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她不再是性感尤物了

又到了一年頒獎季。
作為奧斯卡風向標之一的金球獎,最近出爐。
電視劇上,《幕府將軍》橫掃劇情類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電影上,《粗野派》包攬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
其中,最讓魚叔感慨的,是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頒給了《某種物質》的主演——63歲的黛米·摩爾
就像她在獲獎感言中所說的,這個獎出乎意料,意義非凡。
因為,這是她出道45年來,第一次獲得的表演類獎項
「我真的沒有想到,我非常驚訝。我演戲很久了,45年了,這是我第一次拿到表演類獎項。」
但對觀眾來說,她拿獎並不意外。
就像很多人說的,這部電影中,她不就是在演她自己嗎?
這一大膽、瘋狂的故事,不僅標記著她生命中新的里程碑,也呼應著她一波三折的星路。
今天我們不妨藉此機會,一起重溫她的演藝生涯。
看看性感符號之下,藏著怎樣一個她——
黛米·摩爾

Demi Moore

曾經的黛米·摩爾,是好萊塢紅得發紫的一線女星。
28歲時,憑《人鬼情未了》,成為好萊塢片酬最高女星
也成了萬千觀眾心中的美豔女神。
後來年紀漸長,輝煌不再。
輿論對她的關注,更多集中在婚變、整容等私生活上。
而正巧,黛米·摩爾在《某種物質》中突破尺度,飾演了一個年華逝去、人氣退潮的好萊塢前頂流。
片中,女主有著嚴重的容貌焦慮和競爭壓力。
為找回年輕時的魅力,她向體內注射了「某種物質」,讓她衰老的皮肉綻開,生長出一個更年輕、光潔的肉體。
電影獲得了諸多好評,也拿下不少大獎。
但同時,也因為大量裸露的畫面受到爭議,被質疑女演員這樣的犧牲是否必要。
其實,回顧黛米·摩爾的演藝生涯。
受到爭議的,不只這一部。
像1984年的《情竇半開時》。
講一段違背的禁忌之戀:一個老父親愛上了朋友的未成年女兒。
當時,黛米·摩爾雖只是配角,飾演父親的女兒。
但在影片曖昧氣氛的烘托下,純情又性感的氣質脫穎而出。
片中,兩個女兒角色都因為扁平單薄的形象塑造,受到質疑。
被認為是為了滿足老男人的情色幻想。

電影《桃色交易》中,黛米飾演一位參與性交易的已婚女性。

為了100萬美元,與億萬富翁共度一夜。

她也為此貢獻了大量裸露鏡頭。
電影《脫衣舞娘》中,她飾演一位為撫養女兒成為脫衣舞娘的單親媽媽。

電影涉及母女關係和政治陰謀。

但更多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她的撩人春色。
還有電影《霹靂嬌娃2》中,她飾演一個冷酷、矯健的反派。
依然是清涼的穿著,和充滿男凝色彩的鏡頭。

後來大量商業片,她都是以嫵媚性感形象示人。
並逐漸作為一種固定符號,成為票房利器。
和《某種物質》中的女主一樣,不知不覺間,摩爾在男性主導的演藝圈中成為慾望投射物件。
在此過程中,她也產生了嚴重的容貌焦慮。
出於對衰老和被遺棄的懼怕,不惜走上自我傷害的道路。
電影中,女主貿然打針。
現實中,摩爾也一度深陷容貌焦慮,選擇整容。
如果要問,黛米·摩爾何以成為這樣一個性感符號。
一方面,還得追溯到她早年的成長環境。
黛米的童年十分悽慘,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一出生就被父親拋棄,母親則有自殺傾向和狂躁症。
繼父是酒鬼、賭徒、家暴男。
她15歲時,在家中遭到強姦,強姦者聲稱付給了她母親500美元。
不到18歲,她離家出走,很快和一個搖滾歌手結婚。
1982年《寄生魔種》
19歲那年,黛米·摩爾進入演藝圈。
剛脫離潦倒的童年,急於擺脫家庭的牽制,她僅僅為收入高興不已。
她抓住各種賺錢的機會,和知名人物合作,專心積累起名氣和財富。
也因為當時過於年輕。
她對圈內的種種潛規則缺乏認知,參演了大量剝削電影。
她後來再回憶,說那時拍的很多電影都是「色色老男人的幻想」。
另一方面,這與當年好萊塢的性別歧視環境分不開。
20世紀後期,主流商業電影仍由男性主導。
銀幕上的主角都是英俊瀟灑的肌肉男。
女演員為了爭取更多演出機會,不得不接受很多花瓶式的角色。
摩爾回憶1992年出演《好人寥寥》時的遭遇。
當製片人得知,摩爾與湯姆·克魯斯沒有感情戲後,他說:
「好吧,如果湯姆和黛米最後沒有上床,那黛米的角色為什麼是個女人?
雖然到了1990年,她已經憑《人鬼情未了》 成為好萊塢片酬最高的女星。
當時,好萊塢仍未實現男女同工同酬。
她的收入與影響力並不匹配,遠低於男演員。
當她呼籲和男演員同等的薪酬時,人們卻譏諷她是沒實力的花瓶,不配獲得高薪水。
而當時,其實也有大量花瓶男演員,賺得盆滿缽滿。
長期浸染於這樣的環境中,她作為演員的價值感也被一點點剝奪。
她曾被製片明確告知,自己只是「爆米花女星」,賺點票房就可以了。
她自己也以為,演藝生涯早就到頭了。
因為這種種過往,黛米·摩爾捧起獎盃後的那段話,更為動容。
「今天我慶祝的是,作為完整的我的標記。」
雖然《某種物質》同樣包含大尺度的赤裸戲。
卻不再僅僅作為被物化和凝視的物件,而是承載了更為深刻的性別視角和批判意味。
更像是以身體作為武器的一次有力回擊。
電影結尾一幕,女主對美的病態追求換來了不可逆的悲慘結局。
所有原初的慾望和審美漸趨扭曲,徹底爆破,成為一場可怖的畸形秀。
赤裸、膨脹的肉身,徹底擊碎了的原初的身體和觀念。
這一轉變不僅在電影角色上體現,更在她的演藝生涯中顯現。
就像摩爾自己說的,這部電影幫她拋棄了美麗、性感的形象,也讓她感到了難得的釋放。
她摘得影后桂冠,固然有運氣的成分在。
好的創作者和劇本,契合她本人經歷的角色,幫她重樹作為演員的價值,為她找到了真正的歸屬。
但當然,不僅僅是運氣。
背後也有電影行業性別環境的變化。
好萊塢傳統格局變化,女性從業者開始積極參與話語權的爭奪。
2018年的戛納電影節上,82位女性影人集體抗議行業內的性別不公。

隨著社會對性別議題的重視,整個行業逐步轉向多元、包容的方向。
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女性創作者。
像前年有女性電影《芭比》,讓導演格蕾塔·葛韋格一舉成為頂級商業片大導。
去年的《某種物質》,則是由法國女導演科拉莉·法爾雅編劇、執導。
電影在戛納電影節獲獎,更離不開作為評審主席的格雷塔·葛韋格支援。
這也為像黛米·摩爾這樣的中年女演員,重新定義自我與角色創造了條件。
戛納電影節上,評審主席為《某種物質》導演頒獎
摩爾自己的堅持、思考和成長,也是不可或缺的。
早在之前,她就嘗試突破單一、刻板的性感女郎形象,轉向更有力量感和內涵的女性角色。
電影《魔鬼女大兵》中,她不惜剃光頭髮,自毀形象。
挑戰了一個堅韌不拔的女軍人角色,打破了傳統的性別想象。
摩爾擔當製片的《愛你鍾情》中。
她飾演了一名丈夫剛剛去世就因一夜情意外懷孕的女性。
在1960年代的美國,她違法墮胎,搭上了生命。
電影沒有將其簡化為「私生活混亂的女性」或「犧牲母親」。
而是展現了一個敢於打破社會期待,有自主意識的女性角色。
2007年的電影《完美無瑕》中。
摩爾飾演一個在銀行工作的中年女性,因為年齡遭遇了職場排擠。
她透過反抗職場不公,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
可以說完全突破了原有的性感符號,轉向了更為真實有力的女性形象。
轉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
她的職業生涯一直充滿動盪和變數。
童年陰影,導致她成年後仍需與酒精、毒品纏鬥。
破碎的家庭、父母失敗的婚姻,也讓她的感情生活動盪不已。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她私生活的關注,早已超出了對她作品的關注。
職業生涯幾次陷入滑鐵盧。
1995年,她主演的電影《紅字》,票房僅收回投資的十分之一,賠得血本無歸。
1996年的電影《脫衣舞娘》,讓她被金酸莓獎評為最差女主角。
1997年,她投注心力的《魔鬼女大兵》,票房口碑雙撲。
但好在,種種挑戰和壓力面前,她不僅沒有選擇隱退,反而一直激流勇進
主動走出舒適區,挑戰更多複雜的角色。
不屈服於性別或年齡的標籤,注重內在自我的提升。
他還積極投身支援婦女權益和人道主義的事業。
有了長期的沉澱和磨礪,才讓她在《某種物質》中徹底爆發。
證明了歲月賦予女性的,除了年齡和衰老,更有強大的心性,智慧與才能的厚積薄發。
用歲月雕刻出的堅韌與深度。
終於得到了影后之榮的回饋。
但顯然,她今天的光芒,早已不僅在於這一大獎,更在於她無數次重生與超越後愈發純粹的靈魂。
以及她為無數女性所照亮的想象邊界,所開闢出的生命更多可能。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