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博士回國用AI造“奈米火箭”,藥物精準到細胞|行業智慧答案


內容來源2024年12月28日,筆記俠舉辦的“第五代企業家互生論壇暨柯洲和他的創業者朋友年度演講”案例系列。
責編 | 賈寧  排版 | 六月
第 8806篇深度好文:2990字 | 8 分鐘閱讀
《第五代企業家·行業智慧答案》系列:

劑泰醫藥

筆記君說:
2024年一系列【年度演講】已經落下了帷幕。
劉潤、任澤平、蕭大業、崔璀、雷軍、柯洲、吳曉波、羅振宇等IP先後登臺,並都在影片號同步直播。經統計,在所有的影片號場觀資料中,羅振宇影片號以920萬人遙遙領先,柯洲創業圈影片號超300萬人緊跟其後,排名第二,吳曉波頻道、雷軍、劉潤、澤平宏觀影片號分別以200萬-280萬區間場觀位列前六。
自2022年起,柯洲年度演講到2024年已是第三屆,柯洲和“新商業服務平臺”筆記俠全新定義了基於全球化、數智化和智慧化的第五代企業家。
以下是已釋出的演講案例,分享給大家:
在醫藥行業,給出智慧案例的是劑泰醫藥。
創始人賴才達博士是一位科學企業家,MIT化學工業博士。他在2019年聯合美國工程院院士陳紅敏及MIT王文首博士創立的劑泰醫藥,是2024年福布斯中國創新力企業50強的四家藥企之一,是2023年最值得關注的核酸藥物公司TOP10裡面唯一一家中國公司。
從創業到今天,劑泰團隊已經獲得了3億美元的投資,其中不乏紅杉、原始碼、中金、中國太平等知名投資機構。
在今天分享的眾多創業者中,賴才達博士是人工智慧驅動藥物研發的先鋒。
關注諾貝爾獎的朋友可以發現,近些年來,諾獎得主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基因編輯;第二個就是AI應用方面。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頒給了兩位人工智慧方面的先驅科學家。
在這個趨勢下面,現在的藥品變成了一串基因程式碼,站在基因編輯和AI的基礎上,我們的工具和產品都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我們正站在人類未來幾百年的生命科學的大門前。

賴博士的創業,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他和我說,一開始他也沒想到AI的能力居然這麼強,在開發應用的時候才發現它的巨大能力。
過去,從學術界轉化為成果,需要5到10年的一個工程,而劑泰醫藥現在1到2年就能做好這一步。
賴博士讓我看到,AI對科學和技術的探索,帶來的是創新正規化的變化。
現在AI的進化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每幾個月就會有一套新的演算法出來。劑泰團隊已經積累了很多複雜演算法的經驗,從而知道怎樣使用技術驅動的方式設計奈米材料。
說到奈米材料,必須說說劑泰醫藥的聯合創始人陳紅敏,她本身就是藥物遞送領域的泰斗,積累了幾十年的奈米材料和藥物遞送方面的經驗和知識。
劑泰醫藥是全球第一家開發奈米材料做靶向遞送的團隊。劑泰醫藥開發的新材料,在全世界都處於領軍者的地位。
基因編輯+AI應用+奈米材料,有了這些尖端技術的支援,賴博士真正的經營思路就清晰顯現了:讓藥物遞送的過程就像火箭搭載衛星,準確送達身體。
他和夥伴們所研究的,就是怎樣把藥物透過奈米材料火箭遞送到正確的地方。
大家可能不是生物醫療專業,或者科學專業的,也許一下子聽不懂。
賴博士做了非常通俗的比喻,劑泰醫藥的定位就是作為整個製藥行業裡邊的SpaceX,設計不同的奈米火箭,在身體內可以導航到不同的器官,達到指定的細胞。
今天的劑泰醫藥,是全球首個可以真正做到包含肝外的肺部、大腦、心臟和肌肉等不同器官遞送的平臺型公司。

好了,賴博士在經營思路上的出路已經找到了,怎麼透過行動去支撐和實現呢?
第一個關鍵行動是發展To B合作,跟很多大藥企和醫院合作。
和大藥企合作什麼呢?
打個比方,大藥企更像衛星通訊公司,他們本身沒有做火箭的能力,這就需要劑泰的藥物精準遞送能力,而醫院要解決的問題是,能不能把藥遞送到腫瘤的內部去殺掉腫瘤細胞,而不傷害其他器官。
和大藥企合作的藥物遞送火箭服務,幫助劑泰提前拿到收入,完成更快的商業化閉環。
第二個關鍵動作是自己做核酸藥物。
今天到了一個時間點,人類已經開始了第三次藥物革命。
哪三次藥物革命呢?
最早的時候,如果一個人得了腫瘤,我們只能透過放療或者化療的方式給他治療,這種方法對身體傷害很大,很多時候病沒治好,人先廢掉了。這是第一次。
再後來,人類發明了小分子藥和抗體藥,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是第二次。
劑泰團隊現在有個很大的創新方向,就是核酸藥物基因治療的開發:讓人類第一次可以在人體內各個細胞進行一個重新程式設計的過程,把疾病的細胞變回健康的細胞,但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夠把藥物送到對的細胞中,所以他們根據這個問題,透過AI去開發大量人類沒法探索的新材料。

賴博士說,做藥的過程非常不容易,經常上一秒還覺得很棒,下一秒就會被打臉。科學總是用各種方式教給你什麼叫真理。團隊經常是先找到1000種失敗的方法,最終才能找到1個正確的方法。
雖然過程是曲折,但結果是幸福的。他們最近有個臨床三期,需要插管和輸入營養液的患者,在使用了劑泰的藥物治療後,現在不需要插管了,患者家屬還因此到劑泰公司登門感謝。這一刻,團隊都覺得再辛苦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我們可以暢想一下,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未來10到20年,腫瘤會被人類攻克。下一步是攻克人類腦部的老化。再下一步是解決心臟的問題。到了2045年,我們人類的壽命有希望延長到120到150歲,以後的我們可能從30歲到100歲都是壯年。
相比浩瀚無垠的星辰大海,我們人體本身是更加複雜的,也是值得探索的。
這是賴博士他們不斷研發的動力。

第三個關鍵行動是團結更多的頂級人才。
劑泰醫藥同時在做的藥物遞送系統和核酸藥物都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在把技術變為產品的路上,劑泰需要更多有經驗、有能力的人才的加入,有的人做硬核技術,有的人做產品,有的人做商務,做硬核技術,從而既能創造高精尖產品的閉環,也能創造商業上的閉環。
要完成這兩者的閉環,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在賴博士看來,未來劑泰醫藥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在人。
賴博士和我說:做科研和做企業完全不一樣,前者是做知識,後者是做人與人的團結,企業家需要團結非常多的東西,要聚人、聚財、聚資源。而且,做藥的週期很長,需要和投資方、合作方溝通,才能走好這個萬里長征。
創業5年以來,賴博士對企業經營、對科學、對人類醫藥的敬畏之心越來越強。他認為,CEO應該是一家公司的催化劑,核心能力之一是能夠把不同的人群串聯在一起,做出成果。
我們之前對話的時候,賴博士給我們推薦了一本他最喜歡的書《人類簡史》:人類基因突變走出非洲,將來走到哪裡去?他認為這本書站在人類大歷史的角度,指明瞭人類發展的終極趨勢。

賴博士就是我眼中的第五代企業家中的科學企業家典範,他用更具開拓性的思維、眼光,以及過人的膽略和創新,成為推動中國醫藥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