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掃碼,開啟蕭邦5.20浪漫之旅)
本文參考來源:abc/網路
注:本文綜合整理媒體資訊,無任何立場!
在墨爾本(Melbourne)生活的辛迪(Cyndi)已經40歲。幾年前,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單身、年近不惑、焦慮於生育能力的流失。
她清楚,如果想要孩子,就只能靠自己啟動試管嬰兒(IVF)治療。但費用高昂,她根本無法負擔。

“這不是我可以存幾年錢慢慢來的事。”她坦言。
經過了解,她發現自己可以申請提前提取養老金(superannuation)來支付醫療費用——於是,她做出了人生中一個看似“孤注一擲”的決定。
辛迪三次動用養老金,共提取了42,000澳元(需繳稅)。六次胚胎移植之後,她如願迎來了自己的孩子。

📈 越來越多女性為IVF“動用未來”
資料顯示,2023-24財年中,已有4,210人成功申請提取養老金用於IVF治療,相比2018-19年的2,720人增長了55%。
這項制度的初衷,是讓有急迫醫療需求的民眾,在特殊情況下得以動用本該留作退休生活的養老金。
比如,在心理醫生認證下,因“嚴重心理創傷”無法自然懷孕者,便可透過申請提前支取養老金。

💔 並非每段旅程都有孩子相伴
德金大學(Deakin University)法學副教授妮拉·巴蒂亞(Neera Bhatia)曾親歷IVF,也在研究中深入探討這個議題。
她認為,這一制度本意善良,卻隱藏著一些隱憂。
她指出:“當事人往往處於情緒極度脆弱的階段,容易忽視長期財務影響,甚至被利用。”
“並不是每段IVF旅程都能成功。”她說。
而一旦治療失敗,提前動用養老金留下的心理與經濟雙重“空洞”,往往更難填補。

🧾 提取養老金:流程不難,但代價高昂
要想透過“同情理由”提前支取養老金,申請人需向澳大利亞稅務局(ATO)提交申請,並提供:
-
兩份醫療報告(其中一份必須由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出具);
-
IVF治療報價或未結清賬單;
-
證明無法透過其他方式(如貸款)支付費用。
然而,這筆錢是以一次性取現形式計入當年個人收入,辛迪曾因一年內取出兩筆共32,000澳元,意外增加了5,000澳元的學貸(HECS)償還負擔。
理財顧問娜塔莎·詹森斯(Natasha Janssens)指出:提前支取養老金的“真正成本”是複利的流失。
“一般來說,35歲時提取2萬澳元,到了退休時可能損失超過4萬澳元。”她提醒。
你可以在MoneySmart養老金計算器中模擬自身情況。

🧊 冷凍卵子真的是“保險”嗎?
如今,不少生育診所將冷凍卵子作為“未來的保險政策”來營銷。但專家提醒,這更像是一場機率遊戲:
“很少女性真的回頭使用她們的冷凍卵子。”
投入的不只是金錢,更是情緒與希望。

💰 IVF服務產業背後的利益糾葛
辛迪第一次提取養老金時,還花了1,000澳元請代辦公司協助,後來她才意識到流程其實並不複雜。
“我當時覺得自己有點傻,”她笑著回憶,“後面自己申請就順利通過了。”
妮拉·巴蒂亞指出,一些IVF診所甚至主動推薦這類服務公司或提供連結,她對此表示擔憂:
“診所不僅是治療者,還是資訊的提供方,有時還為申請人出具證明。這種‘閉環操作’潛藏衝突。”
她認為,這個產業年產值超60億澳元,應有更強的外部監管機制。
而澳新生育協會(FSANZ)董事、塔斯馬尼亞IVF醫療主任曼努埃拉·托萊多(Manuela Toledo)明確指出:
“是否提取養老金用於治療,不應由診所來引導。”
💡 財務諮詢應成為“標配”
所有專家都強調:在走上這條路之前,務必尋求獨立財務建議。
“提前動用養老金是重大決策,”詹森斯說,“更應考慮取出後如何補足。”
巴蒂亞則進一步建議:“應強制加入財務諮詢環節,讓人們冷靜下來,全面權衡。”

🌼 媽媽的決定,沒有後悔
儘管知道這筆錢本可以在未來增值不少,辛迪並不後悔。
“我有了兒子。其他的,就交給生活。”她淡淡地說。
📌 劃重點 · 你需要知道的事
-
更多澳洲人正在提早動用養老金支付IVF,女性比例高於男性;
-
提前提取養老金的真正成本可能是你提取金額的兩倍;
-
部分IVF診所與中介公司之間存在“閉環推薦”行為,可能引發利益衝突;
-
專家建議在做出決定前接受獨立財務諮詢;
-
並非每段IVF之旅都有圓滿結果,也不一定是唯一選擇。
每個人走向“家庭”的方式各不相同,關鍵是知情後自主地做出選擇。在生命與夢想之間,我們都值得被理解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