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太深刻了…

昨天和身邊小夥伴聊天,他說最近有個特別明顯的感覺。
那就是市場在經歷了10月8號那個高潮之後,整體的盈利效應是在逐漸降低的
如果在這期間沒有踩對市場和板塊的輪動節奏,基本上是沒啥盈利效應的
有時候是指數漲了,但和你個人卻沒什麼關係,因為現在上市公司的數量太多了,分化也非常的大
這個階段很多時候整體市場的盈利效應怎麼樣,單看指數或者板塊已經沒那麼清晰了,還是要看上漲公司數量的佔比
有時候是看到板塊確實是漲了,但如果你一激動忍不住去追,那基本就要捱揍暴虧了,甚至很多時候都是高買低賣帶來的血虧
01
看了看資料他說的確實沒錯,這兩天我們在《虧錢的速度太快了》裡面也講過這個事情
其實從國慶以後的情況來看,回顧市場變化的話分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特點
基本上節奏沒踩對的話,這個階段就和你沒啥關係了。甚至如果激動去追高的話,還有可能會被暴揍

這期間第一階段是題材輪動,這個階段各種題材都在輪動,這裡面最靚的仔是科技題材

如果這個階段你和科技題材不沾邊,基本上這段時間也就和你沒啥關係了
第二階段可能就更慘了,很多人在科技題材表現最好的時候不敢動,後面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決定衝了,然後直接給你發了個套

第三階段就是最近了,不光是科技這個最靚的仔,基本上所有的高標題材全面退潮,只要你敢追高就有可能捱揍

以前我們說市場在衝擊籌碼密集區回踩的時候,大機率會看到各種板塊和題材的輪動
如果跟不上節奏,這段時間真不如不要隨便亂動,因為輪動到最後總會輪到你

但如果踩不準節奏亂動的話,這期間很有可能被揍得很慘。因為你可能會在每個階段的尾聲,跑進去接盤了

現在看這個情況是真真切切發生了,過去一段時間市場很分裂也很分化,行業和板塊輪動速度也非常的快
我甚至有時候會懷疑,這裡很多人被揍怕了以後,後面會不會行情再起來也踩空
可能普通人應對這種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寬基指數,比如新出爐不久的A500ETF基金(512050)
雖然成立時間不久,但幾天時間就已經吸金50多億,整體流動性也是非常好的
之所以會關注這類寬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各方對A500這個指數的重視程度都很高
比如證監會在前幾天,釋出了《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
這個檔案簡而言之說了三件事,一個是上市公司應該透過哪些方式做好市值管理,一個是上市公司不能假借市值管理做哪些事

還有一個是上市公司如果成為了“主要指數的成分股公司”,上市公司會有一系列需要恪盡職守的約束,而且如果長期破淨等,需要自己想各種辦法解決

另外這份檔案裡,也首次定義和披露了,什麼是“主要指數”,下圖是原文的截圖。
從這個檔案裡的排序可以看出,主要指數成分股公司的含義裡面是有明確定義的
先是全市場的寬基,之後是滬、深、北三個交易所的核心寬基,而且都是先大後小
這裡可以看出未來市場上主流寬基的審美,還有就是未來國家隊和機構有更大機率選擇的方向

因為凡是進了這些指數的上市公司,都要按照監管的規定看這些上市公司是不是符合市值管理指引的要求,也會敦促其履行義務

這就使得這些指數以來基本面相對比較有保證,畢竟按照指引的要求,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利益是捆綁的,另外經過監管認證也可以避免道德風險
所以在相同風格的指數里面,預計在國家隊和機構加倉的時候,相同風格指數會首選以上品種
所有的指數里面,A500雖然成立才只有不到兩個月,但已經赫然排在了第一位
因此寬基指數可能目前首先可以考慮先看看A500ETF基金(512050)這類
還有滬深300和中證500這類指數也可以考慮看看,它們囊括的行業比較均勻,各種風格基本都能沾邊
02

說起這幾個寬基指數,最近還看到個挺有意思的統計資料,這可能是我最不能理解,但是卻又最常發生的事情。
比如說如果觀察之前最具代表性的滬深300指數,在2021年差不多6000點的時候,這時候很多人都在持續不斷的加碼買入各種。
這點從基金髮行份額的變化就能看出來,從2021年到2022年的成交量一直都在持續的放大。
這個階段場外的配置資金,也因為看到了市場的盈利效應,在持續的瘋狂湧入。

我們可以看到伴隨著基金髮行份額的不斷新高,滬深300指數基金的點位也在不斷新高,衝上了5000多點的位置。

同樣的,當時的經濟恢復情況也非常好,這點從M1-M2的資料變化就可以看出來。

從2021年一季度開始,我們看到M1已經開始上穿M2,經濟呈現出加速復甦的狀態。

這裡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時我們出口非常好,經濟復甦在全球可以說是一枝獨秀。
後面可能是看到整體經濟復甦不錯,而且又因為擔心外部的輸入通脹壓力
因此我們國家在美聯儲開始加息之前,就提前開始了逆週期調節和緊縮
再加上這期間我們還經歷了對房地產、教培、醫療、網際網路幾個大行業的調控,力度可以說非常之大
所以這個階段我們也看到,伴隨著需求出現收縮,帶來了M1的逐步回落
資料上看是在2022年出現一個高點之後開始回落,這之後滬深300指數也開始步回落。
後面我們都沒想到的是,這輪逆週期的條件時間會這麼長,力度也這麼大
之後伴隨著逆週期背景下,需求經濟增速的逐步回落,不管是人們的情緒還是市場的估值也在持續的回落
這裡最有意思的點,是兩年多之前滬深300這個指數走到牛市後半程,最終沒走出牛市三期瘋狂階段的時候,人們是瘋狂看多的
時間過了兩年之後到了2024年,滬深300指數在九月這波暴漲之前已經到了3100多點,這時候多數人卻是極度看空的

這點從滬深300指數持續下行以後,主動型和混合型基金髮行份額就可以看出來,在當時那個位置基本上是沒什麼人買的
當然在九月底三巨頭開會,市場暴漲出現盈利效應之後,這個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我們看到市場的成交又活躍起來,每天市場的成交量也從五千億上升到了兩萬億。
03
其實有時候想想很多東西都是殊途同歸,這基金投資者和房子的買家也是一樣的
本質上大家其實是在追漲殺跌,看到漲了盈利效應出來了,很多人才會瘋狂買入。
只不過體現在房子上這個追漲殺跌的動作,變成了上漲無房源,下跌無剛需

上漲的時候為啥沒有房源呢?因為買家看到漲價在各種搶房,市場上出來什麼稍微有點價效比的房源就會被迅速搶光

這時候你如果觀察一個小區掛牌房子的時候會發現,先是相對低價有價效比的被搶光了

之後隨著整體房市價格和熱度起來,那些掛牌價相對高的也被買家們搶光了
掛牌的房東們一看價格這麼漲,買家這麼搶的情況出現了,那要麼開始惜售要麼開始調高掛牌價格了

整個小區掛牌的房子也變得越來越少,因為房東們越來越惜售了,可不是房源就沒有了

下跌無剛需的原因也很簡單,都說什麼買房是剛需,因為要結婚所以必須在高點買房,其實要我說只有賺錢和居住是剛需

人們之所以搶房不是因為房子是剛需,而是因為房價持續上漲的背景下,你買了房就能賺到錢,所以這時候人們觀念裡才覺得買房是剛需

如果你買套房年年下跌,跌幅甚至超過你一年的收入,還會有人覺得買房是剛需麼

這時候很多人都會轉向租房市場,因為買房會給自己的財產造成損失,人們出於趨利避害就不會買
大家又不是傻子,每天上班賺錢這麼辛苦,誰會買個年年跌價的祖宗回來供著
房產這東西不升值的情況下如果單純為了居住需求,那就不如考慮租個自己喜歡的房子去住
畢竟房子這種大件買在高位又加了槓桿的話,一旦回撤帶來的財富縮水效應效應是巨大的
前段時間聽了個事情就是說這個,有人在2021年樓市高位,用市場價買了套高價二手房,經歷了兩年時間現在本金基本歸零了
這哥們說自己買了套1800萬的房子,這裡面差不多花了600萬首付,1200萬貸款,這時候他的淨資產是600萬
最近兩年他們那個城市的房子跌了30%,然後房子總價變成了1260萬,他的淨資產是60萬
不算這兩年還貸的利息,價格差不多跌掉了90%。這就是三倍槓桿的金融品,在下跌行情時候帶來的減值損失
04

其實不管任何投資品,只要和金融屬性掛鉤,本質上都是量在價先,有足夠的成交量才會有價格上漲

前段時間有小夥伴問我,房地產市場什麼時候見底,我說你其實可以看看統計資料

中國房地產市場在在2015年到2021年底,差不多經歷了一個7年多的單邊長牛
這輪單邊長牛的持續時間,已經遠遠超過了此前常見的大約18-24個月的短上行週期。
在這七年時間裡,不管是出於投資還是消費的目的,差不多買了90多萬億元的住宅
2015年前所有年份房屋銷售總和是42萬億,這個數字要比之前銷售總和的兩倍還要多
伴隨著房地產銷售總額的大幅提升,我們看到中國居民部門槓桿率也從2015年的37%提升到60%左右
這個槓桿增速已經超過了日美地產危機前的水平,短期繼續提升槓桿其實是不容易的

再疊加三年疫情管控以後,居民收入減少和儲蓄消耗帶來的影響,後續居民部門住房消費短期提升的空間,可能已經不大了

所以從2021年底開始的價格回落,可能在價格和整體成交量回落到某個平衡位置之前,短期這個趨勢依然還會持續

剛剛過去的十月份不是幾個一線城市開始成交放量了麼,後面可以觀察下這個放量是不是持續

其實你把房地產投資換到基金甚至資本市場投資上,這幾件事情的底層邏輯本質上是一樣的
都是在某個高位成交量見頂之後,因為沒有增量資金價格也見頂了,之後就是漫長的估值迴歸和價格回落
直到回落到某個位置,買賣雙方的力量達成某種平衡,之後價格水平和成交量也會在這個位置達成弱平衡
之後如果有刺激因素出現,推動增量資金進入的話,那麼買賣雙方的力量開始逆轉,後續反向的價格波動就出現了
尾聲:
其實不管房地產、基金還是你自己去投資本市場,本質上你去幹這個事情就是想要從裡面盈利的
你自己買不買都沒毛病,甚至永遠不買沒毛病,這本身都不是什麼大的問題,也都是個人的選擇而已
很多人的問題,是低點的時候因為恐懼不敢買,但是高點又會因為看到盈利效應腦袋發熱衝進來,這才是讓人沒辦法理解的
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只要市場的整體估值和位置足夠低,成交量萎縮到不能再萎縮

這時候才是值得開始播種的時候,這個階段耐心播種等待增量變化出現才是王道

因為該來的終究還是會來,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是事物執行的基本規律,這個是始終不會變的

大部分投資者的問題是,在高位看到盈利效應衝進去,但是在低點因為恐懼割肉,已經產生了永久的損失被市場淘汰
當然說這個話不是嘲笑別人,其實也是警醒自己。自己拉長時間看未必就不是那個被淘汰的那個,所以要時刻告訴自己非常小心
防槓宣告:本篇只是個人的一點片面的、靜態的、相對不成體系的一些看法。
個人水平有限,不排除觀點存在偏見和錯誤,大家很多東西沒必要爭論,求同存異就好了。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財經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