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下一步出招,盯緊這兩個指標

作者|千淳
中美之間的博弈,從未停歇。表面上看,是關稅談判、科技競爭,實際上,背後各有各的硬傷和紅線。
老美頂不住的是國債壓力,東大死守的是就業基本盤。
這場較量,勝負未分,但誰的軟肋先暴露,誰就可能率先做出妥協或突變。
我們認為,未來局勢的走向仍需盯緊兩個關鍵指標:老美的國債走勢,東大的就業訊號。
我們一個個分析。
老美的硬傷:國債
近期,美債價格持續下跌,收益率快速攀升。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逼近歷史高位,意味著老美融資成本激增,財政赤字壓力加劇。在這種局勢下,特朗普不得不暫時在關稅問題上做出讓步,宣佈對部分對華加稅延緩90天執行。
這並不是談判的勝利,而是國債壓力倒逼的被動調整。
為什麼國債下跌會讓老特如此驚慌?背後邏輯很清楚:
第一,國債下跌意味著市場信心流失。國債是老美舉債運轉的根基。如果國債價格下跌,意味著投資者正在拋售美債,資本開始逃離。市場對老美財政可持續性的信心動搖,這是最根本的危險訊號。
第二,價格下跌會導致收益率上升。因為在債券市場,債券價格和收益率是反著走的。國債一開始發行的時候就約定了利息是多少,這就是所謂的票面利息。國家每年會按這個約定付錢。也就是說,不管後面市場價格怎麼變,利息金額都不會改。
所以,當國債價格跌了,相當於用更少的錢買到同樣的固定利息,算下來,收益率就自然上升了。
(圖源:Macroview)
第三,收益率飆升代表著政府借錢更貴,財政赤字進一步惡化。老美政府每年需要鉅額發新債來還舊債、填補赤字。如果新發的國債收益率很高,意味著政府要支付更多利息,財政負擔迅速加重,形成惡性迴圈。
第四,金融系統風險上升,會導致資本市場恐慌蔓延。國債是銀行、保險公司、各類基金配置的大量底倉資產。如果國債價格劇烈波動,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就會動搖,最終可能衝擊股市、信貸市場,觸發更大的連鎖風險。
那麼對老特而言,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大選臨近,特朗普最需要的是金融市場維持表面繁榮,以展示政績。而此時,若國債持續失控,那將引發一連串資本市場劇烈波動,直接打擊他的競選連任前景。
因此,在國債市場持續承壓的背景下,老特選擇推遲90天加稅,是一次不得不做出的“自保”操作——以暫緩對外衝突,換取國債市場喘息空間。
回顧歷史,老美每當國債收益率飆升、財政出現系統性壓力時,政策都會被迫轉向,軟化立場,優先穩住內部基本盤。
比如2018年,美聯儲加息引發債市動盪後,特朗普政府接連喊停緊縮,美聯儲迅速轉鴿;而2023年初,國債收益率逼近5%關口時,財政部也開始頻繁釋放“協調口風”,儘量穩住國內市場信心。
國債,是老美真正無法承受的警報器,比任何關稅談判、科技戰更要命。
東大的目標:穩就業
與老美不同,東大當前最重視的,並不是出口資料、也不是GDP增長數字,而是就業穩定。
在剛剛召開的zhèng治局會議中,“穩就業”被列為四穩之首,出現頻率遠高於以往。
會議用詞清晰指向——就業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穩定問題。
這與美聯儲的“失業率=就業狀況”定義不同,東大更看重的是:有沒有足夠多的人,有事可做,社會秩序能否維持基本穩定。
有內部人士比喻,現在關稅之爭,對方被視作“上甘嶺戰役”,而就業保衛戰,就是內部的主戰場。
簡而言之:只要就業基本盤穩住,一切可以慢慢調整;一旦就業失穩,社會情緒、信心體系都將迅速惡化。
既然“就業”成了當前政策的錨點,很多看起來難以理解的政策現象,其實都能從這個角度找到解釋。
從資金排程、企業監管,到產業側結構處理,未來所有出招,基本都會圍繞“穩就業”這個大目標展開。
就業優先,穩定壓倒一切
那麼接下來,我們可以看到哪些連鎖反應呢?
首先,監管層在近期允許保險公司下調最低保證利率,這是一個重要訊號。
這意味著,過去那種保障投資人一定回報的模式正在鬆動,資金可以更加靈活地支援實體經濟和就業相關專案。
這背後的邏輯是清晰的:
保就業,需要大量資金支援企業生存;
如果繼續死守高回報承諾,資金流向將偏離政策意圖。
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資產市場的高回報、高彈性機會將減少,整體表現偏弱。
政策目標很明確:犧牲一部分資本回報,換取整體就業穩定。
其次,最低就業門檻,比完善社保更重要。
京東外賣近期宣佈,為外賣員繳納五險一金,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好評。
然而,從政策導向看,此類提升就業質量的舉措,短期內未必能獲得明顯政策紅利。原因很簡單:
面對複雜局勢,政策在短期內會更強調就業崗位的數量,優先確保大多數人有事可做,而對崗位待遇的最佳化,可能會放到後續再逐步完善。
在保就業的大邏輯下,“有崗即穩,無崗即亂”成了壓倒一切的考慮。
因此,像上五險一金、提高用工標準這樣的企業實踐,雖然在社會責任層面備受肯定,但在當前政策導向下,整體資源更側重於穩住就業規模,相關支援力度可能相對溫和。
另一個正在發生的變化是:就業政策正在向年輕人傾斜。
有傳聞顯示,某大型企業在有關方面指導下,大量招聘應屆畢業生,同時裁減一部分中年員工。
這並非孤例。背後邏輯是:
年輕人如果長期失業,容易形成社會怨氣,帶來不確定性;
中年人即便短期失業,因有積蓄、社會經驗,相對可控。
因此,未來就業市場上,35歲以下人群將成為優先保護物件,中年人面臨的競爭壓力、職業風險將顯著增加。
有人問,既然就業這麼重要,為什麼現在還不出臺大規模刺激?
答案是:目前就業指標雖然壓力大,但尚未到崩盤臨界點。
一旦出現劇烈滑坡,比如城鎮調查失業率大幅上升,或者青年失業率爆表,那麼大規模刺激政策就會迅速推出。
換句話說,就業指標,就是政策突變的開關。
既然就業成了壓倒一切的優先項,其他許多本該推進的結構性調整,也只能暫時讓位。在這種背景下,產能過剩的問題,又會被怎樣處理?
在正常年份,當出現產能過剩,通常的做法是引導市場出清,促進資源效率提升。但在當前就業優先的大環境下,這種做法已經顯得不合時宜。
在剛剛召開的高層會議中,明確提出要“規範競爭秩序”,而不是鼓勵激烈競爭、優勝劣汰。
這意味著政策重心已經明確轉向:穩定企業執行、穩定崗位數量,才是眼下最緊迫的目標。
簡單來說:
不鼓勵價格戰,不鼓勵打到同行破產;
不著急去庫存,不急於淘汰落後產能;
容忍一定程度的產能冗餘,只為穩住就業盤子。
一句話總結:能撐就撐,不清不爆。
所以無論是貨幣政策、財政投放,還是產業競爭規則的制定,核心判斷標準只剩一個:能否守住就業這條線。政策所有的猶豫與傾斜,其實都源於這一點。
如何看清未來趨勢?
未來局勢複雜,但一定要盯緊這兩個核心指標:
老美的國債收益率: 如果繼續飆升,美國將被迫進一步軟化立場;
東大的就業資料: 一旦失穩,刺激政策將迅速上馬,甚至突變。
未來的政策變化,不會無緣無故地到來,一切都由硬約束決定。
國債,是老美的警報器;就業,是東大的風向標。
掌握這兩個指標變化,就能更好地看清未來大勢走向——但真正的難點是訊號總是充滿迷惑性。
年初美債收益率一度升破4.7%,只是慣性波動,還是美債拋壓失控的臨界點?
穩就業”被反覆強調,是口頭表態,還是重大政策出招前的慣例鋪墊?
企業頻頻裁員、又高調招應屆生,這到底是最佳化結構,還是政策指向?
……
關鍵不在於有沒有訊號,而在於——哪些訊號,預示的是“該動手了”。
資訊氾濫時代,想要在未來的不確定性中走得更遠,必須從核心資料出發,讀懂趨勢底層邏輯,辨別波動背後的真實動因。
對於普通人來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找到高質量且靠譜的資訊源,並且要讀懂資訊,有分析框架。
這,正是智谷趨勢研判存在的意義。
十年來,我們致力於洞察宏觀趨勢變化,幫你從核心變量出發,拆解政策底層邏輯,看清哪些訊號只是波動,哪些正在撬動真正的拐點。
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週會跟蹤包括:宏觀、政策、樓市、科技、資本市場等多個領域的重要趨勢,幫助你全方位瞭解宏觀、政策、區域發展、錢的流向和財富機會。
現有讀者優惠價199元/年(原價299)
掃碼加入,圈內等你,每週更新
限時開放兩週,趕緊加入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訂閱1年的趨勢研判,即可收穫每週專人1v1向你推送一期千字大事分析、全年12場閉門答疑直播,一年的時間可以反覆觀看,教你怎麼看懂宏觀、政策、樓市、資本市場等多個領域的重要趨勢。
從我們的調研情況來看,即便是收上千塊年費的新聞APP,也很難提供這樣的價值。
如果你希望獲取有價值的觀點和判斷,看懂一連串事件背後的訊號,穿越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一定要訂閱我們的趨勢研判,帶你消除資訊差。
限時開放30個名額
299元立減100元
掃碼入圈,看清趨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