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醫脈通
作者 | 王玉偉
01
初診經歷
老張75歲男性,既有高血壓,又有糖尿病,還有吸菸史,這讓他1個月前突發了“急性心肌梗死”。
疾病不等人,老張被就近送到當地醫院,立刻查冠脈造影,發現前降支中段閉塞、迴旋支近段70%狹窄,右冠狀動脈中段次全閉塞。結合心電圖 ,醫生分析梗死相關動脈為前降支,植入支架2枚。
術後,醫生告訴他支架雖然放好,但仍處於心梗急性期,是併發症的高發時間,住在醫院裡比較安全。
老張理解這個道理,但住院太無聊。他不會使用智慧手機,每間病房都有一個公用電視,但是別人總不放他喜歡的節目,這可憋壞了老張。
終於熬到第8天出院,臨走時,醫生告訴老張1個月後還要住院複查冠脈造影、處理右冠狀動脈病變。老張嘴上答應,心中卻充滿了不情願,決心換家醫院。
在此後的1個月時間裡,老張按時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 100mgq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 75mg qd、瑞舒伐他汀鈣片 10mg qn”治療,治療期間病情平穩。
1月之期已滿,猶豫的老張果真換了一家醫院就診,接診醫生就是我們的老朋友王乂。
就診之初,老張就問王乂:“放完支架要住院幾天?”
在王乂告訴他“如果不出意外,三天出院”的時候,老張才下定決心住院。
根據“墨菲定律”,意外往往跟隨“如果不出意外”而來。
02
再診風波
老張就診的時間已經是下午3點,很多檢驗專案得拖到次日。
住院第2天,各項檢驗基本正常,冠脈造影定於當日下午進行。因老張近期堅持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術前未再次給予負荷量。
下午5時許,介入手術結束,過程非常順利:
前降支原支架通暢無狹窄,迴旋支近段可見60%瀰漫性狹窄,右冠脈中段95%狹窄,第二轉折處次全閉塞,前向血流TIMI1級。干預RCA病變,再次植入架2枚,冠脈注射替羅非班 注射液12ml(0.6mg),術中共用普通肝素 9000單位。
術後繼續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同時替羅非班泵入,擬用量7ml/h(0.35mg/h),4小時後改為9ml/h(0.45mg/h)。
這時的老張內心是愉悅的,感激醫生們加班做手術,盤算著出院時間。
次日(住院第3天)清晨,醒來的老張覺得前胸皮膚瘙癢,再看皮膚髮紅,他認為自己“過敏”了,這是第一次做造影、放支架時不曾出現的。
王乂檢視之後,立覺事情不妙:軀幹部分可見簇狀分佈紫癜,突出皮膚,瘙癢明顯,這不像是過敏反應。
立即安排護士急查血常規 、凝血功能。結果,凝血功能正常,血小板報了危急值,只有3×10^9/L,與入院時163×10^9/L相比,只剩下了個零頭。
那麼這是何原因所致?
03
推理環節
首先要排除的是假性小板減少,當血液標本置於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中時,可誘導血小板聚集從而導致血小板計數減少,此種情況血塗片 鏡檢可見血小板成簇聚集,更解釋不了臨床症狀,不予以考慮。
其次,老張沒有血液系統疾病,且術前當日血小板計數正常,就要分析藥物誘導的血小板減少。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所致血小板減少較少見,且老張入院前服用上述藥物已逾1個月,入院後仍繼續原來劑量,故不考慮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相關。
那麼就剩下兩個選項了:肝素、替羅非班。
1.第一位“嫌疑人”——肝素誘導性血小板減少症(HIT)
血小板減少是肝素的常見不良反應,《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中國專家共識(2017)》指出,HIT根據形成機制不同可分為兩型:I型為良性過程,發生率10%~20%,通常發生於肝素使用後1~2天,血小板計數可輕度降低,一般不低於100×10^9/L,不會導致血栓或出血事件,停藥後可自行恢復;II型 HIT為免疫相關性,其主要特徵是血小板計數顯著降低,伴或不伴嚴重血栓栓塞風險,臨床及文獻上提及的HIT多指II型HIT。
瞭解了“嫌疑人”資訊,再看“作案時機”,按照血小板計數下降的時間順序可分為三種類型:(1)經典型HIT(60%),血小板計數明顯降低發生於肝素用藥後的5~10d;(2)速髮型 HIT(30%),血小板計數在接觸肝素24h內迅速降低,此類患者多於過去100d內(特別是30d內)曾經使用肝素類藥物,再次接觸肝素類藥物是誘發免疫反應;(3)遲髮型 HIT(10%),血小板數量減少發生在停用肝素3周內。
由於老張在1個月前確實使用過肝素類藥物,需要警惕“速髮型HIT”,那就要上“證據”:
診斷HIT需基於4T's評分(表1)和血小板數量動態監測,聯合HIT抗體檢測和(或)血小板功能試驗。4T's評分≤3分時HIT的可能性為低度,4~5分為中度,6~8分為高度。此評分,具有較高的陰性預測價值,低度臨床可能性患者可以排除HIT。
根據病史,老張的4T's評分僅為1分,HIT是“清白的”。

表2 血常規結果對比

責編|米子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