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美西輿論聚焦於中國房市,都在談論中國“房市危機”,特別是其中的開發商債務危機,無不表示出“憂心忡忡”。
美西媒體一致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困境在過去兩年中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障礙。認為“挽救房市”是中國經濟復甦的首要任務。
於是,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出,中國政府應動用萬億美元資金完成未完工交付住房,理由是擔心救助預期及道德風險。
從昨天開始,美西輿論全部聚焦這個議題,言談之間都有些沮喪,因為中國政府拒絕了IMF的提議。
事情是這樣的,8月2日,IMF釋出對中國年度審查報告,呼籲中國動用“一次性”財政資源來完成和交付預售房或賠償購房者。IMF估計這項成本相當於GDP的5.5%。
彭博社估算,如按中國去年的GDP(17.79萬億美元),這相當於近1萬億美元。彭博社報道說,IMF的評估暗示了中國面臨的挑戰規模。認為中國正經歷長期的房地產衰退,但中央政府仍不願意釋放大量的財政刺激或者採取救樓市措施。
綜合美西媒體報道,中國幾乎完全排除了這一解決方案。他們引用IMF中國執行董事張正鑫在回應:“中央政府直接提供財政支援是不合適的,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對未來政府救助的預期,從而產生道德風險。”張正鑫指出,“我們認為我們應該繼續應用市場化和法治原則來完成和交付這些住房”。
法國興業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米歇爾·拉姆表示,北京方面的態度“有些令人失望”,並認為如果情況繼續惡化,政府最終需要背離其做法並加強對住房市場的政策支援。
紐約時報說,這嚴重打擊了希望透過更有力的支援來提振房地產業的期望。
僅從這些來看,似乎有點“皇帝不急太監急”的味道。
房市的崩塌的確是一個“危機”,是中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中國政府能不急嗎?不是不急,而是非常著急,因此也出臺了一些調整政策,比如放款對開發商企業貸款。5月份,官方公佈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房地產救援計劃,由央行提供3000億元人民幣作為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支援地方國有企業以合理價格收購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旨在去庫存。與此同時,降低貸款利率,降低房貸首付比例。
各地也紛紛取消限購政策,出臺刺激房市的優惠政策,包括一些大城市的購房“落戶”政策。更為刺激的是杭州臨安區宣佈政府直接開始下場購買存量房……
當然,效果如何尚待時間檢驗,也需要民眾休養生息到有消費額能力,還需要政策的累積。
但美西媒體還是不滿意,說上述這些只是“些微幫助”,不足以挽救樓市。紐約時報中曾發題為“中國房地產救市措施為何‘遠遠不夠’”的文章,舉了不少例子來說明中國救房市的規模有多大。
一些媒體引述IMF的警告稱,中國“在高債務水平下,國內需求負面衝擊可能引發一段持續的通貨緊縮期。”IMF估計,在此情景下,中國2029年的實際GDP可能會降低5.4%,其中核心通脹率在五年內保持在負0.1%。
這就是說中國面臨通貨緊縮。這種危險不是不存在。
問題在於美西媒體配合IMF一通狂轟濫炸,為的是什麼?關心中國經濟成長?他們不是要跟中國“競爭”嗎?
綜合IMF的報告和美西媒體的說法,其要求中國政府實施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目的主要有二:
一是按照IMF的說法,中國的通貨緊縮會降低經濟增長(這沒毛病),其結果“可能導致中國貿易伙伴的增長放緩”。記住這裡的“貿易伙伴”,主要是美歐日吧,他們擔心的是自身“增長放緩”。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中國4萬億財政刺激政策救市,看似救了市,也引得歐美領導人紛紛前來要援助,結果大家都看到了,中國房地產一飛沖天,主導了整個中國經濟,包括央企在內,都不去搞製造業。後患無窮,這個教訓記憶猶新,想必不會再犯了吧。
再說,美歐一旦從危機中走出來,就把矛頭對準中國,搞保護主義,中國現在不會再蠢到去充大頭,“援助”它們了吧。
二是不希望中國集中力量搞製造業和高科技。美西媒體報道說,中國政府不願意“挽救房市”,部分原因是最高層“決心將經濟增長動力從房地產轉向技術和製造業”。
這個判斷沒有錯。中國痛定思痛,認識到房地產泡沫的危害,認識到不搞製造業和高科技的痛楚,認識到製造業和高科技落後就要被動挨,一旦被制裁會陷入怎樣的窘境,自然要轉向製造業和高科技。這就是中國式的自我保護主義。
中國這個“歷史性”的轉向也是美西的痛點,所以IMF呼籲中國“減少大規模使用工業政策”,認為這些政策可能會產生顯著的貿易外溢效應。什麼“貿易外溢效應”?就是美西最近一直囔囔的“產能過剩”的同義詞!
IMF還提供資料,指中國從2009年到2022年,採用了大約5400項補貼。
敢問哪個國家沒有政府補貼?美歐大量補貼農業和飛機制造是眾所周知的。美國根據《境外收入免稅法》,1984-2017年為波音海外銷售減免稅收超過22億美元。政府直接干預採購,支援優先採購波音飛機,在政府採購合同中明確必須保持15%的利潤率,若採購他國飛機則徵收200%以上的反補貼稅,
再拿美國《晶片和科學法案》來說,明確政府提供390億美元補貼、25%抵扣稅收優惠240億美元和137億美元晶片研發費用,要求英特爾、臺積電、三星等掌握先進製程的半導體生產製造企業在美國建立生產線、擴大產能。提供約2000億美元的科學研發補貼,以科研資助等形式支援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機器人、能源、生物經濟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創新。
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政府提供3690億美元補貼支援電動汽車、關鍵礦物、清潔能源及發電設施的生產和投資,為購買在北美組裝的新電動車和二手電動車的家庭提供稅收抵免,引導電動汽車等產業鏈中的企業迴流美國或與美國有自貿協定的國家。
美國《購買美國貨法案》行政令,對美國聯邦政府每年6000億美元採購經費中的三分之一(約2000億美元)作出了規定,要求一種產品至少有50%的零部件必須來自美國本土,才有資格成為聯邦政府採購物件。
美國《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規定在公路、橋樑、隧道、港口、洲際鐵路、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優先購買美國生產的鋼鐵、水泥、機械和工程零部件等貨物。
這裡擺出這些不是說美國的補貼錯了,站在美國立場,支援本國產業發展理所當然,而是要說“大哥莫說二哥,癩痢莫說光腦殼”,彼此彼此。
最後提一嘴,明白人都懂得,中國再不能回到當年“4萬億財政救市”的軌道上去了,否則貽害萬年。房地產市場的問題主要依靠市場解決,就像美歐在危機到來之時,任其按照市場規律下降,政府關注的重心在於防範金融風險。正如IMF中國執行董事張正鑫所言,開發商“應該繼續應用市場化和法治原則來完成和交付這些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