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但老同學來訪,沒來得及寫新文,發一篇舊文。
有的人本來可以靠顏值吃飯,可他偏偏卻才華橫溢;有的人才華橫溢,可以成為一代文豪或科學家,但他偏偏劍走偏鋒,選擇了一條九死一生、兇險無比的人生道路。
中國近代史上,就曾經有一位英氣逼人的翩翩少年飛飛,他演技超群不說,還能妙筆生花,15歲時就創辦了《敬業》雜誌,發表了大量的時事、評論、詩歌、小說和譯作。
16歲的時候,他開始發表俠義小說《巾幗英雄》。小說構思精妙,佈局宏大,立意高遠,懸念迭出,文采斐然。
小說一開頭就營造了陰森緊張的氣氛:凌晨的荒郊野外,天還沒亮,墳堆之間還時而傳來狼叫。一惶恐的少年,一負重的老嫗,一青衣女子自遠處而來。
少年為啥惶恐呢?不是因為怕狼,而是怕埋伏、後怕追兵。老嫗不斷安慰少年,青衣女子也十分從容淡定,多次豪言說能解決所有追兵。

開篇就很吸引人,因為大家開始好奇,這三個人是誰?為啥被人追殺?到底有沒有遇險?過程是怎樣的?結局如何?
後邊就開始給讀者解惑,介紹故事背景。小說的主人公就是那位青衣女子,名叫洪飛影,小名青兒,是一位正直的白富美,出生在武術世家。
她爹是綠林好漢,以保鏢為生,為人仗義公道,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長者。她有一個兄長和一個叔叔,三人都隨青兒的父親學藝。
青兒天分最好,及笄(jí jī,女子十五歲)就學成了。青兒家庭本來十分美滿,然而父母卻不幸早亡,她只得跟從叔叔和兄長生活。

可叔叔和兄長兩人生性暴戾,唯利是圖,甚至跟官府勾結,禍害鄉里。接著就引出了叔侄操辦的一樁冤案。
原來女主有一個張姓閨蜜,嫁給了一個書生,書生屢試不第,竟然鬱鬱而終。閨蜜悲痛欲絕,本來打算輕生,然而卻放不下孤苦無依的公婆。

然而閨蜜的父親,為了再收一筆彩禮錢,於是逼女兒改嫁,女兒不從,懸樑自盡。然而張父卻把矛頭指向了女兒公婆,誣告他們逼死了女兒。
縣令其實查清了張女士自盡,但張父為了霸佔女兒公婆家的家產,一心想把二老除掉,於是透過青兒的叔兄賄賂縣令,結果二老真的就被下了大獄。
二老陷入絕境之際,一蒙面俠客趁著獄卒酣睡潛入獄中,把二老救出之後閃人了。二老一合計,只能去投奔自己唯一的親戚——自己外甥。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外甥是個玉樹臨風的讀書人,過目不忘,成績優異,家庭也遭遇變故,父母染上瘟疫去世,他深入簡出,其他事情管家替他操持。
二老投親,路上的坎坷就不說了,可到了外甥家門口,卻被勢利眼的管家以外甥的名義拒之門外,不承認這門親戚……

寫了這段之後,作者筆鋒一轉,轉回到縣令那邊。那邊發現二老越獄之後,並沒有立刻派人追捕,反而把二老家業以充公的名義中飽私囊……
可以看出,這部小說是一部鴻篇鉅製,場面宏大、構思巧妙,語言優美,作者文學功底非常紮實,吊足了大家胃口。
然而從1915年4月,作者卻突然封筆,這個作品就此爛尾。最後一次更新是在1915年4月的《敬業》第二期上。
2022年初,網友@xizuosanmei 發現了這篇爛尾的小說,更為神奇的是,作者是我們的開國總理周恩來,當時年僅16歲。

他為什麼封筆了呢?我們結合歷史背景便可看出端倪。他封筆的時候,中國正面臨一場滅頂之災。
當時歐洲列強,正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放鬆了對中國的侵略。而日本抓住這個可乘之機,企圖獨吞中國,並於1915年1月提出了《二十一條》。
如果簽了這個二十一條,中國就徹底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中國的軍政大權都將被日本控制。我選出來最觸目驚心的幾條:
第一款:在中國中央政府,須聘用日本人,充為政治財政軍事等各顧問。
第二款:所有中國內地所設日本病院、寺院、學校等,概允其土地所有權。
第三款:向來日中兩國,屢起警察案件,因此須將必要地方之警察,作為日中合辦,或在此等地方之警察署,須聘用多數日本人,以資一面籌劃改良中國警察機關。
第四款:中國向日本採辦一定數量之軍械(譬如在中國政府所需軍械之半數以上),或在中國設立中日合辦之軍械廠聘用日本技師,並採買日本材料。
第五款:中國允將接連武昌與九江、南昌路線之鐵路,及南昌、杭州,南昌、潮州各路線鐵路之建造權許與日本國。
第六款:在福建省內籌辦鐵路,礦山及整頓海口,(船廠在內)如需外國資本之時,先向日本國協議。
第七款:中國允認日本國人在中國有佈教之權。
當時談判進行了三個多月,日本人逐漸失去了耐心。5月7日,日本提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內答覆。
袁世凱政府經緊急商議後,竟然接受了大部分條款。在5月9日,袁世凱政府表示接受日本通牒,同意簽約溫和版的《二十一條》(民四條約)。
這件事被媒體報道後,引起了全國人民強烈的憤慨,全國各地爆發了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各地學生尤為悲憤,有的憤而自殺,有的斷指明志,有的參軍請纓。
1915年5月7日,訊息傳到湖南,毛澤東憤然題詩言志:“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沖天憂憤、報國大志驟湧筆端。
訊息也傳到了天津的南開,南開校園頓時失去平靜。周恩來領頭,和同學們一起把南開學校禮堂門楣上袁世凱題的“慰廷堂”橫匾摘下來砸掉了。
6月6日,周恩來在天津敬業樂群會上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憤怒聲討日本侵略者和袁世凱的賣國罪行,大聲疾呼:“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的賣國條約!”
當天下午,在天津河北公園召開天津救國儲金募款的群眾大會上,周恩來發表演說,號召人們奮起圖強,振興本國經濟,誓雪國恥,堅決不當亡國奴。
也在這一年,他奮筆疾書: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弱冠請纓,聞雞起舞,吾甚望國人之勿負是期也。
國難當頭之計,他放棄了自己的大俠夢。用網友的話說:“作者前去拯救中華民族了,小說自此無限期停更。”

還有網友替他給出了停更理由:“拖更理由:對不起,讀者們,我要去拯救天下蒼生了”。還有人點評道:“今生已報國,來世再填坑。”


還有人直言,他並沒有停更,而是用生命來續寫了傳奇,他和他的戰友,集體創作了一部亙古未有的偉大作品——新中國。
周恩來為中國革命立下了不世之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光輝、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豐功偉績書不完寫不盡。
我認為,他最大的貢獻,那就是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數次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進而讓中國革命回到了正確的方向上來。
第一個關鍵點,正確處理了朱毛分歧。井岡山會師之後,在軍隊如何指揮的問題上,朱德和毛澤東發生了嚴重的分歧。
毛澤東主張集權,由一人指揮秋收起義和南昌起義帶來的隊伍;朱德主張分權,大家分別指揮各自的隊伍,相互配合。
陳毅從中調和,但陳毅本身更贊同朱德分權配合的方式,陳毅借紅四軍大會透過批評朱毛兩人,以達成新的團結。
他批評毛澤東有七點錯誤,朱德有三點錯誤,結果紅四軍選舉,朱毛兩位主帥雙雙落選,陳毅反而當選了紅四軍前委書記。
陳毅只好請示位於上海的黨中央,並提議:中央如派人,朱、毛都可離開;中央如不能派人,毛可先走,朱可暫留工作。
面對陳毅的請示,周恩來秉持公信,沒有支援一同去法國勤工儉學的陳毅,也沒有偏向自己親自介紹入黨、一同參加南昌起義的朱德。
他反而支援了曾反對過自己起草的“二月來信”的毛澤東,並指出毛澤東的方向是正確的方向,還批評了朱德陳毅的極端民主化的做法。
不僅如此,周恩來判定陳毅前委書記職務不是中央委任的,是非法的。於是他恢復了毛澤東前委書記的職務。
隨後,陳毅按中央指示起草“九月來信”,成為了古田會議的基礎,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鑄造了軍魂,也是毛澤東地位穩固的關鍵。
黨史上另一個很危急的關頭那就是長征的開始。當時高階幹部的去留問題都是博古、李德說了算,具有很濃的個人感情色彩,存在明顯的宗派傾向。
博古、李德儘量將他們認為犯有“右傾”錯誤、不執行中央路線的人,留在中央蘇區。因此,劉伯承和毛澤東,都不在長征的名單上。
而毛澤東也是個倔脾氣,給博古寫信表示自己願意留在瑞金。周恩來得知之後,堅持讓毛澤東隨軍長征,於是他連夜冒雨馳馬來到毛澤東住處,請毛澤東隨隊。
無形之中,周恩來再次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如果毛澤東留下,也就沒有了後來的遵義會議,更沒有了四渡赤水,紅軍搞不好都走不到大渡河。
而在長征中,周恩來為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時周恩來與博古徹夜長談,勸博古交權。
周恩來跟博古說:“你我都是留過洋的,我們對於中國國情不是那麼瞭解,自從我領導的南昌起義失敗,我就知道中國革命靠我們不行。
他接著說:我們要找一個真正懂中國的人,老毛懂中國,他能搞成。我們共同輔佐老毛,把事情搞成。
他動情地說:我們的最高原則是作戰勝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一致,我們要將問題提到最高原則上解決。
這些話打動了博古。第二天,博古交權,張聞天順利接班。此後,博古堅決地站在了毛澤東這一邊,對於周恩來一席話深信不疑。
周恩來為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再一次奠定了毛澤東的地位,團結了黨內力量,他的遠見卓識也被歷史所肯定。
事實證明,周恩來選擇的人,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遵義會議之後,毛澤東卓越的智慧才得以充分發揮。
在毛澤東的天才指揮下,紅軍閃轉騰挪,四渡赤水,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自此,黨轉危為安,紅軍轉危為安,中國革命也轉危為安了。
有人說,周恩來是最有機會獨攬大權的人。然而他在任何時候總是公而忘私,總是顧全大局,甘當毛澤東最得力的助手,為中國的革命勝利和新中國的建設貢獻了所有心血。
他和主席之間的革命友誼,堪稱歷史美談。說一千道一萬卡爾·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友誼,也不及他們。

1915年4月,他的小說爛尾,但這是最偉大的爛尾。一個大文豪被耽誤了,但新中國有了一位偉大的開國總理,這是最動聽的續寫,不接受任何反駁!

今天是周總理逝世49週年,特發舊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