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內卷迷思:家長如何用批判性思維引導教育創新?|藍方

在教育創新的過程中,家長與社群的力量不可或缺。他們不僅能為學校提供重要的支援和資源,還能促使教育模式朝著更為靈活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如今,越來越多充滿創意與活力的家長和社群湧現出來,致力於推動教育的創新與變革,培育面向未來的教育創新生態。
在第五屆LIFE教育創新大會上,“教育創新中的生力軍——家長與社群”模組中,第一場分論壇聚焦“反內卷,家長大有可為”,提供了值得借鑑的理性思考與寶貴經驗。在分論壇上,C計劃聯合創始人藍方用批判性思維的方式,幫助家長重新審視教育內卷的三大迷思,開啟對教育、對生活、對普通人的想象。
以下內容根據現場演講整理。

大家好,我是藍方,來自一家教育創新機構C計劃。C計劃的C,說的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那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比喻,將批判性思維視作一臺X光機,它用一系列的分析框架和步驟幫助我們將腦海中的思考過程顯性化,幫助我們更好地檢視推理論證的過程有沒有問題,從而得出更好的結論,做出更好的判斷。所以它是一種反思型的思維方式,rethinking of the thinking。
C計劃聯合創始人 | 藍方
過去八年,我一直在從事批判性思維的一線教學和研發。因此今天這個論壇,我也想從批判性思維角度聊聊,要反內卷,我們家長首先應該做什麼。從批判性思維的角度來說,我們首先需要對“內卷”做一個界定。這其實就是一種過度競爭、學業過剩的現象,為了在競爭中贏過他人而高強度投入到應試學習中。在這兩天的大會里,不同環節、不同專家都在談論我們的教育環境為何會如此之卷。不管大環境怎樣,我的孩子要不要加入到這樣的軍備競賽中,我要不要雞娃、要不要卷他,依然是每個家長可以自主作出的決定。
要“反內卷”,我們還是需要先理解下那些決定要去卷的家長,他們的理由是什麼。我們現在就要啟動批判性思維這臺X光機,去審視雞娃家長們的思考過程。他們的結論是:我的孩子應該高強度地投入到應試學習和競爭中。為什麼應該這麼做呢?可能提出一些什麼樣的理由呢?
最常見的,有這麼三種理由:
理由1:周圍的人都是這樣做的;
理由2:這樣做可以提升孩子的學業表現,讓他在應試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理由3:如果不這樣做,孩子就考不上好的高中,考不上好的大學,找不到好的工作,沒有好的生活,一輩子就完了。
那麼這三個理由以及相應的推理過程,有沒有問題,是否站得住腳呢?
迷思一:大家都卷,我也該卷
從批判性思維的角度來看這一論證,是非常典型的從眾謬誤。因為大家都在做某件事,所以我也該做。但為什麼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我就該做呢?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呢?是因為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是對的,所以我才應該做。但大家都在做的事情,真的就是對的嗎?這才是需要我們進一步辨析的核心問題。
另一種邏輯是,大家都在做,我不做,會有壓力。人是社會動物,和別人不一樣,總會本能地感到被排擠、被孤立,會有明顯的不安全感。但這種壓力是非理性的,往往會誤導我們的決策和判斷。這種時候就更需要我們想清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到底對不對,最適合我的選擇到底是什麼,進而才有更為穩定的核心去抵禦外部的壓力。
迷思二:卷是為了孩子好
我們可以怎麼分析這個論證呢?
第一個角度,先來看這個理由本身是否成立。
高強度地投入應試學習和競爭中,能不能提升孩子的學業表現呢?從大資料上來看,以卷聞名的中國學生,在PISA(世界經合組織的國際學生評估測試)這樣的國際測試中,也總能拿下第一名的好成績。
但這裡的第一個問題是,效率。中國在PISA中能拿下第一名,是以遠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學習時間換來的。中國學生每週的學習時間達到了55~57個小時。如果將分數與學習時長相除,中國學生的學習效率處於全球中等偏下的水平。
第二個問題是,這樣的卷法,是不是對每個孩子都有效果。一個孩子學業表現不佳,是缺少輸入、缺少練習、缺少方法、還是缺少動力,需要的應對方式各有不同。一味加大時間投入、強化應試訓練,並不一定能對症下藥。
就算高強度地投入應試學習和競爭中,確實可以提升孩子的學業表現,但這能否推匯出孩子就應該這樣學習呢?我們還需要看論證的充分性。該不該做某事,不僅僅看到做件事的好處,還要看到做這件事的壞處。
當我們的孩子被置於高壓的社會比較和競爭中,首先帶來的,便是焦慮和恐懼——隨時害怕被淘汰、被比下去。最近,來自澳大利亞的一份大樣本研究顯示,青少年如果用成績定義自身的成功,則將帶來更大的抑鬱風險。背後的因果機制不難理解:以成績為導向的青少年,力求比同齡人做得更好,更有可能把失敗理解為個人能力不足。例如遇到過於具有挑戰性的某項任務或某次考試失利,其自我價值就會感到受到威脅,壓力和焦慮也會成倍增加,從而升高了患抑鬱症的風險。這樣的實證研究,也為我們理解當下中國青少年抑鬱症高發現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註腳。
焦慮之外,是倦怠和痛苦。當孩子們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學習中,沒有時間睡覺、沒有時間社交、沒有時間玩耍、沒有時間發呆,日復一日無止境進行枯燥的應試訓練——這種絕望、疲憊,我相信我們中的絕大多數“做題家”都曾經歷過。在PISA的調查統計中,中國學生對生活的滿意度基本在各個國家地區間排名倒數。
當孩子所有的時間精力都投入應試學習後,他還將失去什麼呢?
真摯的情感。今年高考結束,有家媒體徵集大家關於高考創傷後遺症的故事,其中一個高贊留言讓我印象非常深。這個網友說,他剛進入高中,班主任老師就告訴他們,現在教室裡的每一個人都是你的競爭對手,你們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做無效社交。交朋友是沒用的,談戀愛是耽擱學習的——關係和連結,是被忽視的
真誠的興趣。興趣是要花時間去探索的。而現在很多孩子的興趣,最終都變成了“特長”,而且是與升學直接相關的“特長”。作為一個四歲開始學鋼琴的琴童,我見過周圍太多人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在日復一日的考級訓練中被磨滅。而真誠的興趣,往往才是能真正點燃人們生活熱情的火花。
真切的思考。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應該過怎樣的人生,什麼對我而言才是最重要的事,什麼才是決定一個人人生幸福的事?孩子們在成長中會有很多關於自我和世界的探索和思考,他們會生髮出大量哲思性的問題。但在現行的應試訓練下,他們很難找到同學、老師或家長和他們討論這些議題,與之相關的人文閱讀也往往未得到充分的重視。
當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失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興趣、真切的思考,最後的結果是什麼?當他在激烈的應試競爭中卷贏了、上岸了,那又怎樣?最終卷出來的是一個個意義缺失的空心人。
在這兩天的會議中,我們不斷討論什麼是面向未來的教育。當孩子們把所有的時間投入到應試訓練,為了應對未來挑戰所真正需要的那些知識、技能、品質,他們真的能得到應有的培養嗎?他們日復一日識記的課本知識與考點,是與時俱進的、是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且有意義的連結的嗎?對於他們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協作能力、溝通能力,能在應試的訓練中得到發展嗎?
當然,每一個孩子被卷的程度和被卷的方式不一樣,也並不一定每個孩子在被卷的過程中都會如此焦慮、痛苦。但這些風險和壞處需要被我們看見,才有可能尋求迴避它們的方案。至少在看到“雞娃”可能的風險前,我們不應僅僅因為這樣做有助於孩子的學業成績,而直接決定將孩子送進軍備競賽中。
迷思三:如果不卷,未來就完了
這其實是很多“不得不卷”的家長內心的恐懼所在。那這個論證有什麼問題呢?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滑坡論證,將推理的每個環節的可能性都偷換成了必要性。
例如,如果現在不卷,是不是必然考不上好的高中或大學呢?並不是的。找到更高效的學習方法、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孩子依然可能在應試競爭中取得好成績;也有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教育培養路徑。
就算考不上好的高中、大學,是不是就必然找不到好的工作呢?如果我們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探索自己的熱愛/擅長,依然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好工作。
就算找不到世俗意義上的好工作,是不是就沒有好的生活了呢?如果一個人有著豐盈的內心,依然可能在普通的崗位過得自洽舒展。
可是,這些“可能性”到底在哪裡?只是理論上的“可能”,還是現實存在的“可能”?這其實需要我們作為家長、作為學生,充分開啟我們的想象。
開啟對教育的想象。為什麼像LIFE教育創新大會這樣的場域如此可貴?因為在這裡,人們發現,教育還可以是這樣的。原來某個東西還可以這樣教,某個問題還可以這樣設問,原來課堂上還可以學這個,原來課程還可以這樣設定、這樣設計……對於很多人來說,我們所瞭解的教育,就是自己從小被卷大的模式,一路刷題一路苦讀、一切以應試成績為導向,我們很難想象還有什麼其他的教育方式、學習方式。普通的家長們,也太需要這樣機會,不斷去開啟視野,開啟想象。
開啟對真實世界的想象。在這個足夠多元的新經濟時代,有大量的新興產業、大量的新興崗位在湧現。而很多的人可能對此並未知覺。例如在有的家長的眼中,只有考公務員進國企才叫“上岸”,很難想象體制外的大量的工作究竟是種什麼狀態;又像我周圍很多從做題家卷出來的家長,看到的都是金融、法律、醫療、地產、網際網路等傳統“精英”行業的傳統職位。說起孩子喜歡漫畫,能想象到的只有漫畫家;喜歡打遊戲,只想到電競選手;要是喜歡吃——好吃懶做一輩子似乎都完了。但其實,無論是漫畫產業、遊戲產業還是美食產業,整個產業的上下游都有大量的細分崗位。
前段時間我有看到一檔有意思的採訪節目,採訪一百個在新興行業工作的年輕人。他們職業title非常多元:花藝師、家庭攝影師、⼉童瑜伽⽼師、整理收納師、漢服設計師、⼉童派對策劃師、⾮遺⽂化講師、形象管理師、⼿作創業顧問……在這個時代,人們的需求是如此多元,每一個需求都可能滋生出相應的崗位、相應的產業,帶來大量創業、就業的機會。這同樣需要我們開啟視野,看到現實生活中正在發生的這些改變,看到無處不在的商業機會,看到多元生活的種種可能。
最後,開啟對普通人生活的想象。

“普通人”這個說法,聽上去非常精英主義。歸根結底,我們誰又不是普通人呢?說到這個概念時,我想分享一個我最近正在給我女兒講的故事,《波普先生的企鵝》。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童書,在它基本的設定中,主人公波普先生是生活在美國一個小鎮裡的粉刷匠,每年有將近半年的時間他是找不到工作的——天氣寒冷,人們不會請他刷牆裝修。於是這半年的時間,他會用來盡情讀書,他尤其喜歡讀國家地理雜誌,熱衷於各種探險故事,這就為他後來會收養企鵝埋下了伏筆。一個普普通通的粉刷匠,普通的工作,普通的收入,但卻有著極其豐富的精神世界,有著他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熱情。這樣“珍貴的普通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嗎?當然有。他們的故事需要被看見、需要被講述,他們也需要成為孩子們的role model,讓我們的孩子們看到“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的豐盈、豐盛。

最後的迷思:不卷就要躺平嗎?

說了這麼多,最後迎來的,是終極反駁:

反內卷,難道就要孩子就此躺平嗎?

要是不卷他,別人會的他不會,到哪兒都卷不過別人,自卑、自暴、自棄,未來還是會怨恨你……

這樣的反駁,背後有什麼問題呢?——非常典型的

非黑即白

,或

虛假兩難

。不卷,不等於躺平,不等於孩子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學。這其實,又回到了我們今天的主題:反內卷,家長大有可為。

如果不去卷,家長更應該做什麼?總結前面所說的,我們先要去“破”
——反思教養迷思:用批判性思維幫助我們審視自己的思考,幫助自己形成穩定核心,去抵禦這個時代的焦躁;
——開啟對教育的想象:看見更高效的學習方式、更多元的學習內容;
——開啟對生活的想象:放下恐懼,開啟視野,看見多元的職業可能;
——開啟對普通人的想象:看見內心豐盈的珍貴的普通人。

當我們破除這些焦慮和恐懼之後,才是

“立”

迴歸教育本質,幫助孩子形成穩定核心,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路徑,幫助他們發現、發展他們的熱愛和擅長,幫助他們擁有更自洽、豐盈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