭格局,恐難以給到很高的估值水平。
總之,不管是已經上市的茶百道,還是正在衝刺上市的蜜雪冰城,恐怕再難講出讓資本市場絕對信服的故事。因為業績最大增長引擎無非就是加速開店,但市場容量顯然是有天花板的。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