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吹噓壓力可能讓你在工作中失去支援?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分享工作壓力源的方式會對我們周圍的人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無論你走到哪裡,職場閒聊都是相似的。
我們喜歡談論安全但無聊的話題,比如天氣、最新的網飛熱門劇集,甚至只是週末的足球比賽結果。偶爾,我們會談論工作本身:工作量、最後期限等等,到最後,通常都會是我們的壓力有多大。
雖然分享我們的壓力可以作為一種建立聯絡的活動,但有時談論我們的壓力有多大可能構成一種吹牛,暗示我們的重要性,並在工作場所成為一種榮譽的勳章。
不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我們分享壓力源的方式會對我們周圍的人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Jessica B. Rodell和她的團隊在《人事心理學》(Personnel Psychology)雜誌上發現,吹噓自己壓力有多大實際上會疏遠同事,讓我們看起來不那麼熱情,甚至不那麼能幹。
在第一項研究中,360名美國參與者(線上招募)閱讀了一篇小短文,描述了一位同事最近從一個地區會議回來,並與他們分享了會議的進展情況。參與者被隨機分配了四個小插曲中的一個:
1.一篇對照小短文,他們簡單地解釋說這次旅行很好,並報告了明年會議的地點。
2.一個“談論壓力”的小插曲,其中同事寫到“最近的事情給我的壓力很大。”
3.這是一個自誇壓力的小插曲,在這個小插曲中,同事說這個會議很好,但它“只是我一籮筐工作裡的又一件事……你根本不知道我的壓力有多大。”
4.最後是一個自我推銷的小插曲,他們吹噓自己獲得了獎項,並把工作做得多麼徹底,但沒有提到壓力。
讀完這篇短文後,參與者填寫了一份對他們同事的評價。
那些目睹同事吹噓自己壓力水平的人,即使與那些利用機會自我推銷的人相比,也明顯不太可能認為他們是熱情的或有能力的。參與者也不太可能願意幫助那些愛吹牛的同事。
下一項研究更仔細地觀察了壓力吹牛對旁觀者的影響。
在這裡,187對員工和同事完成了三份線上調查,每項調查間隔兩週。
首先,這些參與者指出了他們覺得他們的同事在多大程度上吹噓、幸災樂禍或吹噓他們在工作中承受的壓力。
接下來,和之前的研究一樣,研究小組要求參與者表明他們對同事的能力、熱情以及自己幫助他們完成任務的意願的看法。
最後,參與者指出了他們自己在工作和工作之外的壓力和倦怠程度。
與第一項研究類似,那些吹噓自己壓力的同事被認為能力較差、不熱情,導致參與者不太願意伸出援助之手。
這項調查還發現,同事吹噓壓力的行為會對周圍的人產生更廣泛的影響,他們的隊友報告說,他們感到壓力更大,自己也感到筋疲力盡。
作者認為,這可能是由一種連鎖反應引起的:吹噓工作量可能會造成“壓力轉移”,而不是建立同志情誼,從而增加了工作中的普遍焦慮感,甚至可能蔓延到整個組織。
聽到同事吹噓壓力會讓員工拿自己和同事比較,也許會讓他們擔心自己的壓力和重要性不足,或者提醒他們自己的工作量(可能是未完成的)。未來的研究可能會關注這一因素。
如果你覺得有必要對工作發洩一下,也不用太擔心。簡單地談論壓力,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讓自己顯得不可或缺的機會,並沒有讓人對同事感到不那麼溫暖。
在眾所周知的飲水機前發洩的同志情誼似乎仍然存在,只要我們的表達方式是適度合理的。
Via:《我的解放日誌》
安利時刻
不少同學對“人生教練”這個新技能和新職業很感興趣,想成為人生教練,那怎麼辦呢?
不如組建一個“人生教練”的微信群吧,讓大家相互交流。
後續,我會在群內做一些“人生教練”的介紹和分享,以及給大家一些教練對話體驗的名額等
打造“教練+”思維,可以多場景應用,比如教練式育兒育人、教練式職場職業、教練式關係溝通、教練式領導力、教練式IP、教練式情緒管理、教練式銷售、教練式自我成長。
這個群更適合,以下人群:自我成長者、愛學習和分享者、老師、中高層管理者、諮詢師、社工、職業轉型者、個人IP、創業者以及正在或者想成為人生教練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人生教練體驗交流群”,申請暗號:人生教練。

作者:Emily Reynolds
翻譯:棉花熊
來源:酷炫腦
編輯:KK

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