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悲歌:為什麼普通美國人在財富上落伍了?

1971年,一位普通的美國工薪族,或許在週末加了幾天班,用大約25個小時的勞動所得,便能自豪地買下1股標普500指數基金。
然而,到了2024年,同樣的1股標普500指數,對於今天的普通人而言,卻需要付出長達195個小時的辛勤工作。
這個數字對比,度量出普通勞動者與資本持有者之間,在財富積累賽道上日益擴大的距離。
普通人在財富上落伍了。
這驚人的7.8倍差距,提醒我們:普通人僅僅依靠埋頭苦幹賺取工資,似乎越來越難以追趕資本增值的步伐。
“汗水”為何跑不過“資產”?
這背後,是幾十年來經濟結構與財富分配機制深刻變遷的縮影。
1、寬鬆的貨幣與低利率時代推高資產價格。
過去幾十年尤其是21世紀以來,各國央行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大量釋放流動性救市。
廉價的資金沒有大幅提高工資,反而湧入股市、房市等資產市場,推升了資產價格。
“貨幣超發”的環境下,名義上的財富水漲船高,但拿工資的普通人卻發現手中的錢更“不值錢”了。
有分析指出,在過去20年美國的大規模量化寬鬆(QE)和貨幣印鈔下,資產價格飆升,而扣除通脹後工資卻幾乎原地踏步。
實際情況是,自1970年代以來美國全職工人的實質薪資幾乎沒有增長——勞動者的收入被通脹和資產泡沫稀釋了。
2、資本回報率的“加速度”
經濟學家早已指出,長期來看,資本的回報率(r)往往傾向於高於經濟增長率(g),進而也高於勞動工資的增長率。
從1971年到2024年,標普500指數從約10點飆升至約5000點,增長了近50倍。
而同期的美國平均週薪,雖然也從約120美元增長到約1200美元,但僅僅增長了10倍。
資本的翅膀扇動得太快,遠遠將汗水的腳步拋在了身後。
3、複利的魔力偏愛“有產者”
假設在1971年,你將1萬美元投入標普500指數,即便不考慮股息再投資,到2024年,這筆錢也能增長到約50萬美元。
若將股息持續投入,它將變成驚人的約170萬美元!
相比之下,如果這1萬美元只是作為工資儲蓄,按照平均工資3.3%的年增長率(這已是相當理想的儲蓄增值),53年後,它的價值約為5.5萬美元。
時間的玫瑰,為資本盡情綻放;
而時間的磨盤,卻在無形中消耗著純粹勞動收入的購買力。
3、科技進步的“雙刃劍”
科技無疑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催生了如科技股等高回報資產。
然而,科技的飛輪在加速資本集聚的同時,也可能在無形中拉大了不同群體間的財富鴻溝。
高薪技術人才或許能更快積累原始資本,但對於傳統行業或低技能勞動者而言,科技帶來的衝擊可能大於紅利。
資料顯示,科技板塊的年均回報遠高於傳統服務業,這意味著行業選擇也在加劇分化。
顯然,這一波AI浪潮,更進一步加大財富的兩極分化。
4、不同行業與全球化效應也不可忽視。
高科技、金融等行業本身資本回報率就遠高於傳統行業,長期來看拉大了行業間財富積累的差距。
而全球化帶來的製造業外流、勞動力全球競爭,也在發達國家壓制了普通工人工資的上漲空間。
資本可以在全球尋找最低成本,但普通勞工往往只能接受本地工資水準競爭。
這種全球範圍內的競爭進一步削弱了勞動者議價能力,收益更多被資本所有者獲取。
5、“勞動換被動”的門檻抬高
衡量普通人財富建設難度的一個關鍵指標是“勞動收入轉化為被動收入的效率”。
簡單來說,你需要工作多少年,才能攢夠足以替代你年薪的被動收入(如股息、租金等)?
1971年,大約需要25倍年薪的標普500市值來實現收入替代;
到了2024年,這個數字攀升至約33倍
更具體地,若每年儲蓄工資的20%:
在1971年,你可能需要約16年才能積累起相當於1年工資的被動收入;
而在2024年,則需要約25年
這條通往“財務自由”的道路,肉眼可見地變得更加崎嶇漫長。
所以,普通人應該認識到“工資收入+資本收入”雙輪驅動的重要性。
越早開始學習投資,哪怕初始金額不大,也能讓時間成為你的朋友,讓複利為你工作。
簡而言之,打工人既然打不過“資本”,就必須或多或少地加入到資本當中。
儘管這可能比打工還要難很多。
下面是我的一個私人分享社群
請長按下圖中的二維碼

圍觀老喻朋友圈嗎?
請加微信:laoyubrain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