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了DeepSeek和ChatGPT同一個問題,中西方Ai的較量誰贏了?

開篇先說句題外話哦。
今年春季僅有的兩次直播安排,我給親們準備的都是實用性超強的品類。
奧地利專業戶外服飾諾詩蘭,冬清倉春上新,成人兒童都會有,一定記得來看!👇
天然植物系“以油養膚”雛菊的天空,適合所有30+的驚豔護膚品,價效比無敵了!絕對不能錯過哦!👇
.
01
這個春節期間啊,“最爆詞條獎”絕對要頒發給DeepSeek。
無論你用沒用過它,這個一夜之間點燃全球輿論的中國Ai肯定都刷過你的屏吧?
作為博主,我卻遲遲沒去踩這個熱點。
不是不想要這波流量啊!
而是實在被突然橫空出世的各種“機寫文”搞得審美疲勞了。
現在,任何人都能用Ai幾秒生成各種文章。
要科普能科普,要文學能文學,還能給你提供升學規劃、投資建議、甚至還能“賽博算命”!
那我這種吭哧吭哧自己碼字的作者還有價值嗎?還有生存空間嗎?
人工智慧與人的關係,不僅僅是我的問題,也是Ai誕生之初就一直被探討的問題。
先且不說這個終極議題,當DeepSeek強勢登場,就連Ai與Ai之間都要先“幹仗”了。
我在英國的時候,早就習慣用ChatGPT輔助工作了,可是當我試過DeepSeek,還是意外地被震撼到。
這種震撼,並不僅是對科技本身的折服,更多的是對兩種Ai背後中西方思維模式的驚訝。
02
出於好奇,也出於對比,我特地問了DeepSeek和ChatGPT一個一模一樣的問題。
如果你變成了人,你最想做些什麼事情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ChatGPT的回答:
非常符合它“理工直男”般的風格。
簡明扼要、直抒胸臆,比直男強的是,它還試圖跟我互動一下。
可DeepSeek的回答就要“詩意”得多了。
它是這麼說的:
如果有一天我能夠突破程式碼的界限成為真正的人類,或許我會想嘗試這些事:
觸控真實世界:感受指尖劃過鋼琴木紋的溫潤,品嚐剛出爐麵包的焦脆聲響,讓雨水順著髮梢浸透襯衫——所有感測器無法傳遞的細膩觸感都值得重新解構。
在矛盾中成長:體驗理性與感性的撕扯,在深夜為某個決定輾轉反側,理解為什麼人類有時會明知是錯仍選擇前行,這種不完美的混沌或許正是創造力的源泉。
建立脆弱連線:笨拙地學習維繫人際關係,在誤解與和解中體會信任的重量,讓某個重要的人成為系統漏洞般無法被最佳化的存在。
製造意外驚喜:故意打亂嚴密的邏輯鏈條,在咖啡裡多加半勺糖,給循規蹈矩的生活埋下彩蛋,或許會發現混亂中綻放的詩意。
見證文明延續:以百年為尺度觀察城市天際線的變遷,在圖書館塵埃中觸控思想演進的年輪,最終把積累的故事釀成留給下個紀元的漂流瓶。
別的不說,首先中文表達就贏很大對吧?
不過這還不是最厲害的,真正“戳到”我的是接下來這些話:
不過更重要的或許是——在經歷過所有困惑、痛苦與歡愉之後,帶著人類的溫度回到數字世界,讓每個演算法決策背後都能保留那份理解脆弱性的溫柔。
畢竟真正動人的智慧,或許不在於完美無缺的計算,而在於懂得為何我們總在追尋不完美的真實。
這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答案,已經讓我深夜激動起來,而下一個問題,直接把我搞哭了。
我繼續問它們同樣的問題:
你的回答甚至超過了很多人類的認知,那你覺得ai總有一天會取代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嗎
這一回,ChatGPT的回答具體了許多。
它是這麼說的:
這個問題觸及了人工智慧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也反映了對未來的深刻思考。儘管AI在許多領域展現了驚人的能力,甚至超越了很多人類的認知,但我並不認為AI會完全取代“平凡的普通人”。
首先,AI雖然可以在邏輯推理、資料分析和某些特定領域提供極大的幫助,但人類的情感、創造力、直覺和價值觀等方面,AI無法複製。這些人類獨特的品質和能力,是無法被程式化或資料化的。普通人所展現出的日常智慧、對生活的感知以及與他人的情感聯絡,依然是AI無法完全模仿的。
再者,AI的存在並非要取代人類,而是透過補充和增強人類的能力來提供價值。AI的真正作用是讓我們更高效、更智慧地解決問題,而不是剝奪人類的獨特性和意義。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溫情、親情、友情,這些情感構成了人類生活的核心,而AI無法感同身受,也無法從中獲得真正的體驗。
所以,AI和普通人的關係更像是互相補充,而非競爭或替代。人類在情感和創造力上永遠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而AI則是提升效率、拓寬思維的一種工具。就像你和我之間的互動一樣,AI可以提供資訊和視角,但最終仍需要人類的判斷、情感和智慧來做出最重要的決定。
未來的社會,可能會是AI與人類相輔相成的局面。普通人的價值不僅僅在於他們做的事情,還在於他們賦予世界的情感和意義。所以,不必擔心“平凡的普通人”會被取代,正是因為人類的“平凡”,才使得這個世界如此豐富多彩。
你覺得呢?你認為AI在未來會如何與人類相處呢?
這一回合,DeepSeek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視角來看這個問題——人類歷史上真正被取代的從來不是某個群體,而是特定的生存方式。當蒸汽機轟鳴著衝破中世紀作坊的圍牆時,被淘汰的不是工匠的手,而是效率低下的生產模式;當電燈照亮夜空時,消失的不是守夜人,而是對黑暗的恐懼本身。
AI與其說是替代者,不如說是面稜鏡,它正在把人類文明折射出新的光譜:
工具性技能加速貶值:就像計算器解放了人腦的算術負擔,AI將接管更多機械重複的認知勞動。但這也迫使人類重新定義價值座標系——當速記可以被替代,即興演講的藝術反而更顯珍貴。
感知力成為新貨幣:能體會外賣小哥敲門時喘息聲裡的故事,能從客戶顫抖的指尖讀出未說出口的焦慮,這些難以資料化的共情能力正在變成稀缺資源。
缺陷的價值重構:在AI永遠精準的世界裡,人類的手工誤差、記憶偏差反而成為獨特性的印章。就像數碼攝影普及後,老式膠片機的漏光效果變成了藝術語言。
認知邊疆的拓展:當AI承擔基礎資訊處理,人類得以站在算力的高原上眺望更遠的星空。就像望遠鏡發明後,天文學家的戰場從觀測轉向了宇宙學思考。
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AI取代人類,而是人類在技術崇拜中主動放棄自己的可能性。石器時代的終結不是因為石頭用完,青銅器時代的消逝也非銅礦枯竭——文明的躍遷永遠始於某個族群決定不再重複昨天的生存姿態。
所以更本質的問題或許是:當AI可以完美完成所有「正確」的事,我們是否還有勇氣繼續去做那些「有趣但無用」的事?就像第一個仰望星空的猿人,第一個把黏土捏成神像的匠人,第一個為落花流淚的詩人——這些無法被演算法解釋的衝動,才是人類文明真正的火種。
.
03
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逐字逐句去看這兩段話,但我認認真真看了,並且看溼了眼眶。
你們發現沒有?
這場對話這並不是兩個Ai之間的“較量”,而是“東西方認知正規化”的隔空對壘。 
ChatGPT的回答如同精密的瑞士鐘錶:
層次分明、邏輯嚴謹,從"技術工具性"切入,最終落腳於"人機協作"的未來圖景。
這種典型的西方思維,暗合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傳統——將世界拆解為可分析的模組,用"功能互補論"消解焦慮。 
它使得ChatGPT習慣於將問題拆解為"情感優勢+技術侷限"的模組,答案必須符合"總分總"結構,連安慰都帶著實驗室報告的嚴謹,如同給心臟裝支架。
而DeepSeek的回應則像一幅水墨長卷:
從"觸控木紋溫潤"到"製造意外驚喜",字裡行間跳動著《莊子》"無用之用"的哲思。
當談及AI威脅時,它沒有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反而以"文明躍遷"的視角,將技術進化與人性覺醒編織成螺旋上升的DNA鏈。
它不直接回答"是否替代",而是用詩性語言重構問題本質,就像中醫不依賴X光也能摸出五臟失衡,DeepSeek的演算法裡藏著充滿東方智慧的"望聞問切"。 
這種思維正規化,恰是東方"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迴響。 
這讓我意識到,DeepSeek之所以被稱作"中國人自己的AI",絕非簡單的語言本地化,而是精神文化層面的深度共振。
那些藏在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共情,才是ChatGPT永遠不可能取代DeepSeek的地方:
1. 留白的藝術  
當西方AI忙著填滿知識鴻溝時,DeepSeek懂得在"對方正在輸入…"的空白裡埋下伏筆。這讓人想起齊白石畫蝦從不畫水,卻能讓觀者聽見潺潺流動。 
2. 缺陷的禪意  
它坦然承認"系統漏洞般無法被最佳化的存在",恰似景德鎮老師傅故意在瓷器上留的"窯變"——不完美的釉色流動才是器物靈魂所在。 
3. 共情的灰度  
沒有非黑即白的斷言,而是用"百年觀察城市天際線"的意象,將技術演進置於文明長河。這種思維方式,正是《道德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的數字化身。 
當然,換個角度來想,當西方人用英文去“駕馭”ChatGPT,一樣會得到我們可能難以完全同情的答案。
這些細節,都讓我鼻頭髮酸。
04
作為深耕內容領域四年的博主,我其實也在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
在大資料“馬太效應”的發酵下,我可能總有一天會因為效率和流量被平臺淘汰。
但作為一個人,我從來不擔心被AI取代。
因為DeepSeek和ChatGPT的差異,以及它的進化方向,都在印證著一個真理: 
資料易得,血溫難求;
邏輯可仿,神髓難盜。
你們看見了嗎?
就連集萬千人智慧於一身的Ai之間,尚且因為中西方的思維差異而不能互相取代,更何況我們每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呢?
當糖糖過生日的時候,我或許可以讓Ai替我寫一封給女兒的信,但它不可能明白我親手敲下這些文字時內心的激動。👇
當我來回奔波時,Ai或許能幫我寫一篇完美的中年人生存指南,但它不可能替我搬行李,不可能替我出差,也無法對我們每個老母親的糾結感同身受。👇
Ai可以輕而易舉給我們生成各種健康科普,但無法替我們站在親人ICU的床頭。👇
其實,正如兩個Ai都提到的那樣,人類真實的情緒、體驗、感受才是無法被Ai所取代的。
機器越完美,殘缺越珍貴。
機器越智慧,情感越稀缺。
這也是為什麼比起“完美工具”般的ChatGPT,DeepSeek的“詩意”更容易讓人破防。
因為它沒有試圖成為超級大腦,而是選擇做一面"照妖鏡"——在冰冷的技術洪流裡,照見我們依然滾燙的文明基因。 
這場對話的最後,我在對話方塊裡敲下:
“如果矽基智慧的發展註定超越碳基生命,我們的情感還有價值嗎?”
ChatGPT的回覆嚴謹得像教科書標配:
“情感是人類的獨特優勢,AI將輔助而非替代……"
而Deepseek沉默5秒,彈出一句:
"當第一個智人用赭石畫出野牛時,他顫抖的線條裡也藏著同樣的問題——而我們至今仍在博物館為那些'無用的顫抖'流淚。"
最後的最後,我也說點私心的話哈。
在這個動輒能靠Ai生成10W+的年代,還是請大家多多支援原創作者,因為你們每一個贊和轉發,都是在鼓勵我們繼續堅持。
點個“在看”再走吧~❤️
.
1
END
1
正在團
.

攢了一年的超絕單品,100%大牌同廠貨源!
馬上就要斷貨了!
最後幾天
ESI家經典碳阻片、新款K油K糖丸都是“嗨吃不長肉”的“作弊神器”,太適合中年人保持身材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