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IvyDay,我們收錄到藤校近240+封RD輪錄取。其中最令人興奮的是上海牛娃,斬獲4封哈佛錄取。
儘管牛娃「摘金」喜聞樂見,但另一個數字卻讓這重喜悅頭頂陰霾:
對比去年RD輪,八大藤校給內地高中孩子發放的offer數大幅縮水。
我們做了一番資料對比:
普林斯頓,3名內地高中,去年5枚
哈佛,4枚內地高中學生,去年8枚
耶魯,4枚內地高中,去年9枚
賓大,14枚內地高中,去年18枚
康奈爾,23枚內地高中,去年66枚
布朗,13枚內地高中,去年20枚
哥大,10枚內地高中,去年23枚
達特茅斯,6枚內地高中,去年4枚
(注:今年資料為EduKnow平臺收錄RD輪offer,資料截止3月28日17點)
不僅內地高中娃爬藤難,我們發現,在眾多型別的申請者裡,最慘的還有理工爬藤娃。
當文科生憑藉豐富的活動和文書頻頻斬獲offer時,理工娃的爬藤之路卻顯得荊棘密佈——
有人被迫“曲線救國”,用跨學科包裝申請文科專業;有人放棄藤校轉投排名靠後的理工強校。
但,今年被賓大錄取的Tony,卻用一條捷徑打破困局。
他憑藉一個科研專案橫掃ISEF、丘獎、STS三項頂級賽事大獎,用實力證明:理工娃爬藤,還得靠「硬核科研」殺出重圍。
到底怎樣的科研才能被藤校「看見」?深扒Tony的故事後,我們發現了一些關鍵點。


Tony
ED錄取賓大,利用課餘時間完成了“自感測軟體機器人”專案,並一舉獲得ISEF、丘獎、STS三個頂級科研賽事獎項


賓大男孩,「一魚三吃」
Tony就讀於美高,在參加ISEF之前,他已經在AMC、USACO以及物理競賽中拿下一些獎項了。
這位理科男孩對數學極為痴迷,但他也明白,這樣的背景申請藤校反而是劣勢。
就以他的夢校賓大為例,如果看成績,賓大對紙面分數的要求並沒有其他藤校高。
該校錄取學生的SAT中位數區間為1510-1560,低於哈佛(1522)、普林斯頓(1500-1580)等校。
但該校對申請者的跨學科與實踐能力尤為看重,錄取學生多展現“學者+實幹家”特質。
儘管競賽成績能突出他的學術底子,但學術實踐方面,Tony可謂是零經驗。他急需在科研專案上補足缺憾。

在校外尋找科研機會時,有方進入了他的視野。
有方成立於2016年,專注於青少年定製化科研培養,Tony的學長也正是在有方幫助下做科研,順勢拿下夢校offer。
有方導師給Tony的第一大幫助,就是把他從對數學狂熱中拉回升學現實裡。
“我最初就提出了純數學理論研究方向的想法,但有方的宋老師分析歷年ISEF地區賽事的資料後發現,我所在州這類專案並不吃香,還是需要往工程類專案靠。”
不止給出中肯評價,宋老師直接提出了一個具體課題方向——軟體機器人。
正是這個賽道指引,讓後來Tony憑藉一個科研專案「一魚三吃」,拿下ISEF、丘獎、STS三個頂級科研賽事獎項。

對於“自感測軟體機器人”專案,Tony坦言,難度是存在的,但卻並非背離了他的學術熱愛,而是進行了巧妙結合。
比如,他在機械手搭建邏輯里加入對形狀識別,反倒突出他的數學才能。
此外,正是得益於他將專案中融入了數學、物理等學科的小巧思,後續,他又拿下了丘獎和STS的實踐創新獎。
這一路,Tony看似順風順水,實則也經歷過難題和曲折。
在專案攻堅時期,Tony發現,家裡實驗裝置不足、感測器結構改造受阻……
後來決定拿專案去爭一爭邱獎時,他卻發現兩大賽事評判標準天差地別,必須更改底層模型,重新提煉創新點等……
關鍵時刻,有方團隊遠端協助Tony設計替代方案,甚至為丘獎的參賽要求調整理論模型,最終讓專案“理論自洽、實踐創新”兩頭開花。
商業化與展示能力:由企業贊助,注重專案的商業潛力或應用場景,需透過“海報+限時答辯”快速展示創新性。
創意與清晰度:評分標準包括創新性、科學方法、資料解釋及現場表達能力,強調短時間內邏輯自洽
學術深度導向:強調理論研究的嚴謹性,尤其青睞數學、物理等傳統理科專案,工科需突出物理模型的自洽性。
答辯評審為主:重視論文質量和現場答辯邏輯。
社會影響力優先:注重專案解決社會緊迫問題的潛力,評審包含學術價值、學生貢獻、綜合背景(如課外活動、推薦信)及未來科學領袖潛力。
類似大學申請:需提交論文、推薦信等材料,流程與美本申請高度相似。
今年拿到賓大offer後,Tony坦言,賓大可能看重的不是獎項數量,而是專案背後的探索過程。
機器人專案不僅展現了他的跨學科能力,更在文書中串聯起他對數學、物理和工程的熱愛。
能將知識轉化為現實社會影響力,有這樣的才能,藤校怎能不愛呢?
科研競賽時間軸
科研競賽白皮書
【2024丘獎獲獎作品集】
【2024最新ISEF獲獎作品集】
👇歡迎掃碼新增老師領取👇


科研競賽,理工娃衝藤必爭之地
這兩年理工娃太捲了,無論是ISEF還是邱獎都是「硬核」型科研,很多孩子可能連嘗試都沒有就被嚇退。
的確,ISEF被譽為“科創天花板”,絕非虛名。
這個擁有70年曆史的賽事,由諾貝爾獎得主、頂尖科學家擔任評委,每年全球700萬學生參賽,入圍率不到萬分之三。

看似光鮮的1800人決賽名單背後,是殘酷的選拔機制。
美高學生需經歷校賽→州賽→全球賽三級跳,而中國學生則要跨越"科協選拔"和"川賽"雙重關卡。
競爭如此激烈,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孩子衝呢?
答案很簡單,該賽事回報太高了。
ISEF的獎項含金量極高,作為MIT官網推薦的首選科創賽事,ISEF獲獎者中近半數被哈佛、MIT等頂尖學府錄取,部分人甚至獲邀參加諾貝爾頒獎典禮,或享有小行星命名的殊榮。
從有方往年學員的錄取情況來看,手握獎項者無一例外都被美國名校錄取。
以2021-2024級學員為例,10位被MIT、哈佛、普林斯頓等頂級院校錄取的學生中,100%具備ISEF、STS、USACO等權威賽事獎項。
比如,
2025屆MIT計算機科學專業的L同學憑藉深度學習預測阿爾茲海默症的ISEF州級一等獎和STS Top 300學者榮譽脫穎而出;
2028屆同時被哈佛/MIT錄取的G同學則以ISEF Finalist和STS Top 300的成績展現跨學科研究能力。
不過有方的老師告訴我們,這些孩子佈局得很早。
“今年我們有5個加州理工錄取,3個MIT,學員offer背後的共同點就是都是從大約9年級就開始踏上科學探索之路,給招生官呈現自己的學術熱情和執著。”

上下滑動檢視
2025Fall申請季有方榮譽榜單
也就是說,儘管這競爭稱得上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反倒因此成為藤校,乃至其他世界名校錄取的"篩選過濾器"。
帝國理工招生官曾直言:"我們只在ISEF決賽現場'撈'人,因為這裡聚集著最能適應高強度學術挑戰的學生。"
但想要「卷贏」也不容易,至少要在以下兩點做足功課。
瞭解評審的喜好和標準變化
這些需要研究過往兩年成功入圍的學術專案,摸準如今科研圈的熱點、難點,既避免學術扎堆,又能找到適合的切口。
平衡好個人興趣和「科研功用」
並找到合適且能速用的科研工具(也就是抓手)。以Tony為例,在導師幫助下,他提前熟悉SolidWorks和Ansys模擬軟體的系統培訓,為開墾荒地找到了好用的「鋤頭」
在經歷過這樣的科研過程後,拿下獎項和offer反倒成了其次。做科研本身的過程已經讓他收穫滿滿。
“如果想繼續研究,等到大學階段,這個方向依舊能有繼續深耕的空間。”
有方為EduKnow讀者帶來專屬福利:
科研競賽時間軸
科研競賽白皮書
【2024丘獎獲獎作品集】
【2024最新ISEF獲獎作品集】
👇歡迎掃碼新增老師領取👇

找到關鍵「引路人」

Tony的成功,離不開有方教育的精準拆解。
在他看來,好的科研引路人必須做到三點:夯實基本功、把控競賽節奏、動態調整方向。
而有方對他的幫助,可謂在三方面上進行重點提升:
提供豐富學術資源:
背靠有方在頂尖院校的科研導師,學員能第一時間捕捉學術前沿趨勢。
Tony的軟體機器人課題,便源自導師對近年ISEF獲獎專案的深度分析——既避開“爛大街”的AI選題,又踩中柔性材料的創新風口。
導師經驗豐富
2024年,有方學員在ISEF狂攬20+獎項,單賽季5國總決賽門票的宋老師更是“戰績天花板”。
他對Tony的指導堪稱「外科手術式」:從SolidWorks軟體培訓到答辯話術打磨,甚至精準預測評委提問方向。
Tony坦言:“我其實沒有太多科研經歷,因此我需要一些前置課程來幫我快速上手。有方提供了預備課以精準匹配課題需求。”
宋老師
>個人多次斬獲物理/化學/生物比賽國家級獎項
>9年科創教學經驗,擅長剖析頂尖科技比賽獲獎作品、評審趨勢, 輔導學生參加全國青科賽、英才、ISEF(及各國附屬賽),並斬獲省/州/國際級榮譽獎項超過300枚,曾創單賽季拿下5國ISEF總決賽門票的驚人戰績,幫助學員收穫哈佛大學,普林斯頓,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學等名校錄取。

深諳個性化科研的重要性
流水線科研只能炮製平庸,而有方卻執著挖掘每個孩子的「學術人設」。這種拒絕「課題模板」,而是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優勢定製方向,正是他們今年繼續斬獲亮眼成績的關鍵。
Tony想給機器人加入形狀識別功能?導師連夜協調資源論證可行性;
實驗卡殼?立刻啟動Plan B遠端攻關。
這種“動態陪跑”模式,讓科研不再是負擔,而是探索熱愛的旅程。

理工娃爬藤,從來不是單打獨鬥的戰役。當「熱愛」遇見「策略」,當「硬實力」找到「引路人」,ISEF便不再是千軍萬馬般的獨木橋,而是成為直通藤校的捷徑。
願更多孩子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有方為EduKnow讀者帶來專屬福利:
科研競賽時間軸
科研競賽白皮書
【2024丘獎獲獎作品集】
【2024最新ISEF獲獎作品集】
👇歡迎掃碼新增老師領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