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外科醫生黃翔:這樣安排孩子飲食、睡眠和運動,他們真的會“長腦子”

本文授權轉自:藍橡樹(ID:  blue_oak)
大腦喜歡什麼樣的食物?魚油是不是智商稅?怎麼安排大腦喜歡的一日三餐?如何高效運動,讓大腦運轉走上“快車道”?
華山醫院腦外科醫生黃翔就家長們關心的這些問題做了一次科普。爸爸媽媽學習一些日常生活相關的腦科學知識,不僅能讓孩子的生活和飲食更加健康,還可以讓學習事半功倍!
“魚油健腦”不是智商稅
兩片深海魚就夠一天所需
說到“長腦子”,很多人都會提到魚油。孩子要不要每天吃點兒魚油呢?
黃翔醫生說,首先魚油不是智商稅,也不是安慰劑,是真的有效魚油的主要成分是OMEGA-3,也就是我們熟知的DHA。
DHA是一種有效的脂肪酸,它是組成神經細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對神經細胞生長和神經連線突觸形成非常重要,有利於孩子大腦發育和增強記憶力。
但補充DHA是否一定要透過魚油膠囊呢?答案是:未必。黃醫生說,只有在日常飲食攝入不夠情況下,才需要吃補充劑。
我們日常接觸的食物中很多都富含DHA。比如深海魚類,秋刀魚、三文魚、金槍魚;深色蔬菜,比如紫甘藍、芥蘭、捲心菜、西蘭花、花椰菜等;此外還有紫蘇籽油、亞麻籽油等。
如果父母可以每天給孩子做飯,注意營養均衡,則完全不用特別去補魚油。如果一家人平時都吃外賣,有一頓沒一頓,父母和孩子就都需要補充。
至於要吃多少量?黃醫生說,一個成年人每天需要攝入的DHA,2-3片三文魚就足夠(70-80克),吃一頓花椰菜或西蘭花也完全夠了。對孩子來說,1-2片三文魚的量也就夠了。
還要注意的是,DHA可不能突擊補充。某一天把整一週的量補齊,身體無法儲存DHA,吸收不了的DHA就浪費了。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補充DHA,給大腦“加油”。
早餐不好好吃碳水
真的很傷腦子!
早上吃很少,甚至不吃,或者碳水吃不夠就去上課,這是最傷害大腦的習慣之一
現在父母知道蛋白質很重要,但碳水的重要性卻被忽視了。大腦是身體的“耗能大戶”,雖然它只佔體重的2%-3%,但卻要消耗25%左右的熱量。每天吃進去的食物,有1/4是被大腦消耗的。
熱量從何而來?就是從碳水而來。大腦高速運轉“燒”的燃料是葡萄糖,碳水轉化為葡萄糖為大腦提供能量,從而應付一上午“燒腦”的課程。很多父母早餐給孩子吃雞蛋、牛奶,就是不給碳水,是不對的。
就像一輛車開到高速公路上卻沒有油——跑不快,還很傷車。碳水吃不足,孩子早上就會犯困、昏沉、注意力不集中、脾氣暴躁……這都是大腦在求救,它用這種方法來提醒你,它需要饅頭、包子、燒賣……
當然,營養物質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蛋白質也可以變成碳水。可試想一下,你喝了10塊錢的牛奶,經過一上午拼命加工,終於變成了5毛錢的粥,是不是很不划算?
到了中午和晚上,碳水適當減量,要多吃一些優質蛋白因為,晚上是大腦長出“樹突棘”的時候,白天學了很多知識是短期記憶,今天記得住明天就忘了。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靠的是睡眠時大腦“刻盤”,“刻盤”需要優質蛋白給“樹突棘”的生長提供能量。
有的父母會給孩子多吃一頓富含蛋白質的宵夜,其實這也並不是健康的做法。因為蛋白質很難消化,建議在睡前4個小時把最後一口蛋白質吃掉,否則就會出現腹脹難眠,也不利於身體吸收。老年人晚上粗茶淡飯最好,也不要吃那麼多蛋白質。
既然蛋白質難以消化,那睡前宵夜吃碳水可以嗎?也不行。睡前吃夜宵,血糖容易升高,孩子就會長不高。因為孩子長個子靠的是大腦分泌生長激素,但生長激素和血糖的關係此消彼長,血糖升高,生長激素下降,不利於孩子生長發育。
睡前可以喝一杯牛奶,但不要加糖。熱牛奶有利於睡眠,蛋白質能舒緩副交感神經,啟用副交感能孩子睡一個好覺。
良好的睡眠
幫助大腦排毒和更新
睡眠對大腦有兩大功能:排毒和系統更新。
前年,《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發現人在熟睡時,腦脊液會衝入大腦裡,把大腦“洗”乾淨大腦工作了一天,有很多代謝的廢物和毒素,睡眠就是一個清洗的時間。
如果睡眠時間夠長,就洗得很乾淨,如果你睡了一半就起來了,那就洗不乾淨,毒素積累在裡面。很多時候睡眠不足,感到大腦昏昏沉沉,注意力不集中,頭痛、噁心、嘔吐,都是大腦中毒的表現。大腦沒有洗乾淨,它在求救了,所以這個時候去補一覺就很重要。
黃醫生建議說:一覺睡醒,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一杯白開水。把大腦洗出來的垃圾變成尿液排洩出去。
睡覺對大腦的第二個作用是“系統更新”。過去人們認為“頭懸梁錐刺股”,想睡的時候再堅持學一下才能學好。其實從腦科學來說,這是大錯特錯。
腦科學研究發現:睡覺是學習的一部分,能鞏固白天所學,把短期記憶“刻盤”變成長期記憶。
白天學習的知識點是短期記憶,考試時就都忘了,考試要用的是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儲存在大腦的海馬迴裡,長期記憶刻在大腦皮層裡。熟睡的時候,就是海馬迴向大腦皮層“刻盤”輸入資訊。
舉個例子,白天學100個知識點,然後睡了8小時,大腦完成刻盤進度的98%,記住了98個知識點。但你學白天學了100個知識點,到了晚上繼續發憤圖強再學4個小時,學了50個知識點,全在海馬迴的短期記憶裡。
結果這一天只睡了4個小時,大腦只夠時間刻75個知識點,就被喚醒了,另外75個知識點刪掉了,努力就白費了。
這就是很多學生越努力成績越差,越努力越沒有信心的原因之一。他並不是笨,更不是不適合學習,他只是沒有踩中大腦的節奏,沒有按照大腦的喜好來學習,那自然是事倍功半了。
平衡學習、運動和睡眠
讓大腦為學習所用
運動究竟能不能長腦子?絕對可以。運動完之後是會長出很多新的神經連線和神經細胞的,運動是有效的健腦的方式。
運動完之後打遊戲,遊戲打得好;運動完後去吵架,就是辯論隊;運動完去學習,成績一定會提升。如果運動完之後不學習、不動腦筋,這些生長的神經細胞和神經連線會通通刪掉。
美國的高中做過一個實驗,叫做“零點體育課”,0是數字的開始。
一組學生到學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步,每個人帶一個手環記錄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80%(最大心率=220-年齡),才能進入實驗組。
另一組對照組學生用傳統的方式上課。
半年後兩組學生一起參加考試。
結果發現,先運動再學習的孩子,閱讀理解和資料邏輯的水平提升了17%;傳統組的孩子,提升了11%,兩者相差了6%
6%能讓一箇中等生變成優秀生,讓一個差生變成中等生。
不要以為運動是“不務正業”,更不要以為睡覺是偷懶。真正的學霸是既會學習,又擅長運動,睡眠時間還特別足。學習累了去運動,運動完了再去學習,恰恰是大腦喜歡的學習方式。
運動最好在陽光下,陽光能合成大量血清素血清素可以讓你感到更快樂,讓人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
早上把窗簾拉開,讓血清素上來,孩子自然就醒來了。如果窗簾緊緊關住陽光不起來,褪黑素沒有下去,血清素沒上來,叫醒孩子起床就變得更加困難。
陽光,就是最好的鬧鐘。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