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首席品牌評論來源:首席品牌評論
全文1591字,預計閱讀需3分鐘。
2月17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最高規格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召開。這場會議對於今年民營經濟發展所釋放出的積極訊號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消失”多年的馬雲受邀參加了這場座談會。
自2020年上海外灘金融講話之後,馬雲在公共場合已經消失了近五年。如今,馬雲“歸來”,對於阿里巴巴而言,無疑是打了一劑強心針。
事實上,阿里巴巴的股價早已經有了反應。
春節之後,阿里港股股價從1月13日的低谷77港元一路飆升至2月17日的122港元,漲幅近60%,市值暴增8000多億港元。
阿里為何突然“爆了”?
1
DeepSeek爆紅,阿里受益
阿里爆紅的核心原因,不是因為電商,而是因為AI。
過去三年間,阿里巴巴在資本市場經歷了一場“滑鐵盧”:拼多多市值反超的羞辱,抖音電商摧枯拉朽的衝擊,淘天集團季度增速跌破5%的窘迫,讓這個曾經的電商巨頭一度被外界看衰。
但鮮少有人注意到,馬雲在2017年杭州雲棲大會埋下的AI火種,正在資本市場燃起燎原之勢。尤其是DeepSeek的橫空出世,意外點燃了阿里的“第二增長曲線”。
DeepSeek的崛起本是一場屬於創業公司的神話:這一由國內團隊開發的低成本、高效能大模型,憑藉接近OpenAI的技術表現,徹底打破了國際資本對中國AI“缺乏原創性”的偏見,甚至引發華爾街對中國AI潛力的重新評估。
如果沿著電商的業務主線來看,阿里的頹勢並沒有得有有效逆轉,資本對於其電商的增長偏見也沒有得到徹底改善。但是隨著DeepSeek橫空出世,AI成為了資本市場的熱門敘事概念,阿里巴巴的AI替代了電商,重新受到了資本重視。
一方面DeepSeek沒有上市,股市中的資本無法參與;另一方面,國內熱門的AI公司中,豆包和Kimi沒上市,百度又不夠突出。
除此之外,在DeepSeek引爆市場熱情後,阿里迅速推出Qwen2.5-Max模型,其評測得分超越DeepSeek-V3和Meta的Llama。更關鍵的是,斯坦福團隊以不到50美元的成本,基於阿里的通義模型接近DeepSeek-R1的核心功能。
因此,DeepSeek引發的這一輪AI資本躁動,最終在阿里巴巴身上找到了宣洩口。
誰能想到,阿里巴巴從一個似乎過氣的電商龍頭,蛻變為一個備受矚目的AI龍頭,僅僅相隔了一個春節。如今,阿里儼然成為市面上最火熱的AI概念股之一。
2
蘋果“神助攻”
如果說DeepSeek是阿里AI故事的序章,那麼與蘋果的合作則是引爆市場的“催化劑”。
2月初,阿里宣佈成為蘋果中國區AI功能合作伙伴,為iPhone提供本地化AI服務。
中國AI企業長期受困於“技術強、變現難”,而蘋果的付費生態為阿里提供了直接變現通道。
此外,阿里-蘋果聯盟締造的“移動AI原生作業系統”的新正規化,可能成為中國企業首次在AI時代拿到定義行業標準的機會。
蘋果選擇阿里作為iOS18 AI功能合作伙伴的決策,堪稱“神助攻”。2月13日,當蔡崇信確認阿里與蘋果的合作後,阿里港股一度上漲超9%,創下自2023年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蘋果的背書,不僅為阿里打開了C端AI應用的想象空間,更讓國際投資者意識到:中國AI的競爭已從“閉門造車”升級為“全球產業鏈卡位戰”。
3
馬雲的AI棋局
阿里此輪暴漲看似偶然,實則是馬雲佈下的一盤大棋。
馬雲的AI棋局早在達摩院時期便已開始:
2017年,馬雲成立達摩院,喊出“服務20億人”的豪言;
2020年,達摩院啟動中文多模態預訓練模型M6專案,彼時電商仍是絕對主業,AI只是“邊緣創新”;
2023年蔡崇信、吳泳銘接棒後,阿里開啟“斷舍離”模式,剝離銀泰、高鑫零售等非核心資產,只為聚焦AI與雲計算。
馬雲在2024年螞蟻集團20週年活動上的發言,尤其顯露了戰略野心:“AI會改變一切,決定勝負的是今天為未來做了什麼。”
今天的阿里,市值2.32萬億港元,市盈率26.36,仍低於五年均值。然而,馬雲用一場豪賭證明:當一家巨頭願意為技術信仰“燒錢十年”,資本市場的偏見終會煙消雲散。
如今的阿里,已不再是那個“電商舊王”,而是中國AI新時代的敘事主角——至少,在下一個DeepSeek出現之前。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