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否聽過「沒有餓死的魚,只有撐死的魚」這句話?魚的消化吸收系統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答主們的回答吧。
魚是餓不死的都是撐死的,這句話是真的嗎?
|答主:風逝的憂傷
假的,這句話最早是養金魚人常說的。
金魚在解剖結構上是沒有胃這個器官的,吃下去的食物經過咽喉齒研磨後就直接進入腸道與消化液混合。
這就造成了金魚對於食物的消化吸收率很低,每天必須進食大量的食物才能吸收到足夠多的營養。所以家養金魚每天不是在吃,就是在找吃的路上。
吃得多,加上消化率較低所以金魚的糞便自然很多。
家養環境的魚只密度遠大於自然水體,所以養金魚的水質很容易快速惡化。
不僅是亞硝酸鹽等有毒化合物的會快速堆積,而且還會滋生大量的致病微生物造成水體缺氧和毒害。
最終到整個養殖水體走向不可逆的崩潰,魚也就跟著死了。
金魚餓不死這個事情,實際上也和解剖學是有關係的。
金魚食性很雜,大到能入嘴的小泥鰍,小到有機殘渣碎屑都是金魚的食物。金魚的魚鰓也有一定的濾食功能,雖然不如鰱、鱅功能那麼強大,但還是可以過濾水中有機碎屑、菌團,這些被過濾下來的食物也就順理成章進入了腸道。特別是老一輩喜歡的古法養魚,缸壁上長滿綠藻,這都是金魚天然的餌料。
中國觀賞魚行業的入門門檻實際上很低,低到什麼程度呢?比如龍魚常見的配魚「魟魚」,到現在仍然有很多從業者讀作「gang 魚」。
觀賞魚行業如果從學術角度來看,實際上一個多學科的交叉性行業,這裡雜糅了材料學、機械學、微生物學、魚類學、飼料學、化學、遺傳育種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
但是過低的行業門檻使得整個行業從技術理論到硬體裝置全方面落後於國外。更造就了巨大的資訊差和利潤差。
很現實的一個例子便是生化過濾。
生化過濾說到底就是在透過人工手段創造一個型高密度微生物生長區域,利用微生物來分解水體中過剩的營養物質,分解或者降解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從而保證水體的潔淨。
生化過濾真正被國內養魚人接受實際上不超過 20 年的時間,在這之前養魚的秘訣全在於勤換水、低密度、少餵食。
養一缸魚要同時再準備兩缸水,只有每天定量更換水體才能降低水中氨氮的含量。
當生化過濾這個概念剛剛傳入國內,很多人是不能接受這個事物的。畢竟水溶性氨氮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到,硝化細菌更是不明所以。在過濾系統多放幾塊黑色聚氨酯海綿、珊瑚骨就能讓水體清亮,實現少換水和高密度養殖對他們來說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法一樣神奇。
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商家仍在不同渠道宣傳硝化細菌可以分解魚便。
細菌作為一種微生物只能處理水溶性的營養物質,魚類糞便是固體顆粒物,只能透過物理過濾的方式去除,硝化細菌對其影響微乎其微。
低門檻和多學科的交叉性造就了中國觀賞魚行業巨大的資訊差,利潤差。
比如我剛提到的聚氨酯海綿,這東西在工業上以平米計價,到了觀賞魚行業就被改名為「黑棉」或者「生化棉」按塊計價;在工業領域和黑色聚氨酯海綿有相似用途的中效空氣過濾聚氨酯纖維過濾棉,到了觀賞魚行業被改名為「綠白棉」以塊計價;食品工業和化學工業常用的活性炭也被改叫「磁力寶」,衡量活性炭品質高低的「碘值」被省略,商家改用原料來源進行高低品質劃分;食品工業和化學工業常用的 D301 陰離子交換樹脂改頭換面成「蛋白棉」,很多廠家售賣的還不是全新料樹脂,全新料顏色是乳白色的均勻顆粒,回收料顏色是淺黃色。這種顏色是回收再生過程中無法去掉的呈色物質帶來的;水泵更是重災區,同規格的 70 瓦 3.5 米揚程 3500L/H 的「底吸泵」用在玉石雕刻只需要 40-50 元,水族產品的價格至少要 80 元,品牌貨甚至要加價到百元以上。
這兩者最大的區別是「軸承」,雕刻機用的是不鏽鋼材質,養魚用是噪音更低的耐磨陶瓷。
同規格不同材質軸承價差不到 1 元,更換軸承只需要一把螺絲刀。玉石雕刻的水中含有大量石粉,很容易造成陶瓷軸承過度磨損甚至是斷裂,所以會選擇不鏽鋼材質。
金魚吃配合飼料容易漲肚而亡,實際上也是和技術落後有關。
魚類飼料根據工藝不同可以劃分成膨化飼料和擠壓顆粒飼料。
這兩者的區別在於生產工藝過程中有沒有經過高溫膨化。
根據魚飼料在水中的狀態,可以簡單地劃分成浮料和沉料。浮料一定是膨化飼料,但是沉料不一定是擠壓顆粒飼料。
實際上只要不是擠壓顆粒飼料,魚基本不會因為吃過多的膨化飼料導致漲肚而亡。
因為膨化工藝決定了其在生產過程中會在飼料內部形成大小不等的均勻空腔可以快速吸水,同時膨化使得飼料中的蛋白質,澱粉等結構被破壞,更易於魚消化吸收。膨化過程中會破壞很多毒素的結構,使其毒性減弱或者消失。擠壓顆粒飼料只是經過造粒機簡單地機械擠壓,其內部不存在空腔結構,吸水速度也較慢。
魚攝食後,很容易在腸道內吸水後膨脹,最終漲肚而亡。

題圖來源:《藍色星球 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