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相聲演員的楊少華已經多年沒有登臺,這門伴隨他一輩子的老手藝,讓他在年輕時吃了苦頭,也在老年時紅遍大江南北。早年間,他當馬三立、馬志明的捧哏,與趙偉洲、楊議合作的相聲《枯木逢春》《肉爛在鍋裡》,成為曲藝愛好者津津樂道的名篇,他也被認為是一代“蔫哏”大師。
文丨新京報記者 李冰潔
編輯 丨胡杰
校對 丨李立軍
生命被最終定格在94歲之前,楊少華不改恣意本色。
他愛下館子,點名要吃甲魚,每天要來一隻海參、一碗雞湯,不要蔬菜。
他抽菸很兇,每天一包起步,煙霧繚繞裡,他向身邊的智慧語音裝置開口:播放楊少華的相聲。
到了老年,誰的相聲他都聽,但聽得最多的,還是自己的。
作為相聲演員的楊少華已經多年沒有登臺,這門伴隨他一輩子的老手藝,讓他在年輕時吃了苦頭,也在老年時紅遍大江南北。早年間,他當馬三立、馬志明的捧哏,與趙偉洲、楊議合作的相聲《枯木逢春》《肉爛在鍋裡》,成為曲藝愛好者津津樂道的名篇,他也被認為是一代“蔫哏”大師。
2025年7月9日,楊少華在天津去世,享年94歲。次日是他的遺體告別儀式,黑白遺像被懸掛在正中,照片中他身穿相聲演出服,臉上掛著觀眾最熟悉的笑容。殯儀館裡擠滿了來為他送行的人,花圈從室內擺到了室外,“擲金聲動九宸餘音尚溫,揮玉塵驚四座笑影猶存”,這是後輩為他寫下的輓聯。

7月10日,楊少華的弔唁儀式現場擠滿了人,除了楊家的親友,曲藝界人士,還有周圍的鄰居,遠道而來的粉絲。新京報記者 李冰潔攝

臺上蔫壞,臺下蔫老實
楊少華的遺體告別儀式連辦兩天。前來弔唁的,除了楊家的親友,曲藝界人士,還有周圍的鄰居,遠道而來的粉絲。因為喜歡楊少華的戲,有年輕的粉絲特地從山東而來,送最後一程。
青年相聲演員衡治從西安來到天津幫忙,幾年前,他機緣巧合之下拜楊少華的兒子楊議為師,也邀請過楊氏父子到西安演出。他覺得楊少華是像對待孫輩一樣對待他,“家裡有沒有什麼想要的,你拿。”
前幾年,他和父親到楊的家中拜訪,楊少華當著這對父子的面,要展示自己的腳踏車技術,“他總是很和藹可親,不在我們面前擺長輩的架子。”
韓兆是楊少華與楊議的相聲經典之作《肉爛在鍋裡》、電視劇《楊光的快樂生活》的編劇,並在其中飾演主角楊光的朋友條子。韓兆在20世紀90年代末與楊少華相識,對楊少華的印象是“活潑、樂觀、幽默”,楊還將現實中的“蔫”帶到舞臺上,“臺上,他是蔫壞,但現實生活裡,他是蔫老實。”

楊少華去世前三四天,韓兆與他見面合影,那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受訪者供圖
楊少華去世前的三四天,韓兆剛從三亞回來,到天津見了楊少華。按照楊少華的口味,平時要下館子吃高檔菜,那天卻吃了最日常的炸醬麵,在當時,他便感到楊少華“說話費勁”,兩人合了影,分別時,韓兆下意識給了楊少華一個吻,走到遠處,韓兆回頭看,楊少華衝他笑得燦爛,韓兆對楊少華鞠了一躬,楊少華同樣回了一個,韓兆又磕了個頭,那是兩人最後一面。
韓兆說,今年5月《楊光的快樂生活》劇組搞20週年聚會,現在想起來倒像是提前安排好的告別。
媒體報道中的楊少華不羞於提起年輕時物質生活的極度貧乏,也不諱言曾經貧苦生活給他帶來的深深印記。江湖傳聞中,他有摳門、斤斤計較的一面,但作為晚輩的韓兆,則感受到了楊少華的慷慨,“在我窮困潦倒時,他經常請我吃飯,還經常突然說,我這個皮夾克送你,我這表你喜歡嗎?你都拿去。”
來到弔唁現場的還有70歲的朱遠文和她42歲的聾啞兒子,他們是天津本地人,決定送老先生最後一程。這對母子都是楊少華的觀眾,上世紀80年代初,不到30歲的朱遠文和同事們曾擠著公交車赴劇場看了一場又一場楊少華的演出。那時相聲重新被撿起,人們圍在劇場中,聽到什麼都樂。
進入21世紀,她的孩子長大,看到電視裡播放的《楊光的快樂生活》,“他雖然聽不見,但觀察力強,只靠演員們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也能感覺到快樂。”

沒爹孃的小孩說相聲
貧苦的記憶籠罩著楊少華的一生。1931年,他出生在北京,早年間的採訪裡,他形容自己是“沒爹沒孃的小孩”,跟著姐姐一起長大。
12歲,他到西單附近一家鞋廠當學徒,鞋廠旁有家啟明茶社,這是當時的“相聲大本營”,雲集了常連安、張壽臣、馬桂元、郭榮啟、侯一塵等京津兩地相聲名家。少年楊少華常溜進啟明茶社,躲在角落裡偷聽相聲。在啟明茶社旁的明園茶社,楊少華給自己找了個檢場的差事,換節目時擺鼓,晚上散場時搖鈴。
常寶霆比楊少華大三歲,給他開的蒙。常寶霆教給楊少華《六口人》《反七口》《八扇屏》。這些詞,一直到快90歲,楊少華還背得出。
楊少華沒讀過書,不認識字,為了背詞,他找來上學的小孩,給他們糖吃,要他們念給他聽,《地理圖》《報菜名》都是這樣學來的。也是因為不識字,楊少華想要拜郭榮啟為師,一開始,“郭先生不樂意,沒承認我是他徒弟。”
但泡在相聲裡,偶爾得老先生指點,楊少華16歲開始登臺演出。

楊少華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是喝茉莉花茶,他用過的茶具還在生前居住的臥室裡。新京報記者 李冰潔 攝
新中國成立後,啟明茶社關張。19歲那年,因為姐姐嫁人,楊少華跟著姐姐去了天津,進了鋼廠當工人。
曾經一起說相聲的常寶霆也到了天津,常寶霆建議他到天津市曲藝團去,但因為鋼廠給錢比曲藝團多,楊少華沒有答應。後來鋼廠效益下降,家裡生了一連串的男孩,經濟困難,楊少華白天上班晚上業餘說相聲。
再後來,楊少華成為專業演員進了南開區曲藝團。馬志存做捧哏,他做逗哏,一段《山東話》捧紅了兩個人。之後,馬三立聯絡他,邀請他進入天津市曲藝團,每月單給20塊錢,給馬三立的兒子馬志明做捧哏。
20世紀80年代,劉俊傑與楊少華是天津市曲藝團的同事和搭檔,劉俊傑告訴新京報記者,那時,他做逗哏,楊做捧哏。劉俊傑還記得那時候說相聲的熱鬧景象,“看得人多,說啥人都樂。”
兩人合作時,楊少華的 “蔫哏”技術還沒有爐火純青,即使如此,劉俊傑也認為,楊少華對他業務上是有幫助的,“楊少華把握人物準,不管是蒙人的,糊塗的,還是假裝糊塗的,人物貫徹始終,所以他可信。他在臺上爆發力很棒,沒有準詞兒,但情緒全對,相聲是感覺的藝術,他的感覺太到位了。”
1990年前後,楊少華決定離開天津“北漂”,他曾回憶道,天津大腕太多,有演出根本輪不到自己,家裡要等著用錢,所以他決定去北京闖蕩。

“我要開花”
在北京,真正使得楊少華名聲大噪的,還是他的“蔫哏”表演,那時,楊少華的“蔫哏”功夫得以爐火純青,他在舞臺上慢半拍的反應造就了獨特的表演節奏,這種表面木訥、暗藏機鋒的“蔫哏”風格,開創了相聲表演的新境界。他也在技藝最純熟時遇到了趙偉洲與《枯木逢春》,一句“我要開花”紅遍全國。
《枯木逢春》是無數相聲愛好者心中的經典佳作,喜劇評論人鄭猛初聽就覺得眼前一亮,“楊少華的蔫哏確實感覺非常精彩,他一定有刻意的地方,但這種刻意又絲毫不讓人討厭,我們很難看到老年人身上有這種氣質的呈現,甚至有點‘老不正經’的,有點‘壞’的,但他的尺度拿捏得很好,是讓觀眾接受的,喜歡的。”
早些年剛入行時,衡治曾聽著楊少華的作品一段段學習,文字的結構、表演的狀態、語句的節奏,“他怎麼說我怎麼說,從模仿開始。”
楊少華因此迎來了“老來紅”,後來又與兒子楊議合作相聲《肉爛在鍋裡》,在2003年的央視第二屆相聲大賽上獲得一等獎。
父子合作不易,何況楊少華年事已高,後來楊少華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楊議要求高,“我最怕的就是忘詞。把詞寫手心上,結果一洗手詞沒了,我兒子說,你怎麼那麼笨?爺倆說相聲最難吶。我不能跟他要便宜,他也不能跟我要便宜,量逗之間,兩個人得互相逗,爺倆不行。”
父子檔為他們迎來了事業的高光,2004年,楊議自導自演的都市喜劇《楊光的快樂生活》播出,楊少華在劇中飾演楊光的父親楊豐年,這是一個身著跨欄背心,趿拉著拖鞋,滿口地道天津話的小老頭,他那句“楊光你可長點心吧!”深入人心。

楊少華房間的櫃子上擺放著桃子工藝品,旁邊是泥塑大師為他塑的像。新京報記者 李冰潔 攝
走紅之後,楊少華終於迎來了能夠鬆下一口氣的晚年,他愛舞臺,珍惜來之不易的走紅。楊議記得,2003年正月,他們應邀到新加坡演出,楊少華因肺炎、發高燒,一下飛機就被送進了醫院。當晚就有演出,楊少華躺不住,他說,“那麼多觀眾等著我呢,不去哪行?”大兒子楊威哀求說少演一場,楊少華不幹,“給人家晾場子,就是死你爹也不幹那缺德事。今兒個就是爬,我也得爬到劇場。”眾人拗不過他,只好讓他去。
臨上場,楊少華特別叮囑主持人:“千萬別告訴觀眾我病了,別影響了大夥欣賞藝術,不能讓觀眾降低對我的要求。”他上臺說了一段單口相聲《笑話連篇》,觀眾的掌聲持續了將近一分鐘,又返場,說了一段《狗碗兒》,來回四次,直到楊少華跌坐下來被兩個兒子抬回醫院。
觀眾也給了楊少華經久不衰的回饋,大概在2017年前後,衡治和父親邀請楊少華、楊議父子到西安演出,他記得,“滿場加座,報幕時候就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說一句觀眾樂一句,最後又強烈要求再返一場。”
盛名之下,楊少華也不忘提攜後輩。京劇演員胡文閣在20世紀90年代與楊少華相識,兩人成為好友,他還記得,1993年,楊少華帶著他到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家中做客,這被胡文閣視為命運的轉折。幾年後的2001年,他正式拜師梅葆玖,並在之後成為梅派的第三代傳人。他感恩楊少華的信任和引薦,“他不僅對相聲,對於更大範圍的曲藝界懷有傳承下去的責任感,所以他才那麼義無反顧地將我推薦給了我師父,我感激他對我的知遇之恩。”
前些年,胡文閣來天津演出,到楊少華家拜訪,“他說,看到你今天的發展,我很高興,也很欣慰,希望你能再接再厲,把梅派藝術傳承好。”

讓人非我弱,得志莫離群
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楊少華身邊有保姆和兒子,但他的助理小輝說,楊少華並不指望有人伺候,早晨醒來後,他穿好衣服,坐在房間的一角喝一些茉莉花茶,這是他一天的開始。
楊少華愛聽相聲,家人給他準備了智慧裝置,與他共處一棟房子的小輝常能聽見楊少華的聲音,“小度小度,放楊少華的相聲。”
曾經的愛好也未因年老而衰減,楊少華仍然熱愛逛商場,買衣服,下館子。他在老年終於獲得了物質上的自由,要抽中華牌香菸,吃甲魚海參,愛穿戴齊整。

相聲表演藝術家楊少華。圖源:天津市曲藝團
楊少華每天要堅持出門遛彎,每次出門總有人認出他,要求合照,他每每應允,即使心情不愉快,也要將笑臉對著觀眾。這是他對觀眾的尊重。他曾有一句座右銘,“讓人非我弱,得志莫離群。”
早年間的貧寒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跡,以至於他總愛在家中藏一沓現金,助理說,每天數錢,是他的習慣和愛好。
7月9日,楊少華起床後前往一家飯店參加剪綵活動,午休後,被三兒媳發現異常出汗,家人將楊少華送往醫院,楊少華未能留下隻言片語,去世原因是肺衰竭。
7月11日,楊少華的人生告別會在天津市第一殯儀館舉行。73歲的大兒子楊威完成了摔盆、舉幡等傳統禮儀。楊議作為代表,上臺致辭,講到父親年輕時60塊工資全貼家用,又如何將兄弟四人拉扯長大,講到楊少華在相聲界的成就,也講到了前輩們的幫助與恩情。
告別廳裡擠滿了攝像頭,靈堂上擺放著楊少華愛抽的中華煙,楊少華安睡在告別廳中央,這一生的貧困與不得志,紅火與熱鬧,他都經歷過了。
參考資料:
《相聲的故鄉 | 楊少華,88歲還站在臺上說相聲》
《鑽進人物的楊少華》
《主角楊少華:說相聲容易,一邁腿就進來了;說相聲又太難,得把你兜裡錢說到我口袋裡》
《我和我的天津 楊少華:走到哪都樹人緣》
最近微信改版
經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推送
星標🌟“剝洋蔥people”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
洋蔥話題
▼
你對此事怎麼看?
後臺回覆關鍵詞“洋蔥君” ,加入讀者群
推薦閱讀

有你“在看”,我們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