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我眼中的陳行甲,一位浪漫的理性主義者|天空之城

思想的碰撞   民聲的回鳴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溫度
從某種意義來說,陳行甲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是個充滿理想的人物。
理想不等於理想化。理想化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貶義詞,理想化會把某些人、事物想得非常完美,脫離現實。舉例來說,我們談戀愛時,在心醉神迷的狀態下,容易把對方想得比ta本身好很多,這時就是把對方理想化了,所謂的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如此。但結婚後,兩人長期生活在一起,回到現實,突然發現原來覺得完美的那個人也有各種各樣的缺點甚至缺陷,產生失望、矛盾的情緒。所以,談戀愛這件事,入迷就是一種理想化狀態。
同樣,我們也容易把某種社會結構放入一種理想化的狀態,覺得只要實現,就可以天下太平、一切大同、人人富有。這通常也是脫離現實的,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莫爾的烏托邦等等。所以理想化就是在內心重新構建了一個現實的狀態,而這個現實又離真正的現實非常遙遠,用批判性的話語來說,理想化就是一種枉顧現實的瘋癲。
但理想不是。理想是改造現實的一種信念。比如你現在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孩子,但你的理想是考上大學,甚至是北大,這就訂立了一個目標,要改變自己的現實。你已經意識到自己不滿足於現實、現狀,並且很願意付出努力改變這個現實,為未來制定一個超越於當前現實之上的標準,這就叫理想。所以,理想是知道現實不完美,願意讓未來變得更加美好的一種努力。

圖源網路
我覺得陳行甲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或者說是理想主義者。他作為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生,回到家鄉做了基層公務員,但他沒有放棄理想,而是在兩條線上不斷努力。一是努力把日常的工作做得更好,不管是在鄉村還是礦業公司工作,他都做最艱苦的活兒。他知道在艱苦中能不斷地鍛鍊自己,提升自己對於現實世界的感知能力和經驗,認為未來一定能用在更大更優秀的事情上。二是他保持不斷地學習,在辛苦的基層工作崗位上,每天晚上擠時間考研,在第一次考研落榜後,繼續努力了兩年,最後終於考上清華公共管理研究生,讀研究生時又來新東方連續學了一兩年英語,最後去美國進修。
所以,一個人擁有理想狀態,一是對自己不放棄,二是對未來有期待。兩者能夠讓我們透過日常的努力,使自己逐步積累到一定厚度,而後應用出來,為我們更好的人生道路添磚加瓦。從這個意義來說,人生需要有一點理想主義色彩,否則生命就不會有太多的美好與驚喜出現。
百度對理想主義有一個解釋:理想主義是基於信仰的一種追求,最核心的層面是精神層面,因為一個人只有精神強大,繼續保持自己的熱情和美好,才能走向更好的未來。實際上理想主義最重要的兩個核心要素:一是你對未來有信仰,有信心;二是你的精神層面由於對未來的追求會變得更加豐富。當然理想主義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要物質,不追求名利財富,但如果你的目標是一心一意只追求權力金錢,是比較世俗的,離理想主義有點遠,因為精神層面的豐富性是理想主義重要的色彩。從這個意義來說,一個擁有理想或者理想主義的人,一定會比過分現實或者理想化的人過得更好。
但是,有理想也要避免兩種傾向。有理想的人常常更容易出現精神問題,容易變得灰心喪氣。一個沒有理想的人,會習慣於接受現實,就像一頭豬接受了自己的居住環境,它不會想到更乾淨的地方。但一個有理想的人,會產生更多精神上的掙扎,這就要注意避免兩種傾向:
第一,低估在實現理想的現實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戰勝不了後容易產生幻滅或者精神問題。一個有理想主義的人往往想要改變現實,但現實的困難並不容易改變,比如陳行甲到巴東當了縣委書記後,本認為能夠透過努力,以比較快的速度改變巴東貧窮、落後、貪汙腐敗的現狀,但實際上最後發現不那麼容易,最後進入了抑鬱的狀態,吃藥好幾年才渡過了這種痛苦時期。當我們的心理不夠強大,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支撐現實給我們帶來的不可解決的困難、困境和困苦時,就容易產生幻滅,一旦如此,人就容易陷入精神問題。
第二,不顧現實地制定一個遠高於自己能力或者現實本身能夠承載的理想,最後容易產生人生的虛幻。有些人是理想主義者,但他的理想沒有現實基礎,在現實之上能透過信念、努力達到的,才是真正符合現實的理想。如果你的理想遠離現實,就是一種虛幻。我現在做投資,很多創業者訂立的創業目標完全脫離了他們的能力和資源範圍,有些商業模式本身就跑不通,或者有些能跑通,但上來就要投幾個億。我曾經碰到一個一無所有的創業者,拿了一個商業計劃書給我,說俞老師只要你給我投五個億我就能改變整個世界。也許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他的設想離現實太遙遠了,這種遙遠最終會帶來理想的毀滅。
理想是以對現實的深刻了解為基礎,將追求建立在能夠戰勝現實條件之上的,才叫做真正有基礎的理想。羅曼羅蘭說,“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理想和浪漫對於人生而言都是特別美好的詞。理想是一種情懷,浪漫則是一個人基於現實基礎,把生活變得更好的能力。為什麼我們過生日的時候要買蛋糕?要把燈關上、點蠟燭、吹蠟燭?那其實是一種浪漫。我們談戀愛的時候,要給女朋友買一束花,這束花既不能吃,也沒有任何其他的實用功能,但它帶來了一種浪漫。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之上構建浪漫的能力,構成了我們能不能一生享受更加美好生活的基礎。

圖源網路
浪漫由兩種能力組成:一種是願意把現實生活變得更好,這就是理想和理想主義,另一種是基於現實,依然能夠把現實打理得更好的能力,也是一種浪漫能力。比如你有一個房子,家裡的東西是亂七八糟還是有條不紊;家裡是沒有綠色植物還是養了幾盆綠植,這都是不同的區別。有一句話大家可能聽說過,“理想主義的花兒,終究會盛開在浪漫主義的土壤裡”。浪漫主義是一種超越於現實之上或者對於現實生活帶有某種美化的狀態。浪漫主義就是一個帶刺兒的植物,最後終於開出了鮮豔的花朵。
西方認為浪漫主義起源於貝多芬,因為貝多芬有兩個特點,一是從來不向命運屈服,不管遇到多少苦難,直到失聰依然寫交響樂。二是敢於同命運進行抗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是浪漫的核心精神。貝多芬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命運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的。陳行甲實際上就是一個能決定自己命運,用理想主義的色彩、浪漫主義的精神去走出自己生命道路的一個人。陳行甲和我一樣,作為從農村成長起來的個人奮鬥者,為什麼他能夠在如此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活出人生精彩和人生個性,原因就是他的內心充滿了理想和理想主義,浪漫和浪漫主義,在深刻了解現實世界的前提之下,還能夠左右自己的命運。
所以,一個有理想和浪漫情懷的人,內心總是對新的生活方式、事業充滿期待和熱情,不會隨便輕易地屈服於現實困境,內心詩和遠方不會隨意消失。
今天跟行甲的對話讓我受益匪淺,點點滴滴都給我帶來了一些人生啟示。我覺得行甲的人生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標杆,也給我們指明瞭一個方向,也許每個人都會做不同的事情,但我覺得人生大方向、人生堅持的那些原則,想要尋求的感情,所要堅持的態度,從本質上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
我也希望我們的朋友認真讀一讀陳行甲的《人生筆記—在峽江的轉彎處》,非常讓人感動。我覺得我們人生要追隨什麼,在精神上追隨什麼,什麼樣的人可以變成我們的同道人,以及透過做什麼,能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值得讓自己驕傲欣慰,陳行甲應該是一個我們可以學習的案例。
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也透過我們的努力,讓我們周圍的朋友、讓社會變得更好。
作者簡介
俞敏洪,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英語教學與管理專家。擔任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洪泰基金聯合創始人等職。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號“老俞閒話”。
平臺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微信首發,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
~the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