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25號觀察員來源:25號觀察員
全文2161字,預計閱讀需4分鐘。
大年初一凌晨1點半。
全國人民看完春晚剛剛入睡,阿里雲的工程師卻在黑夜中發起衝鋒,釋出了通義千問旗艦版模型Qwen2.5-Max,並聲稱在多項測試中,
全面超越GPT-4o、DeepSeek-V3、Llama-3.1。
DeepSeek效應的漣漪尚未結束,大洋彼岸的美國投資人迅速反應過來,在後半夜爆買阿里巴巴,股價從1%的漲幅一路狂飆到6.7%。
這不僅僅是資本市場的一次躁動,更可能是阿里巴巴命運的重要轉折點。
為什麼?
因為阿里的電商已經摺騰不出什麼水花了,最好的情況也僅僅是守住下限,AI才能開啟阿里的上限。而現在,DeepSeek的成功,為阿里指明瞭一條換道超車的路徑。
1
阿里的電商業務掉份額,從2017年之後就一直沒有逆轉,先有京東、拼多多,後有抖音、快手,現在美團、騰訊、小紅書都要進來分一杯羹。
歸根結底,電商作為零售行業,進入門檻和壁壘是不高的。不像抖音的短影片、騰訊的社交、美團的外賣、滴滴的打車,由於社交屬性和規模效應,只會頭部越來越集中,而電商的龍頭集中度不高,4-5家網際網路平臺一起競爭,可太慘烈了。
同時,阿里的淘寶、天貓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競爭優勢。電商的“多、快、好、省”不可兼得,只有極致才能抓住消費者的心智。京東主打了“好、快”,拼多多主打“省”,抖音主打內容電商,微信在嘗試社交電商,而淘寶,依然堅持要做綜合性平臺,在消費者心智中已經模糊了。阿里面臨的不僅是份額流失,更是商業模式代際更迭的降維打擊。
你能說阿里的人沒能力嗎?阿里不努力嗎? 2024年阿里也反覆折騰過了,推五星價格力、做全站推、調組織架構、換管理層,結果呢,到年底一看還是在掉份額。
只是屬於阿里電商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阿里現在能保住自己的地盤,讓市場份額不滑坡,就已經是超常發揮了。阿里要怎麼突破天花板,開啟新的增長空間呢?
答案就是 AI,這不僅是阿里反覆權衡後的選擇,也是市場給到阿里的唯一機會。
2
但過去阿里的AI和雲業務一直沒有大的突破,通義大模型不溫不火。
國內通用大模型市場呈現"新勢力突圍,舊巨頭失語"的格局,Kimi、豆包和DeepSeek火了,但傳統大廠的大模型,都沒掀起過什麼風浪,不僅是阿里的通義,也包括騰訊的混元、百度的文心。
一方面是國內的大模型尚未形成成熟的產業鏈,都還在探索,對於雲的需求不強。儘管阿里雲在國內市場依然佔據領先地位,但其增速已經像中年人的代謝一樣——越來越慢,份額也一直在掉。
另一方面,阿里自己的通義大模型雖然有一定的技術積累,但始終沒有建立突破性的市場影響力,也像在迷宮裡亂轉,沒形成能 “大殺四方” 的競爭力。
3
如今,DeepSeek指引了一條中國AI整體性追趕的路線圖。
AI大模型可用,是一切的基礎。現在,我們完全可以繞過美國堆算力的技術路徑,用被制裁的晶片、更低的成本、最佳化的演算法,實現堪比OpenAI的大模型。DeepSeek 的出現,就像一道光照進了中國 AI 的 “黑暗森林”,從最佳化演算法、處理資料到訓練模型,DeepSeek 的開源也給國內 AI 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經驗。
接下來,將會是中國AI大模型+應用爆發的歷史時刻。美股科技公司因為AI增加10萬億美金市值,中國AI增加個10萬億人民幣的估值,不過分吧?
最受益的物件之一就是雲廠商。
首先,AI產業的爆發,最後都需要依託於雲廠商的算力支援、開發平臺與工具、資料管理、模型部署、應用服務等等。雖然阿里雲掉份額的趨勢沒有止住,但云行業重新加速的故事更重要。
其次,雲廠商也會受益於DeepSeek的開源模式,簡單理解就是白嫖其他的開源技術。因為有完整的雲業務生態,雲廠商可以更容易藉助開源平臺,快速迭代自己的模型,打包一下,就是個可以商業化的產品。
4
吳泳銘曾為阿里定下了“AI驅動,公有云優先”的目標,他對AI信心滿滿:
AI最大的想象力不在手機螢幕,而是接管數字世界,改變物理世界。
現在,DeepSeek提供了路線圖,阿里有機會建立可用的大模型+領先的算力儲備+完整的雲平臺的一套體系。
先說大模型,Qwen2.5-Max 的推出,就像是打開了一扇新大門,只要好好最佳化改進,有理由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在算力儲備方面,DeepSeek在爆火後一直伺服器繁忙,但阿里有錢又有技術,投入也足夠,提升算力那都不是事兒。而且阿里本來就有一定的雲平臺基礎,再把 AI 技術加進去,那簡直就是如虎添翼。
等這三個 “小夥伴” 完美配合,阿里不僅能在 AI 領域站穩腳跟,還能給雲業務注入新的活力,回過頭來反哺電商等其他業務。
對標美股,阿里的前方就是Amazon。要知道Amazon 2.5萬億美金的市值,靠的不是電商,而是AI概念的雲業務,雲業務只佔約20%的收入,但貢獻了80%的利潤。
但前面的路也不是唾手可得。
首先阿里自己得爭氣,需要做出領先的產品,大年初一還在改模型,至少表明了個態度。其次阿里的競爭對手也不少,有同樣雲業務基礎的大廠還有騰訊、華為,位元組的儲備和大模型似乎更有優勢。
能不能涅槃重生,在 AI 浪潮中建立第二增長曲線,這決定了阿里的命運。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IBM靠AI轉型續寫百年傳奇,微軟借雲計算重登市值王座。而今,阿里正站在同樣的十字路口。
所有企業都是時代的產物,成功與否要看是否抓住了時代機遇。阿里抓住了網際網路第一波電商機會,但錯失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電商機會,此時對電商的縫縫補補已經無法解決實質問題。
下一個時代的機會,才是阿里的解藥。現在,這個機會近在眼前。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