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文化磁場”,內容創作者近悅遠來

2025.07.14

本文字數:2393,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劉曉潔 寧佳彥
7月的上海,熱度遠超酷暑的亞洲規模最大的CGN盛會BilibiliWorld 2025(下稱BW)剛剛落幕。這場二次元展會匯聚了全球167家展商,三天吸引了來自2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40萬人次觀展。
這是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磁場”的一角。這裡剛剛結束了群星璀璨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還有即將舉行的全球數字娛樂風向標ChinaJoy,從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前沿科技到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全球商貿,科技、藝術、商業與潮流在此碰撞,提供了豐沃的內容創作土壤。
為什麼上海會成為激發創作者們的靈感源泉?
不僅僅因為上海有小紅書、B站這樣的內容平臺,和米哈遊、喜馬拉雅這樣的文化十強企業,還有“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援以及城市文化基因的深層滋養——上海正在吸引全球創作者“近悅遠來”。
“雙子星”的引力場效應
在上海內容生態版圖中,B站與小紅書如同雙子星般閃耀。前者以“Z世代第一陣地”著稱,後者以“生活方式風向標”聞名。
資料顯示,B站百大UP主中超30%紮根上海,近400萬創作者在此深耕;小紅書月活使用者突破3.5億,其中50%為95後,日均產生超1億次內容互動,也有不少內容創作者最終選擇將創作大本營定在上海。
夏萌人是一個非常有表達欲的姑娘,三年前從大廠離職後,她的小紅書筆記流量越來越高,這讓她自然而然地選擇成為了一名“數字遊民”,現在小紅書粉絲已超10萬,還有自己的播客“海島工位”。
在成都、大理、巴厘島、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地短暫旅居後,夏萌人選擇回到上海工作生活,因為對內容創作者而言,這裡是“前店後場”,有更多商機,又離小紅書等平臺更近。“上海好玩的地方很多,有著多元的生活方式,很洋氣又很融合”。
“上海是中國內地外國友人最多,最具開放和包容精神的城市,也是許多外國朋友來到中國旅遊、經商的第一站,我們運營一檔聚焦中國與周邊國家交流的播客節目,有機會能夠和很多外國友人進行交流,並邀請到我們的節目。”播客《東亞觀察局》在小宇宙上已有36萬訂閱量,三位主播之一的權小星認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國旅行都是很受關注的話題。
上海作為一座大城市,匯聚了許多內容創作的同行者,對於分享主題感興趣的聽友還有可以線下聚會書店咖啡廳,以及提供節目錄制的平臺和無數個錄音室,權小星認為,只有在上海,才能夠同時擁有這些,孵化出一檔與聽友完成雙向交流的節目。
除了很多外國友人願意參與錄製,也有不少聽友會跟帖評論自己出國的體驗,或者是向外籍嘉賓推薦好吃的上海菜。“上海作為對外開放的一個視窗,這種融洽的氛圍也是中外交流的一個縮影,正是上海為何能夠孵化出許多優秀自媒體節目的核心所在。”權小星說。
上海也正在打造讓內容創作者更為聚集的生態區。2026年,B站位於楊浦濱江的近80萬平米新總部將投入運營,屆時這裡將成為上海最大網際網路產業園,容納近萬名員工、大量頭部UP主及MCN機構,預計新增3萬就業崗位,形成“創作-孵化-商業化”的完整生態閉環。
楊浦區近期打造的“V聚場”創作者共享空間也將成為微觀的實踐樣本。顧名思義,“V”代表著全國甚至全球的內容從業者。這個空間集辦公、培訓、直播等功能於一體,配置專業攝影棚、配音室、特效製作中心等共享設施。
理想狀態是,“大V”們不僅要把自己的號做得更大更強,也要抽出時間賦能其他年輕人,制定課程、共享經驗。他們也可以把自己的“朋友圈”、上下游帶進來,讓V聚場成為一個生態。
夏萌人說,現在是她的個人轉型期——以前是圍繞B端品牌方服務,現在想尋找C端的機會。“個體做內容需要預設他者,要思考他們到底是誰、到底喜歡什麼,這也很累。”她想打造一個年輕人社群為更多人提供服務,比如完善自己的訪談節目,進行更真實和深度的自我表達,同時也想打破自己的“圈子”,繼續豐富個體的人生體驗。最近一個月,她去學習脫口秀、按摩,參加深度關係營,想要“真正探索自己”。
未來,她“希望聽聽一個商業成功的人分享對趨勢、行業的判斷”,她需要的是有流量之後打造產品模式的指導,不是賺一時的快錢,而是更穩定地賺錢。
政策託舉反哺經濟繁榮
如果說吸引夏萌人的平臺生態是吸引創作者的“沃土”,那麼上海精準、大膽的政策體系則是優質網際網路內容強勁的“助推力”。
創作者經濟的核心痛點,在於前期高昂的生存成本與漫長的盈利週期。上海給出的解題思路是:用真金白銀的政策組合拳,打通創作者的成長鏈路。這也吸引了MCN機構的關注。
“我們雷總希望能夠和上海這座城市有一個更深的連結。”無憂傳媒上海公司於2018年成立,集團副總裁馮帆告訴第一財經,以無憂當前的發展階段,最關注的是場地成本和人才補貼政策。已經有不少無憂傳媒的管培生和應屆生得益於上海此前的人才政策留下來安心工作。
這樣的政策在區級層面已有推進。上海市楊浦區釋出了《全球網際網路優質內容創作者“優享計劃”實施細則》 ,創新之處在於梯度激勵機制將創作者按知名度、影響力和對楊浦經濟社會貢獻度,分為戰略、領軍、潛力三級,對應200萬、100萬、50萬購房補貼,租房補貼最高達8000元/月。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是:對符合條件的戰略創作人才,給予最高200萬元的購房補貼 。一位房產類UP主感嘆,“房子買早了!”但要擠進平臺前1%,還得再努努力。
但上海不是簡單地“撒錢搶人”,從賬號關注量的角度看,戰略創作人才需達到所在網際網路平臺粉絲量前1%的水平,賬號關注量為所在網際網路平臺的前5%水平,則是領軍創作人才,可獲得第二個梯度的補貼。“優享計劃”也遠不止住房補貼,而是涵蓋了人才安居保障、孵化平臺共建、創作激勵、薪酬獎勵等十大舉措,構建了一個覆蓋創作者全職業週期的支援服務鏈條。
政策和平臺解決了創作者的生存與發展問題,而上海獨一無二的城市基因,則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源泉。馮帆表示,無憂的上海團隊主要聚焦於內容創作和商業化變現,這與城市的基因有關。
在上海,創作的素材俯拾即是。漫步武康路,百年曆史建築與新潮網紅買手店和諧共生。行至楊浦濱江,斑駁的工業遺存被改造為充滿未來感的創意工坊和VR創作基地。從靜安太古匯門前成為打卡地標的“路易號”巨輪,到全球最大樂高樂園,這座城市永遠在創造新的故事和場景。
馮帆表示,無憂的上海團隊主要聚焦於內容創作和商業化變現,這與城市的基因有關。她提到,上海有“三個文化對沖”,第一是中西文化共融,上海是全國對外開放的視窗,得益於此,受眾和創作者認知決定了創作寬度和維度,他們也更加敏銳;第二是新舊文化的交錯,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上海抓住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社交媒體發展機遇,順應了大眾文化的潮流;第三是快慢文化的重疊,她借用了中歐國際商學院許斌教授的一句話形容,“積捲成就人生,留白更能卓越”。
上海將古老韻味與現代活力完美交融,是一座朝氣蓬勃、接軌國際的大都市。這種“City感”,是海派文化創新包容、歷史與現代交織共生的魅力所在,內容生態的繁榮也在形成強勁的經濟反哺。BW2025期間,40萬年輕人的湧入,不僅持續構築上海二次元“痛城”的人氣與認知,同樣帶動了上海交通、住宿、餐飲等相關行業的消費上漲。
百聯ZX是今年BW在上海的分會場,展會期間三家分會場均實現客流、銷售雙增長,其中,建築面積僅一萬平方的百聯ZX創趣場三天客流超24萬、銷售同比增長31%。美團旅行資料顯示,僅7月第一週,號稱“中國秋葉原”的“上海百聯ZX”附近美食搜尋量環比上漲超800%,“上海百聯ZX附近酒店”搜尋量上漲306%。全國抵滬機票訂單上漲50%,國家會展中心附近酒店預訂量同比去年上漲近5倍,相關文旅訂單上漲35%,BW所帶來的客群集聚與消費外溢,對七月上海的消費市場起到了顯著的提振作用。
在上海,這座城市用“文化磁場”吸引創作者駐足,以“政策引擎”助其騰飛,最終形成“創作-傳播-變現”的良性生態,構築起內容創作者的理想國。
微信編輯 | 夏木
推薦閱讀

Labubu韓國門店大排長龍,警察出動維護秩序!泡泡瑪特決定:中止韓國線下銷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