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鄭華良
來源:人類群星閃耀時(ID:starrysky-vc)
導讀:2025年的一級市場,正處於“技術突破週期、估值修復週期、人才紅利週期”的三重疊加點。當市場悲觀情緒將優質資產定價至歷史低位時,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看到的不是風險,而是十年一遇的“非對稱機會視窗”。
過去兩年,一級市場經歷了一場深刻的“供給側改革”:
募資規模腰斬、投資數量銳減、從業者大量流失,市場情緒一度降至冰點。
GP(普通合夥人)在募資困局中掙扎,LP(有限合夥人)對回報週期失去耐心,投資經理在裁員與降薪的陰影下陷入職業迷思。
然而,歷史經驗表明,市場的至暗時刻往往孕育著最大機遇。
當泡沫出清、估值迴歸、技術突破與政策紅利形成共振時,2025年的一級市場正悄然迎來十年一遇的佈局視窗期。
風險投資市場的核心要素就是技術、人和錢。
技術的突破和發展帶來了生產力的提升和生產關係的變革,創造了新的產品滿足了更多的需求;
創業團隊將技術變成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是風險投資的價值載體;
錢是創業團隊成長的養料,也是風險投資的目的所在。
在這幾點上,中國一級市場正迎來多重積極訊號的交織;
大量科技創新的爆發式突破、優秀創業團隊輩出、出資人信心的恢復、估值泡沫的理性出清和退出通道的多樣化。
這些因素的共振,使得今年或成為一級市場投資者不可錯過的戰略機遇期。
01
科技革命加速
確定性賽道湧現
當前,全球科技發展已進入“硬核創新”的深水區,多個領域的技術突破正在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為一級市場提供了明確的投資方向:
1. 人工智慧進入“場景落地年”
DeepSeek在春節期間的橫空出世,讓我們看到了AI在內容寫作、問題答疑等能力上的成熟;
宇樹科技機器人在春晚上的扭秧歌拉開了賽博朋克時代的大幕。
生成式AI的商業化應用加速滲透,從內容創作、工業設計、藥物研發到具身智慧,行業解決方案的成熟度顯著提升。
AI晶片、算力基礎設施、垂直領域模型、AI硬體、AI應用等產業鏈關鍵環節湧現大量初創企業,投資標的的細分賽道更加清晰。
2. 顛覆性技術密集突破
量子計算領域,超導量子位元數量突破千位大關,商業化應用場景(如金融加密、新材料模擬)開始落地。
可控核聚變、商業航天、腦機介面、合成生物等技術突破頻現,技術成熟度曲線進入“爬升期”,早期投資視窗開啟。
3、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外溢
規模龐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僅將外資車企打得節節敗退,更是為其他產業提供了人才、技術、供應鏈和資本的外溢。
外溢到天上就是低空經濟、外溢到地面就是機器人、外溢到水上就是綠色船舶。
這些產業將藉助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成本優勢(eVTOL製造成本僅為歐美同類產品的1/3)等在全球開疆拓土、乘風破浪。
4、政策驅動下的確定性方向
中國“新質生產力”戰略明確聚焦新能源、半導體、高階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紅利與市場需求形成合力,投資主線進一步聚焦。
回想10年前A股百無禁忌百花齊放,美股和港股的上市通道也很順暢。
現在國家給定了方向,相當於是命題作文,對投資機構而言選賽道的工作反而是簡單了。
那些能持續亮綠燈的行業,一定是在中美競爭中被卡脖子的行業,一定是代表著全球先進生產力的行業,一定是能幫助中國實現產業升級脫離中等發達收入陷阱的行業。
02
大量優秀創業
團隊持續出現
中國是除美國以外唯一一個擁有龐大的高質量工程師的國家。
這些工程師在短短二十年內經歷了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資訊浪潮的洗禮,擁有著工程師的嚴謹和網際網路人快速學習的能力。
他們崇尚技術,但同時又使用者至上;
他們精益求精,但同時又快速迭代;
他們經驗豐富,但又強調資料驅動;
他們紮根本土,又同時放眼全球。
每個時代都會有這個時代的創業家,不用擔心沒有新的機會。
10年前BAT如日中天,大家覺得他們什麼都能做;
10年後字節跳動和拼多多已經成為鼎足而立的巨頭,而大疆更是定義了一個新的時代。
中國主流的傳統文化是入世的文化,王侯將相焉有種乎的觀念持續推動著精英躬身入局,這是中國優渥的創業土壤。
更值得高興的是,出現了一大批具有理想主義精神的創業家。
就像DeepSeek的創始人梁文峰說的,過去很多年,很多中國公司習慣了別人做技術創新,拿過來做應用變現。
而他們的出發點,不是趁機賺一筆,而是走到技術的前沿,去推動整個生態發展。
中國要逐步成為貢獻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車。
03
市場出清完成
估值迴歸理性
經歷2021-2022年的估值泡沫後,一級市場在2023年進入深度調整期,2024年已呈現顯著的“價值窪地”特徵:
1、估值泡沫擠壓,優質專案價效比凸顯。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資料,2023年PE/VC市場平均估值倍數(P/E)較2021年高點下降約40%,早期專案估值更趨理性,談判空間擴大。
企業融資從“講故事”轉向“拼技術”,具備核心技術、清晰盈利模式的專案開始脫穎而出。
2、投資邏輯從“燒錢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
市場淘汰賽加速,存活企業多已完成商業模式驗證,現金流管理能力顯著提升,投資風險邊際降低。
3、流動性需求催生低估值老股
LP對未來的悲觀、基金存續期到期、GP對流動性的需求,讓不少優質專案出現了很便宜的老股。
這種老股既規避了專案公司過往發展過程中的風險,縮短了企業上市退出的時間,又降低了獲得籌碼的成本,讓投資的風險收益比大幅提升。
04
退出渠道多元化
標準明確化
退出難是困擾一級市場的核心痛點,但這個退出難是對大量紅黃燈專案和未盈利專案而言的。
上市標準的嚴格(對科創屬性和淨利潤的要求)讓絕大部分存量專案都失去了上市的可能性。
但難並不是沒有。
2024年新增首發上市公司100家,首發募資總額673.53億元。
港股18C章、SPAC機制為未盈利科技企業提供更多上市選擇。
併購市場的活躍也為專案退出打開了新的通道。
以退定投,退出標準的明確讓投資更加有的放矢,對投資專案的選擇、投資估值的談判都有很大的幫助。
05
出資者信心開始恢復
前兩年和很多市場化LP溝通,他們對中國的未來非常悲觀。
效果驚豔的GPT和24年春節橫空出世的Sora,讓他們覺得美國在AI領域遙遙領先,而且由於高階晶片封鎖原因這個差距還會不斷地拉大。
但宇樹科技對波士頓動力的反超讓大家相信中國在AI硬體領域仍舊對美國有著明顯的比較優勢。
而最近“國運級別”的DeepSeek,更是讓外界意識到中國的AI演算法也很強,以前覺得中國的AI落後2年以上,現在發現差距可能只有幾個月了。
DeepSeek引發美國科技圈的震動甚至在當天直接帶崩了美國的納斯達克。
06
結 語
2025年的一級市場,正處於“技術突破週期、估值修復週期、人才紅利週期”的三重疊加點。
當市場悲觀情緒將優質資產定價至歷史低位時,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看到的不是風險,而是十年一遇的“非對稱機會視窗”。
那些敢於在此時逆勢佈局、深耕產業的機構,或將收穫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最豐厚的紅利——
正如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亞馬遜、谷歌的早期投資者所經歷的那樣。
此刻的一級市場,需要的不僅是資金,更是洞見未來的勇氣與穿越週期的耐心。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