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公子:一針捅破天,如果沒捅破,就是針還不夠尖

“她講的不是熱點,她講的都成了熱點。”意公子說,當你享受過程的時候,結果自然呈現。
意公子全網有超3500萬用戶訂閱,她聚焦中國傳統文化解讀,作品累計播放60億次。
為什麼她坐在那裡一開口,你就會被吸引住?為什麼她10到15分鐘的影片,在短影片平臺卻有如此大的流量?為什麼她不會選題枯竭,創作沒有瓶頸?她又是如何講透蘇東坡、莊子等古人的故事的?
2025年1月18日,意公子來到混沌創新大課,現場分享了自己的創作路徑,以及製作短影片的思考,現場互動熱烈,掌聲笑聲不斷。
這是意公子近幾年罕見的,較為完整的創作分享,以下是內容精華。
分享者:意公子,自媒體內容創作者,意外藝術創始人,混沌學園校友

今天我的主題是“一針捅破天”,標題下面有一句小字:“如果沒捅破,就是針還不夠尖。”在創業過程中,或者在職場上,我們總是希望找到自己的優勢,而且不僅要找到優勢,還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
於是很多人會去做MBTI測試、九型人格,或者各種心理測試,甚至去了解自己的星盤、星座,八字命理等,其實我們用這麼多方法,都是為了一件事——“找自己”。
為什麼要找自己呢?因為當你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時,就能最大程度地把自己發揮出來,實現自我價值。但我想說的是,找到核心優勢還不夠,還得繼續深入,找到你的核心的核心的核心的核心優勢。
雖然這裡面只寫了四個“核心”,但我認為,這種挖掘是無止境的,它是一種不斷深入的狀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所以,找到核心優勢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不斷往下挖。
為什麼要不斷下探?因為——每一種可能性所產生的不確定因素會指數級倍增。

下探四層:
“意公子”的核心的核心的核心的核心優勢是什麼?
舉個例子,我曾經測過我的核心優勢是“表達者”。那麼,光到達“表達者”這一層,夠了嗎?
不夠。因為“表達者”這三個字太寬泛了。首先,你是影片表達、音訊表達、文字表達,還是舞臺表達?僅僅“表達”這三個字,能挖出來的東西就很多,表達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比如,公眾號時代,有些人寫文章寫得特別好,讀起來酣暢淋漓;但短影片時代來了,很多人開始問自己,要不要去面對鏡頭去錄短影片?這就成了一個靈魂拷問。我問過一些朋友,他們說,當攝像機架起來的時候,會有一種不太自然的感覺,但又覺得短影片時代來了,一定需要錄短影片。
可是我想告訴大家,哪怕只專注於文字表達,也依然可以“一針捅破天”。比如,馬伯庸和蔡崇達,他們不專注於短影片,但憑藉厲害的文字表達,他們的書幾乎是本本暢銷,蔡崇達的《皮囊》,百萬級銷量,馬伯庸《長安的荔枝》銷量近200萬冊,並且被改編成了影視劇,商業價值翻倍。
音訊表達方面,蔣勳老師的音訊課程無論在蜻蜓FM還是在喜馬拉雅都是王炸級別的。他的聲音特別好,很多人說“看蔣勳不如聽蔣勳”,林青霞也曾說,蔣勳是她的“半片安眠藥”,因為他的聲音太好了。
再比如,影片表達,光影片表達,你還得再往下挖——到底是長影片?短影片?還是直播?還是其他?
比如博主“米三漢”,他在短影片平臺上做了超長影片,去年他解讀《紅樓夢》的一期作品,內容長達450分鐘,播放量超過1億,獲得了1200多萬點贊,堪稱平臺現象級作品。
短影片方面,我們都很熟悉的像李子柒、李蠕蠕、papi醬等,都是被網友稱為“沒有創作瓶頸”的人。包括在直播領域,我們看到有董宇輝,以及去年現象級的直播達人聽泉鑑寶(現改名為“聽泉賞寶”)。
我們會發現,同一個人,很難在兩個領域裡,都做到巔峰。擅長短影片的人,未必適合直播,如同擅長舞臺表達的人,未必適合做短影片……所以,即便我們知道了,影片表達也許是我們的核心優勢,但還不夠,還要繼續往下挖。
比如,影片表達的創作過程,你是擅長有稿件?沒稿件有提綱?還是要透過問答來激發你的現場反應?
大家猜一猜意公子的影片,是哪一種?
其實,我是有詳細稿件的。為什麼必須要有逐字稿?因為,我的影片時長是10到15分鐘,在這短短的時間裡要把一個故事講得飽滿,你的資訊量要足夠充實,劇情要環環相扣,情感節奏要層層遞進,才能讓這10到15分鐘的影片,有分量感。所以,要儘量規避口水話,因此,我的影片,在前期都有詳細的稿件。
而且,這個逐字稿必須是我自己寫,別人代替不了。
因為你的表述,必須要融入你的知識、你的情感、你的生命經驗,才能真正做到,從心裡流淌出來。因此,對我而言,稿件的創作,決定了這一期影片80%的生死。
並且,大家看我錄影片的時候,永遠是對著攝像機,且不使用提詞器。因為如果有提詞器,你的視線會不自覺地向上瞟,觀眾是很敏銳的,他覺得你不真誠,你在讀稿。
所以,這就是我的影片創作方式:首先是融入自己內心的逐字稿,然後是面對著攝像機真誠地講述。
當然,每個人的擅長點是不一樣的,比如樊登老師講書的時候,他就只用提綱,一張思維導圖放在桌上,就能洋洋灑灑講上40分鐘。也有一些人習慣做短影片的影片不要寫稿,因為稿件會束縛自己的發揮,所以他們更希望透過高質量的問題來激發出自己更自然、更流暢,優於平常水平的內容,錄製完成之後,再進行剪輯。
所以,每個人在影片中的表達方式不同,各有所長。關鍵在於,必須不斷深入挖掘,找到你最擅長的那一個點。
好,這個時候,我們下探到了影片表達中的稿件創作這一層,夠了嗎?
還不夠。因為稿件創作,也需要找到自己的擅長點。
我總結意公子的創作方法有三板斧:深入、淺出和共情。
這三個詞,大部分人會覺得我最擅長的,是共情。
幾年前我做《藝術很難嗎》這檔節目時,很多觀眾評價我們是將難懂且晦澀的藝術,輕鬆有趣地普及給大家。所以當時大家認為“淺出”是我們節目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後來我開始做短影片之後,很多人認為,我的影片能帶給人很強的共情,能觸動人心。所以,大家覺得深入+淺出+共情,我們可能是踩對了共情,但我無數次告訴我的團隊,“深入”是最重要的。為什麼?
因為,內容創作,不深入,不足以共情。

坦克式推進,一次擊穿一個點
舉個例子,蘇東坡的《定風波》,它被認為是蘇東坡的人生豁達之作。很多人解讀這首詞時,可能會解讀說,“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吃飽”或者“你把我貶了,也擋不住我開心,我是一個特別快樂的人啊”。但我們如果認真去品味這首詞,就能發現更多的層次。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莫聽”、“誰怕?”不要聽,不要怕。我們什麼時候會告訴自己:不要聽,不要怕?
怕的時候。
這其實是反映了內心的一種安慰。所以他的上闋是在安慰自己,他在給自己壯膽。
所以,“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一個人真的在逆境中,天生就可以這麼快樂嗎?如果是,那是什麼成就了他?如果不是,他又是怎樣從泥濘中一點一點走出來的呢?
這是我們進入蘇東坡的一個特別小的切口,但是進入這個切口之後,你會發現你遇到了海量的素材。這是我們在蒐集蘇東坡資料的時候的三個不同的維度。
橫向是時代的橫截面,包括當時北宋的政治面貌、經濟狀況,那個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蘇東坡的故鄉水土、蘇東坡的朋友圈等等。
縱向是時間軸,你要了解他的家族背景,祖上如何來到眉山,他的成長環境是什麼樣的,他的家風是什麼樣的,他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他的詳細年表、以及他作品的心境變化——並且,在收集素材的時候,我們會把他的大量作品嵌入到他的年表裡,這樣你才能夠明白那一年他究竟發生了什麼,才寫出了這麼一首詩詞或者文章。
除了橫軸和縱軸,你還要跨越到一個比他更廣闊的心靈空間,去了解中國文人的思想的演變,中國文人的審美演變,甚至從心理學如何看他的人生決策等等。
於是你就會看到這樣的一個蘇東坡:
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拿到了北宋開國以來百年第一的成績,從眉山這個小地方來到了北宋京城。當時的宰相、高官,紛紛以國士待之,大家都給他“點贊”。試問,如果你是蘇東坡,當皇帝看了你和你弟弟蘇轍的制科考試卷子以後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也說,“你可以接過我的棒了”。想想,你才二十幾歲就有如此耀眼的成就,你的文章一出來就全城哄搶,過了幾年居然還有酒來找你做廣告,試問,你狂不狂?
我可太狂了。
那狂會發生什麼呢?飄了。
看不慣的上級,他就寫文章去陰陽,看不慣的政策,就寫文章去懟。他覺得皇帝在推行政策時,過分依賴王安石,於是又專門寫信給皇帝,說這個人是個小人,如果繼續重用他,那天下的有識之士都會離你而去。請問,如果你是蘇東坡的領導,你想不想幹掉他?所以,烏臺詩案,其實是一場必然的災難。
榮格有這樣一句話:那些你未曾察覺的潛意識正在決定你的人生,而你卻稱之為“命運”。
蘇東坡因言獲罪,從高處摔下來,被關進一個伸手就能碰到牆壁的牢房裡。三四個月的時間,輪番來的人,不停地問他:這首詞是什麼時候寫的?這篇文章什麼時候寫的?三十年前那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為什麼要用這個典故?你當時和誰有往來?交代清楚。
一個大V塌房了,試問,會不會有人想要去趁機蹭流量?而如果你是與蘇東坡曾有過書信往來的朋友,馬上就要查到你了,試問,你是勇敢站出來替他發聲,還是選擇沉默?
人性的考驗,即便相隔千年,都還是存在的啊。
他曾經爬得這麼高,而忽然從雲端跌入低谷,請問,一個正常人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豁達嗎?
是疼啊!
所以,瞭解他有多疼,他陷入過多麼悽慘的絕望,他又是如何在破碎之後一點一點縫合自己的,我們才能明白,他最終走向豁達的那種力量,有多麼偉大。
而我以上這些話是怎麼來的?
唯有“深入”,你需要海量的、結構性的資料,並且需要細緻地佐證——甚至,細緻到大家通常不會注意、但卻又特別重要的——比如,畫像。
我們除了要看蘇東坡的畫像,也要看他同時期的那些關鍵人物,特別是他的朋友圈的畫像。比如宋仁宗和宋神宗,從兩位皇帝的畫像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眼神不同。
宋仁宗稍微開放一點,而宋神宗的眼神則要犀利得多。眼神不同,也代表個性不同。
於是有了畫像,我們就更能理解,為什麼王安石變法,在神宗朝更能被推行下去。其實王安石寫了兩次關於變法的上皇帝書,但是仁宗時期並沒有推行,而到了神宗朝,卻被神宗採納了。很顯然,這兩位皇帝性格上的不同,也是變法是否能推進的其中一個因素。
除了畫像之外,還可以收集什麼素材?字跡。
這裡有三個人的字:
從不同的自己字跡裡,你能看出他們性格的不同。
蘇東坡的字,相對隨意一點。蘇東坡《寒食帖》的草稿,“雨”字旁邊有四個點,那四個點表示他寫錯了,但是他沒有塗抹掉,而是直接留下了,這多麼灑脫啊!他就是隨性,寫錯了就錯了。那這樣的隨性的人,能在職場上成就一番大事業嗎?不一定。
王安石和司馬光的字,都是偏向犀利、規整的。這倆人性格鮮明,王安石是新黨領袖,司馬光是舊黨領袖。新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而舊黨一上來,就要幹掉新黨,把新黨的政策全面推翻。因為這兩個領袖都是一個性格。
蘇東坡當時雖然被劃歸到舊黨,但他入朝後,也並不完全同意舊黨的做法,他會跟司馬光吵架,吵完回家了以後,特別生氣地喊“司馬牛”,因為他覺得司馬光太倔了。這樣的一個人,處於新黨與舊黨之間,兩邊都不太能相容。
這些細節,只有透過深入瞭解,你才能發現。
其實所有這些背景資料的收集,最終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彌合時空的界限,達到心靈共振。
這是我在寫《人生得遇蘇東坡》這本書時候的參考資料和各地的蘇東坡專家及書友們寄來了很多書,除了蘇東坡的專著,還有不少是同時代其他人物的資料,和關於中國哲學思想演變、中國政治經濟史的各方面書籍。我數了一下大概有一兩百本。沒有全部看完,但這些書籍從不同角度,幫我們瞭解了蘇東坡。
後來我才意識到,其實我們在做的這件事是“坦克式推進”,其實,就是要不斷加固你的內容壁壘。
當別人看一本蘇東坡的書時,可能我得看十本;當人看十本,我可能要看二十本;當別人看了二十本,我可能得去他曾經去過的地方;當別人去過他曾經的地方,那我可能要為他寫一本書。
當外部環境的力量遠遠大於我們時,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集中所有優勢兵力,在一個很小的地方突破。敵軍兵散十處,而我軍將兵力集中在一點,在那個地方突破,才能撕開一道口子,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
畢其功於一役。
上個月,我們做完弘一法師的系列影片之後,我也做了一個決定——不再追求穩定的更新頻率,不再追求篇篇都是熱點,都要十萬加。我們要做的不是流量——因為流量本身就代表了“流走的量”,我們要做的是內容,而且是專題式內容。
流量的紅利,是平臺帶給你的,而內容的紅利,是時間帶給你的。
只要你全神貫注,當別人沒有用百分百的精力,而你用了,你就可以事無不成。

人生沒有對錯,只有選擇
現在我們回到最初的那個核心優勢分析,這樣層層挖掘之外,各位還覺得我最核心的能力,是影片表達嗎?
其實挖了這麼多層以後,我們可以重新校正之前的答案了。
我後來發現,我最核心最核心最核心的優勢,是深入地去了解一件事,一個人,一篇文章。所以,我後來告訴團隊,我們公司的核心資產不是意公子,而是我慢慢搭建起來的,這些資料收集的模型。於是我們後來建立了一個關於資料蒐集的SOP。這個SOP也在不斷迭代中,它也不是一個完成態。你會發現這些模型是可以標準化的,一個專題一旦做起來,是可以根據不同的傳播介質進行二創、三創的,並且,這些資料收集,可以隨著時間不斷沉澱,它是有複利的。
我們也完全不擔心自己的選題枯竭。我們在做的是中華文化的傳播,中華文化本身就是有脈絡、有層級的。這是我整理出來的一個金字塔。上面是精神原力,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支撐中國人行為處事的精神力量,比如儒釋道;中間是人文經典,包含了人物、名著、遺蹟;下面是生活美學,中國人更為具體的美學正規化,琴棋書畫詩酒茶,以及更高階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選題會枯竭嗎?肯定不會啊。下輩子都做不完。
而且這件事絕對不是我一個人幹得成的,我希望能邀請更多的老師和我們一起來做中華文化傳播這件事,它值得我們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而且一定不只是影片傳播。
所以大家發現沒有,你擊穿越深,你的天地才會越廣。
說到這裡,我想最後請大家設想一下,我一開始是因為影片表達而獲得了流量紅利,但如果我今天只挖到了表達這個層級,我的人生可能會是什麼樣的?
我可能一開始還會收穫一堆流量,然後我也許會在流量的高點上,轉向帶貨。又也許,我可能會接很多很多的廣告,在每一個坑位上都是廣告。之前有一個做泳衣的品牌方,說意公子你流量好高啊,你講那個蘇東坡講得真好,你什麼時候穿著我們家泳衣給我講一期。
我想請問各位,這樣好嗎?
我想說:其實,沒有什麼不好。
我聽過一句話:一個偉大的戰略的背面,必定也是一個偉大的戰略。
我們今天在創業過程中,經常希望找到一個標準答案。但我想說,人生沒有標準答案,都是經歷。沒有對錯,只有選擇。如果今天我選擇做了其他的事情,我並不認為就一定是不好的方向。你需要在一件事上持續前行,走到底,這是最關鍵的,而不是“我可以做A,也可以做B”。
你真的是去做了某件事之後,你會發現,在那個點上,你一樣可以繼續深挖,一樣有可以繼續校正的東西。那就是另外一套人生劇本了,誰說那套劇本不會精彩呢?
最後,想跟大家說一句貼心話,這幾年我們遇到了更嚴峻的外部環境考驗,我們的內心也面臨著許多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問自己“我要做的這個事情對嗎?為什麼我做了之後卻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果?那個結果到底要等多久?”
我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我創業12年了,在短影片平臺上開“意公子”這個賬號到現在也已經四年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做過很多傻逼的事,未來可能依然會做很多傻逼的事,這是一定的。我們還在持續挖掘和校正我們自己的核心優勢,我今天所說,只代表了我這一段時間以來的思考,而不是終極答案。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始終問自己一句話:你能不能做到舍九取一,去做一件堅定而持之以恆的事。
其實做短影片之前,我們調研了很多同行做得好的短影片。最後,我總結出他們成功的原因,只有三個字:一直做。很多人倒在了黎明之前。所以,如果你認定了一個方向,那就咬咬牙一直做下去,給自己一點耐心,相信花終究會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