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影響青年毛澤東的三首歌曲

全文共4702字 | 閱讀需9分鐘

在近代歷史上,音樂曾作為革命動員的普遍手段,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毛澤東在青年時代也接觸過一些歌曲,關於這些歌曲對他的影響,過去學界分析較少。今謹遴選三首,撰得小文,供讀者朋友哂正。

一、《黃海之戰》
1936年,毛澤東在陝北保安接受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採訪,自述生平。談話內容經毛澤東本人審閱翻譯吳黎平校訂,收於《毛澤東自述》一書中。毛澤東向斯諾提到,其在湘鄉一“新式學校”讀書時認真學唱過一首名為《黃海之戰》的日本歌曲。
這所“新式學校”即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東山學堂,籌建於1890年,系中國最早的新式學堂之一,湘軍名將劉錦棠、維新派代表譚嗣同等曾參與東山學堂的建設。東山學堂以“培養實用人才,以濟當務之急”為宗旨,開近代湖南新學之先河。1910年秋,未滿17歲的毛澤東考入東山學堂就讀。
毛澤東稱:“在這所新式學校裡,我能夠學到自然科學和新的西方學科。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教師中有一個日本留學生,他戴著假辮子。很容易看出他的辮子是假的……許多學生因為假辮子而討厭那個‘假洋鬼子’,可是我喜歡聽他談日本的情況。他教音樂和英文。他教的歌曲中有一首是日本歌,叫作《黃海之戰》……我當時知道並感到日本的美,並且從這首歌頌日本戰勝俄國的歌曲裡感覺到一點她的驕傲和強大。我沒有想到還有一個野蠻的日本——今天我們所認識的日本。”不僅如此,雖時隔20多年,毛澤東還記得《黃海之戰》的部分歌詞:
麻雀歌唱,夜鶯跳舞,
春天的綠色田野多可愛,
石榴花紅,楊柳葉綠,
展現一幅新畫圖。(《毛澤東自述》,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24頁)
透過這段文字,我們可知《黃海之戰》為日本歌曲,當創作於日俄戰爭(1904-1905)結束後不久。日俄戰爭,日本戰勝,俄國大敗,為近代世界史上黃種人首次完勝白種人,日本由此躋身世界大國,並加速了侵略擴張的軍事行動。《黃海之戰》完整歌詞未知,除去毛澤東所憶歌詞內容為風物描述外,這首歌主體宣揚內容應是歌頌日本國家與軍隊的日本軍國主義。
◆1910年,毛澤東離開韶山到湘鄉東山學堂求學。
雖然毛澤東給斯諾說,他在學唱《黃海之戰》這首歌的時候尚未認識到日本的野蠻,但事實上,那時候的他已經敏察到時代的危機。在去東山讀書前不久,他讀過一本關於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小冊子,而這本小冊子敘述有日本佔領臺灣的經過。毛澤東回憶稱:“我讀了以後,對國家的前途感到沮喪。我開始認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毛澤東自述》,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頁)更早前,毛澤東還讀過鄭觀應的《盛世危言》以及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列強侵略導致的民族衰敗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在東山學堂,毛澤東大量接受新學,廣泛閱讀《新民叢報》等進步期刊,時時和同學進行政治討論。從在東山讀書前夕“開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覺悟”,到17歲在湘鄉駐省中學讀書時透過將政論貼於學校牆壁的形式首次公開發表政見,東山學堂可謂毛澤東走出韶山沖、進入大世界的第一站。
《黃海之戰》這首歌以及在東山學堂接觸到的有關日本的近代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青年毛澤東思考中日關係,思考中國的救亡與復興道路。總之,《黃海之戰》這首日本歌曲在青年毛澤東的成長路上佔有一定分量,不然也不會時隔20多年專向斯諾詳細憶及此事。
二、《湖南學生運動會會歌》
19104月,長沙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搶米風潮。此次鬥爭從要求政府減價平糶升級到反對帝國主義,是晚清湖南反帝反封建鬥爭的一個小高潮。次月,湖南省城各學校全體學生運動大會在長沙小吳門外新軍操場舉行。此次大會的運動曲,即《湖南學生運動會會歌》。
同時期,毛澤東尚在老家韶山東茅塘毛麓鍾家裡讀書,或許並未接觸過這首歌。不過,這首歌影響力深久,進入民國以後,仍流行於學生群體中。
191984日,毛澤東在其所主編的《湘江評論》第4號發表《本會總記》。該文認真回憶了清末民初湖南學生界的大事,認為自義葬陳天華和姚宏業後,便是省城各學校全體學生運動大會了。毛澤東強調,此次學生運動會雖然“藉著國勢危亡外侮緊急的話頭”才得以審批透過,但明顯含有“示威”和“革命”的意思,因此很是特殊。毛澤東指出,此次運動會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便是其會歌:“最足令人留著印象的,就是學生運動曲高唱入雲的悲壯聲音。這曲忘為誰某所作,至今近十年了,湖南的同學們猶念著不輟。”(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編:《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選編(1917.11-1923.7)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04頁)並完整記錄了該歌詞:
大哉湖南,衡嶽齊天,
洞庭雲夢廣。
沅有芷兮澧有蘭,
無限發群芬。
風強俗勁,人才斗量,
百戰聲威壯。
湘軍英武安天下,
我輩是豪強。
聽軍歌淋漓悲壯,
旌旗盡飛揚。
宛然是,槍林彈雨,
血戰沙場樣。
軍國精神,湖湘子弟,
文明新氣象。
◆1919年, 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湘潭學友會會員合影。二排左三為毛澤東。
近代湖南,先由兩江總督陶澍大倡經世學說,湧現出以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經世派。同時,以曾國藩為核心的湘軍勢力也藉由時勢崛起。此後,湖湘之地人才成群噴湧: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以黃興、蔡鍔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毛澤東、劉少奇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派,都對中國歷史程序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楊度1903年在《湖南少年歌》中稱:“中國於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諸君諸君慎於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華國果亡,除是湖南人盡死。”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近代湖南人的精神。梁啟超也贊稱:“鹹、同以來,曾、胡驟起,湘軍之聲譽,東至東海,南逾嶺南,西闢回部,西南震苗疆,至今尚炙手可熱。三湘民族之有大影響於全國,實自五十年以來也。”
體現了近代湖南人精神的《湖南學生運動會會歌》在誕生近10年後,尚且被毛澤東歌唱並記錄,充分反映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近代湖湘進步青年深受陶澍以來所形成的獨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湘學”及“湘軍”精神影響。1920年時,毛澤東撰文稱:“我覺得湖南人確有幾種可愛的特性:堅苦,奮發,勇敢,團結心。”(毛澤東《“全自治”與“半自治”》(1920103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編:《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第374頁)並表示“湖南的地理民性,均極有為”。(毛澤東《致羅璈階信》(19201125日),《毛澤東早期文稿》,第396頁)這一認識,也被近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史所佐證。
關於歌詞中的“軍國精神”,即“軍國主義”,這是近代以蔡鍔為代表的湖南留日學生致力宣講的改造國民性與救國保種的重要方法,尤盛行於清末民初的湖南。蔡鍔曾稱:“非軍國主義,不足以救積弱之中國。”蔡鍔等人筆下的“軍國主義”又稱“軍國民主義”,1902年蔡鍔《軍國民篇》指出:“居今日而不以軍國民主義普及四萬萬,則中國其真亡矣。”他認為軍國民主義可以培養“國魂”,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獨立之國、造就自尊之民。
毛澤東解釋“軍國精神”稱:“所謂‘軍國精神’,是這時候教育的主旨,亦即學生所抱以求學的主旨。這種主旨,一面為著對外,一面則為著推倒滿清。”(《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選編(1917.11-1923.7)上冊》,第804頁)並認為武昌首義後清政府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土崩瓦解,以“軍國精神”為主旨的近代教育以及熱血救國的學生群體力量是一個重要原因。
總之,《湖南學生運動會會歌》在青年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地位,清晰突顯了青年毛澤東思想中的湖湘精神印記。
三、《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歌》
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湘鄉駐省中學、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都是青年毛澤東曾經就學之地,但對毛澤東一生影響至為深遠的學校,當屬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就讀。自1920年秋至1922年冬,毛澤東擔任湖南一師附屬小學主事(即校長),兼任師範部國文教員。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和工作長達七年半時光,湖南一師是青年毛澤東思想發展、飛躍的重要場域。1950年,毛澤東與同學周世釗談話時回憶一師時代,他說:“我沒有正式進過大學,也沒有到外國留過學。我讀書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師範,我的知識、我的學問是在一師建立了基礎。一師是個好學校。”(周世釗:《一師時代的毛澤東》,《新觀察》第2卷第2期,1951年)
《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歌》在當時湖南乃至全國校歌中都顯得異常出眾。湖南一師校歌何人作詞作曲,暫不可考,但在學校1914年與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合併組建為新的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後就已出現。1918年校長孔昭綬主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志》,其中《校章紀》稱一師校歌旨趣在於“喚起學生講學興味,並涵養其高尚之思想”,且“詞取簡短,便小學低年級生之歌詠”。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和工作期間,在各類重要場合甚至日常都會歌唱校歌。潛移默化,湖南一師校歌在某種程度上可說對青年毛澤東產生過不可低估的促動。一師校歌歌詞曰:
衡山西,嶽麓東,
城南講學峙其中。
人可鑄,金可熔,
麗澤紹高風。
多材自昔誇熊封,男兒努力,
蔚為萬夫雄。
湖南第一師範,可謂“湖湘文藪”。其前身,是“東南三賢”之一、南宋理學大家張栻創立於紹興年間的城南書院,這裡是湖湘學派發源地與湖湘文化傳播地。城南書院以“造就人才,以傳斯道而濟斯民”為辦學宗旨,注重時代需求,提倡獨立思考,孕育了憂國憂民、敢為人先的湖湘人文精神核心基因。作為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典範,城南書院其名與湘江西岸的嶽麓書院並稱。朱熹與張栻在長沙嶽麓、城南兩書院會講期間,還留下了流傳至今的手澤《城南倡和詩卷》。這便是湖南一師校歌第一句歌詞的內蘊,展現了湖南一師師生的文化自信與校史自豪感。
後面兩句歌詞講的是,作為湖南一師學生,在人才獨盛的湖湘之地、妙高峰下,既值自我塑型、自我發展的絕美時機,便當像君子之交論學悅然的麗澤一般,敢於自覺繼承城南書院創立以來的“憂國憂民”“實事求是”“敢為人先”“傳道濟民”等高尚風氣,努力拼搏,成為引領時代發展的雄偉人傑。
不知是如何奇妙的緣分,湖南一師的光輝校史無一不印證著歌詞的內容,好似預言一般。青年毛澤東在湖南一師求學期間,胸懷救國大志,立下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志向。他力行德智體“三育並重”,在校“三不談”,刻苦攻讀,熾熱探尋大本大源,並頑強地進行體格鍛鍊。他同時主持湖南一師學友會工作,創辦工人夜學,深入農村調查,團結一切志同道合者,建立新民學會,投入到反帝反封建軍閥的鬥爭。可以說,在20世紀早期的進步青年中,毛澤東已然是“萬夫雄”。
1920年,毛澤東受湖南一師校長易培基聘請,回到母校工作,致力於革新教育,開辦有成年失學補習班和民眾夜學,並創辦文化書社、俄羅斯研究會。毛澤東在湖南一師還從事建黨、建團工作,正是由湖南一師出發奔赴黨的一大會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開創了中國革命與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湖南第一師範,毛澤東完成了從青年學生、教員到職業革命家及從民主主義者到馬克思主義者的雙重轉變。
因此,可以想象,在高唱“麗澤紹高風”“蔚為萬夫雄”的昔日,當青年毛澤東沉浸在湖南一師校歌旋律中的時候,其所懷揣的湖湘精神蓬勃生髮,歷史的輝煌與近代的苦難迫使其緊張、努力、高呼、奮進。湖南一師校歌內在所飽含的中華文化自信與奮鬥精神,引導青年毛澤東走向歷史的最前臺,豁然開啟洞庭湖的閘門,如滾滾長江水一般,蕩舊迎新,“敢教日月換新天”。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