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千淳
愚人節那天,“馬斯克宣佈辭去美國政府效率部職務”的詞條衝上熱搜。
幾天後,馬斯克親自在X上闢謠:fake news(假新聞)。

然而,耐人尋味的一幕隨後出現了,白宮卻跑出來“證實”——馬斯克即將離職。

(圖源:新浪財經)
川大爺也公開表態,“他是個人才,但遲早要回去經營公司。我希望可以留他久一點”。
太尷尬了,這跟直接趕人有什麼區別?
在大選中立下汗馬功勞,被中文世界調侃為“一字並肩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馬斯克,眼瞅著“DOGE"變法就要徹底夭折了。
老馬,終究做不成商鞅。

美式“商鞅變法”
馬斯克,為什麼會被人看成是“美國版商鞅”?
歷史上的商鞅,以極端手段重塑秦國秩序,推行連坐、重軍功、廢世襲,不惜與整個貴族階層為敵。對他而言,改革從來不是修修補補,而是動根本、斷舊制,用陣痛換取新生。然而,改革觸動既得利益者,最終其被“五馬分屍”。
如今的美國,馬斯克掌管政府效率部(DOGE)期間,以裁員、削減、重組為武器,劍指聯邦政府長久堆積的臃腫與低效,甚至大幅裁撤公務員。
同樣是強制性、手術式改革,不留退路,不講溫情。
據《紐約時報》報導,自1月20日以來,估計已有56,000個聯邦職位被裁減,另有75,000個職位接受自願買斷,至少還有171,000個職位計劃裁減。美國國稅局計劃從當地時間4月4日開始裁員25%,裁員約2萬人。
然而,大旗剛豎起,就惹了一身騷。
畢竟,馬斯克面對的,是複雜得多的“民主社會”、全球資本市場與分裂的民意。

四面楚歌
短短時間內,馬斯克就已四面楚歌。
裁員潮以來,街頭遊行此起彼伏,憤怒的人群高舉標語抗議,甚至有激進者焚燬特斯拉車輛,將怒火直接投向馬斯克本人。
據《大公報》報道,美國各地的多個特斯拉門店外出現示威者集會,抗議馬斯克及其推動削減政府開支的行動。超過50個城市參與了這項抗議,包括紐約、佛羅里達、亞利桑那、聖路易斯等地,部分示威活動還計劃擴充套件至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
抗議者聚集在特斯拉門店外,高舉“燒燬特斯拉”“美國不要獨裁者”等標語,並呼籲民眾拋售特斯拉股票,抵制這家電動車公司。

(圖源:大公報)
不僅如此,DOGE也在無形中動搖了美國公共服務的根基。
據《衛報》報道,在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被削減的崗位中,有近20%屬於關鍵性公共健康專案。
兒童鉛中毒監測、疫苗接種協調、艾滋病防治等核心體系,都因人手驟減而陷入癱瘓。
在一些州,弱勢兒童的健康風險被迫延後干預,疫苗接種推進受阻,慢性疾病的資料更新停滯,公共衛生系統出現肉眼可見的“斷層”。
這令普通群眾更為憤怒。有批評人士直接指出,DOGE式改革“像是拆房子時先砸承重牆”,不僅沒有解決系統性問題,反而帶來了結構性風險。
漸漸地,馬斯克這位曾一度被當作改革英雄的人,正在以“違規者”“破壞者”的身份,被一點點推向孤立。
當DOGE的改革觸碰了逆鱗,利益集團開始反擊,精準地指向了DOGE的“程式瑕疵”和“合憲性問題”:
第一個切口,是隱私權危機。DOGE試圖接管超過1.7億美國人的社會安全資料,包括收入、醫保、納稅記錄,引發22個州工會聯合起訴,指控其未經授權非法操作,侵犯公民基本權利。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更直言:“讓一個臨時機構肆意翻查國民隱私,比政府停擺更可怕。”
第二個戰場,是憲政合法性。DOGE在沒有經過國會正式立法的情況下,裁撤了包括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礦山安全與健康管理局(MSHA)在內的多個聯邦機構關鍵部門。媒體形容,馬斯克的操作不是改革,而是“用工程師邏輯硬闖憲法防線”。
《紐約時報》評論尖銳指出:“馬斯克打著高效的旗號,在破壞聯邦政府的骨架。”
這場看似關於預算和機構改革的戰鬥,很快演變成了體制內部的自我保護。
民主黨集體反彈,共和黨建制派也開始切割。
南卡羅來納州議員林賽·格雷厄姆冷冷放話:“改革需要規則,而不是臨時起意的破壞。”
隨著馬斯克腹背受敵,特朗普政府意識到,老馬樹敵太多,似乎是時候棄卒保帥了。

難以抽身
3月初,《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記錄了特朗普如何在本月一次激烈的內閣會議上討論要剪除馬斯克的羽翼。
《金融時報》稱,“在賦予馬斯克比美國曆史上任何私人人物都要大的權力之後,這位總統卻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恩人變成了一個信天翁。對他來說,問題在於特朗普將如何擺脫馬斯克,而不是是否擺脫”。
《政客》認為,“一旦這種局面開始反噬到特朗普自身,所謂的‘蜜月期’也就宣告結束。眼下,這樣的跡象,已經初現端倪”。
因利而來,利盡而散。這種脆弱的同盟關係正在逐漸瓦解。
最後,讓馬斯克不得不考慮激流勇退的,是他受到了重創的商業帝國。
在2024年12月18日,特斯拉的股價達到每股約488.54美元的峰值。
2025年1月20日,馬斯克走馬上任,正式接受DOGE。
截至4月4日,特斯拉股價已降至239.43美元,跌幅約為51%。 這一股價下跌導致特斯拉市值蒸發超過4500億美元。

(圖源:TradingView)
投資者開始重新評估風險,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研報中明確指出:“特斯拉的核心資產,其品牌價值,正因創始人的政治爭議而遭到侵蝕。”
更雪上加霜的是,特斯拉不得不在財報中下調全年交付目標,進一步引發資本市場恐慌拋售。
不僅如此,在社交媒體上,一則名為#BoycottTesla(抵制特斯拉)標籤迅速登頂熱搜,抵制情緒蔓延至年輕消費群體。
根據YouGov資料,僅在2025年2月至4月,特斯拉在18-34歲人群中的品牌好感度便暴跌了近20個百分點。
對一個以創新與未來感立足市場的品牌來說,這無疑是沉重打擊。
曾經以創新者形象橫掃全球市場的特斯拉,如今卻被捲入一場由自身掌舵人引爆的政治與輿論旋渦。

何去何從
夢想著星辰大海的馬斯克,押注了聯邦體制改革,卻意外牽連了苦心經營多年的商業版圖。
也許,馬斯克不得不在“政治理想”與“商業帝國”間二選一。
未來馬斯克將何去何從?
在民意的反彈和資本的壓力之間,馬斯克不太可能硬扛到底。不過,與其說他背棄了改革理想,不如說,他以商人的本能做出了權衡。
商鞅為變法而死,馬斯克為資本而活。
在這個複雜的時代,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平衡,本就從來沒有標準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