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蜂擁而至,自媒體對普通人來說還有機會嗎?

最近,周鴻禕、雷軍等一眾商業大咖,集體開做自媒體的訊息,相信你一定有所耳聞。
“實在不行,我也去做自媒體吧”,這樣的聲音,這些年並不少見。
確實,隨著大環境變遷,許多工作受到影響的年輕人,開始尋找新的職業方向。
“做自媒體”,一下子成了許多人的第一選擇,因為它看起來真的特別美好。
做旅遊博主、邊玩邊拍;做美食博主、以吃為業;做搞笑博主,給人帶來歡樂…
一部相機、一臺電腦,甚至最極簡狀態下,只用自己的手機,直接就能開幹,進入成本趨近於0。
同時,時間自由、話題自由,隨著自己的興趣,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再也沒有老闆PUA,還能接廣告賺錢。
然而,自媒體這個行業,究竟是不是看上去的那番好風景?它真的是普通人的機會嗎?做自媒體對普通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帶著這些問題,前段時間,我們《進化者》欄目請來了兩位非常年輕的自媒體創業者:梓泉和斯斯。
梓泉是公眾號“小聲比比”的創始人,專門分析各類網際網路商業熱點內容,我自己就特別喜歡看他的文章,有一種溢位螢幕的才華和幽默。
同時,梓泉的公眾號,基本每篇文章都是10W+,他在公眾號這個被很多人認為已經“日薄西山”的自媒體賽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法論。
斯斯是女性採訪紀實節目“閃光少女”的創始人,她立志採訪100位各行各業的優秀女性,用她的話說,她立志“給所有中國女孩找到女性偶像”。目前,斯斯在全網有累計600萬粉絲,節目累計播放量超過3個億。
當然,之所以同時請到他們兩位,是因為他們還有一層特殊的身份:他們是一對夫妻創業者。
和他們聊完,我對他們的一個觀點,有特別深刻的印象,也想分享給你:
未來,自媒體雖然不一定會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意,但它很可能會成為每一個人的能力,一種必不可少的基礎能力。
此話怎講?今天,我就把對聊中的內容整理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只有獨特的人,才能抵抗演算法

我問梓泉,現在想做自媒體的年輕人這麼多,如果讓你總結一下自媒體相比傳統媒體最大的不同,你覺得是什麼?
梓泉笑著說,我給你說個故事,說說自己當初是怎麼想到去寫公眾號的,你就明白了。
這是一個有些“悲壯”的故事,一個他被自己餵養的“怪獸”逐漸吞噬的過程。
大學畢業後,梓泉進入了一家頭部媒體的體育分部,負責足球版塊新聞撰寫。
體育新聞的特點,一個字,就是“快”,快就是一切。
一場90分鐘的比賽,最遲在60分鐘時,就要對比賽走勢有一個基本預判,開始撰稿。
寫的怎麼樣,雖然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一定是:在比賽結束時稿子必須得完成。
為什麼?因為足球新聞的傳播節點非常明確。
比如中國隊1:5輸給泰國隊,終場哨吹響的那一刻,是球迷情緒爆發的頂點。
對球員、對教練、對足協、對整個中國足球體系的憤怒,會在那一刻集中爆發。
對媒體的要求,就是你必須要在那一刻,能拿出一篇合格的稿子,“接得住”整個球迷群體滔天的憤怒,內容才能獲得良好的傳播。
如果等比賽結束後才開始寫,等稿子出來,黃花菜都涼透了。
哪怕一模一樣的內容,釋出時間相差10分鐘,效果很可能就是0和100的差距。
雖然辛苦,但是也很好的鍛鍊了他追熱點的能力。梓泉說,後來他一直對熱點保持著極強的敏感度,就和這段工作經歷有關。
這麼做了一段時間。後來,一位攪局者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整個行業的運營邏輯。
這個攪局者的名字,叫今日頭條。
今日頭條可以聚合各個平臺內容、內容供給幾乎無限量、還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定製化推送。
這些優勢,是幾大入口網站完全無法比擬的,一下子就搶走了大批流量。
那之後,梓泉和整個公司的內容邏輯,就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公司開發了一套“鷹眼系統”,即時抓取網際網路上的自媒體文章,並邀請自媒體來寫600-800字的“小豆腐塊”文章。
而他的工作,從原先的“寫稿子”,變成了給這些內容“改標題”和“打標籤”。
我問,改標題很好理解,“打標籤”是什麼意思?
梓泉說,就是給每條新聞打上不同的話題標籤,比如一條梅西的新聞,打上“梅西、巴薩、阿根廷”。一條C羅的新聞,打上“C羅、曼聯、皇馬”。
當然,這件事最終是會交給AI來做,但當時梓泉在做的事情,就是教會這些AI軟體“打標籤”。
梓泉說,他當時的感覺,就是他在“餵養一頭怪獸”。
這頭怪獸每天都在你的餵養下,變的更聰明、更強大,等這頭怪獸餵養完畢的那一天,你也就失去了價值。
你明知道它會最終取代你,但卻只能做這件事。
梓泉說,今天很多人面對ChatGPT時的那種迷茫,他在六七年前就曾經歷過。
慌,太慌了,怎麼辦?
一開始,梓泉想,要不,我成為一個能操控演算法的人?
於是他找了一本Python書籍,開始學習程式設計。
然而,沒有任何計算機基礎的梓泉,看著滿頁的程式語言,如讀天書。
只學了一個禮拜,立刻光速“從入門到放棄”。
學不了技術,那該怎麼辦?後來在和許多業內人士交流後,梓泉終於想明白了一件事:
如果你不能抵抗演算法的力量,那就只能用一種獨特的風格,讓人記住你。
於是,梓泉註冊了自己的公眾號“小聲比比”,用自己獨特的文筆風格,對各種網際網路商業熱點內容進行分析與點評,沒想到大受好評,並一直寫作到了今天。
所以,梓泉說,如果今天你問他,自媒體相比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或者說魅力是什麼?
他會說:風格。
什麼是風格?風格其實就是你這個獨特的人,你自己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才華。
在傳統媒體中,大家看的是CCTV的新聞欄目、是《華爾街日報》的文章。
傳統媒體的信任感,最終會投射在機構上,而不是人的身上。
所以很多知名記者,在脫離機構“單飛”後,都會出現嚴重的“水土不服”,因為讀者信任的是這家機構,而不是你這個人。
但自媒體,是直接將你個人的風格與才華,投向整個市場進行檢驗。
你並不需要專業機構的背書,能決定你價值的,只有使用者。
舉個例子,B站有一位頭部UP主叫“手工耿”,本職是一位鄉村焊工,但他利用自己的電焊技術和超凡的想象力,做出了許多“看起來很厲害,卻似乎沒什麼用”的無厘頭作品。
隨便舉幾個例子,他做過“夜裡看恐怖片不害怕的地下鋼鐵安全屋”,做過“一邊彈鋼琴、一邊烤羊肉串的鋼琴烤串車”,做過“27000000毫安的超大充電寶”。
27000000毫安的超大充電寶 圖片來源:手工耿
這種創意,在傳統機構,估計除了王多魚這樣的老闆,根本不可能被立項透過。
但在自媒體平臺,他就可以用這種獨特的個人風格,向大眾肆意揮灑自己的才華。
哪怕再冷門的才華,只要有受眾,有人喜歡,就能獲得認可。
只有獨特的人,才能抵抗演算法的力量。

不要把自己困在自媒體的雪國列車

“只有獨特的人,才能抵抗演算法的力量”,這個總結真是精彩。
我接著問,那這是不是意味著,一位有才華、有風格的年輕人,去嘗試自媒體,就很容易獲得成功?
梓泉和斯斯異口同聲的告訴我:不是。
他們說,才華和風格,只是做自媒體的基礎要素。
在如今這個時代,你想在自媒體領域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你需要的能力早已更加多元。
斯斯說,我給你說個故事吧。
斯斯早年曾在一家MCN公司工作,負責情感方向的自媒體博主挖掘與運營。
那個時代,情感自媒體博主“起號”極其之快。
有失戀經歷的女生,發一發吐槽渣男前男友的系列。或者有相親經歷的人,發一發相親中遇到的奇葩油膩男,立刻就能收穫大批流量。
但是,那些博主都是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們整個人生的社會經歷,僅止於那麼三五年。
或許他們有風格,有才華,能將吐槽做的妙語連珠,讓你忍不住就想點贊。
但問題是:當你的人生閱歷、你所有的社會經驗,都被掏空之後,然後呢?
那段時間下來,讓斯斯意識到了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
這個行業,經常是在攫取那些最年輕、最有活力、最有才華的年輕人。
然後,用一年的時間,快速榨乾他們的才華。
一年之後呢?丟掉,換下一批年輕人。
為什麼是一年?因為對於任何一個善於觀察生活、有表達才華的年輕人來說,其實產出三五條可以火爆全網的內容,都不算太難。
但哪怕再有才華,因為人生閱歷所限,在周更乃至日更的狀態下,一年,基本就是一個年輕人的極限。
一年之後,如果無法找到新的內容形式,要麼粉絲會覺得無聊,離他而去。要麼只能走向“虛構內容”的不歸路。
對,前段時間因為虛構“小學生秦朗丟寒假作業”,而被封禁的搞笑博主貓一杯,其實就是這樣。
斯斯說,她給這個情況起了一個名字,叫“自媒體的雪國列車”。
《雪國列車》是一部經典電影,講述一場氣候災難,讓全世界絕大部分人滅亡,只剩一輛“雪國列車”,載著最後的倖存人類,在沒有終點的鐵軌上無盡的行駛下去。
雪國列車這個比喻,我覺得特別妙。
這讓我想到,之前和吳曉波老師對聊時,他也說了一個類似的見聞。
那天,他來到中國的“直播之城”杭州,和幾位自媒體創業的年輕人組個局,吃個飯,聊一聊。
吳曉波老師說,真是不聊不知道,一聊嚇一跳。
最年輕的一個,當時才大學一年級,吳曉波問他有多少粉絲,他說“吳老師,我有2000萬粉絲”。
剩下的年輕人,也基本都是千萬級別的粉絲量。
吳曉波老師說,當時他甚至覺得有點“慚愧”,自己做了那麼多年財經媒體,有時候還趕不上這些年輕人的零頭。
但是,沒錯,但是來了。
僅僅一年後,當吳曉波老師再去杭州,想把這幾位年輕人再叫來一起聊聊時,才發現,絕大多數人都已經消失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批同樣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一見面的自我介紹就是“吳老師,我有2000萬粉絲….”。
速生速滅,對,就是這個詞。速生速滅。
有風格、有才華,固然重要。但只有這些,一定不夠。
那讓你引以為傲的才華,真的足以讓你一年、三年、五年的持續產出嗎?
所以,斯斯說,做自媒體,一定要有“商業邏輯”。
不要把自己困在無盡的雪國列車中。

別把廣告做的像內容,而要把內容做的像廣告


我接著問斯斯,能不能說說,你說的這個“商業邏輯”,具體是怎麼一回事?
斯斯問我,你有沒有想過一件事:網紅和IP,有什麼區別?
我當時一愣,網紅、IP,雖然經常聽到這兩個詞,但還真沒細想過有什麼區別。
斯斯說,網紅,可以只有流量。
比如今天你在很多平臺,都能看到一些身材很好的年輕女孩,唯一的內容就是在鏡頭前左搖右擺。
或者一些在我們眼裡有些“油膩”的中年男人,靠著一些我們無法理解的動作,卻能在中老年群體裡大受歡迎。
斯斯說,這些就是隻有流量的“網紅”。網紅,一定是速生速滅的。
而一旦你想做的更久,你想成為一個IP,那就有兩項至關重要的東西,一是能穿越時間週期的作品。二是商業模式。
用作品留住使用者,用使用者構建商業模型。
為什麼一定要有作品?
斯斯說,因為有些內容看似流量很高,但其實只是在做一件事情:幫平臺給使用者“打標”。
透過各類博主的交叉“打標”,最終平臺就能對使用者有一個極其精準的判斷,最終商業化的利益,大部分由平臺分享。
聽起來有點抽象?我給你舉個例子。
比如一位汽車測評博主,釋出了一條如何挑選愛車的影片,有60W人看完了這條影片。
請問,這些人會有什麼特點?
沒錯,他們大機率對汽車有興趣,甚至已經有了買車的意願。
假如另一位育兒博主,發了一條如何照顧新生寶寶的影片,又有60W人看完。
請問,這些人會有什麼特點?
很簡單,他們大機率是準備備孕,或者已經有了自己寶寶的家庭。
假如再有一個旅遊博主,釋出了一條自駕郊遊攻略,又有60W人看完。
請問,這些人會有什麼特點?
大機率會是一群喜愛自駕旅遊的年輕人。
好,關鍵來了,這些資料,在一個博主那裡,只是單一維度的資料。
但別忘了,平臺那裡有完整的使用者行為大資料,平臺可以看到使用者的每一步行動。
假如,這3個60W裡,竟然有1000個人是重疊的。
也就是說,他們既看了選車影片,又看了育兒影片,又看了郊遊影片。
請問,他們會是一群什麼人?
你可能意識到了,非常大機率上,他們是準備或者已經有了孩子,希望買一輛車,帶著全家人去郊遊的那群人。
這時候,如果你向他們推送家庭用車,比如理想汽車的廣告。這個轉化率,是不是一定會高到嚇人?
這個資料,只有平臺能拿到,任何一位博主都不可能拿到。
也就是說,流量網紅,無論做到多大,本質上都是在幫平臺給使用者“打標”。
斯斯說,有一個特別形象的比方,這就像一群“賽博佃農”。
佃農,是舊社會那些沒有土地的農民一樣,只能租地耕種。
“賽博佃農”,這個比喻太形象了。只不過如今不是有形的土地,而是無形的網路平臺。
沒有作品的自媒體,就像無根之草。天雨雖大,卻不潤無根之草。
只有能穿越時間週期的好作品,可以吸引使用者跟著你而走。不然,就永遠是在幫平臺耕地。
在有了自己的使用者群后,你還要有自己完整的“商業模式”,才能從平臺手中搶回收益的主導權。
什麼叫商業模式?梓泉對我說,不知道你發現沒有,如今,自媒體的廣告模式,和以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以前做一條廣告,總是希望千方百計的“藏住”。哎呀,千萬不能被觀眾看出這是廣告,感覺一旦被發現是廣告,觀眾轉頭就走。
如今這樣的自媒體,日常內容和廣告內容之間的效果,通常差異極大,註定不可能有高的收益。
比如一些搞笑博主,每天釋出自己在網路上收集的糗事,雖然大家看的很開心,但一旦發的不是搞笑影片,而是廣告,觀眾立刻就會離去。
一句話說:沒有商業模式的博主,流量可能很高,但商業價值卻可能很低。
但現在大部分成功的自媒體,使用者看見自己喜歡的博主接到了廣告,心態都是“開心”,自己喜歡的崽兒終於有廣告接,能賺錢了。
甚至出現了一種流行文化,叫“感謝甲方催更”。感謝廣告主投了廣告,博主才去生產出好看的內容。
這種心態,就像是博主和使用者聯合在一起,賺走品牌方的錢。
最終,品牌方獲得推廣、博主獲得收益、使用者獲得喜歡的內容,三贏。
但這就需要,你為廣告主策劃出既符合品牌調性,也符合自己使用者喜好的內容。
本質上,這做的已經不單是一個內容生意,而是一個廣告策劃公司的生意。
舉個例子,梓泉說,他的公眾號最喜歡接的廣告,是一些投影儀、掃地機器人這樣的複雜產品。
為什麼?因為這樣的產品有足夠的“資訊差”,透過介紹資訊差,哪怕使用者沒有買投影儀的需求,也會在這個過程中讀的津津有味。
至少,不會得罪已有的使用者。
怎麼做到這一點?梓泉說,這需要你在設計日常內容的定位時,就想到要對接怎樣的商務需求。
換句話說。
不是把廣告做的像平時的內容,而是把平時的內容就做得像廣告。
完成了這一步,有了能穿越時間週期的作品,有了自己的商業模式。你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IP,一個自媒體創業者。

每個人的事業

訪談的最後,我問梓泉和斯斯,你建議年輕人去做自媒體創業嗎?如果讓你們給這些想嘗試自媒體的年輕人提一個建議,你們會說什麼?
他們說,自媒體創業,和其他所有創業模式一樣,想爬到金字塔尖極難極難,有著極高的失敗機率。
但他們依舊建議,每個人都可以嘗試一次自媒體創業。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自媒體創業,可以在幾乎沒有任何成本的情況下,幫你體驗一次商業邏輯的完整閉環。
而這種經歷,對每個年輕人的成長、對個人的長期發展, 都至關重要。
先說成本,自媒體已經是這個時代,為數不多的低成本創業模式。其他方式,哪怕是開個小店,也需要幾萬塊錢的啟動資金。
但自媒體創業,它不需要你投入多年積攢的心血,更不需要貸款拉融資。
只要你別一上來就租個工作室、弄各種十幾萬一套的高檔裝置。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其實就已經足夠。
哪怕你嫌註冊公眾號太過麻煩,就從自己的朋友圈寫起,都是在用自媒體思維打造個人品牌。
甚至你不用辭掉本職工作,只用自己下班回家的時間,就可以開幹,成本幾乎為0。
那什麼叫體驗商業邏輯的完整閉環?
梓泉說,當你加入的是一家公司時,無論大小,你負責的,一定都是公司裡的很小一部分工作。
換句話說,只是一顆“螺絲釘”。
而自媒體創業呢?所有事情、所有流程,都只能靠自己。
你第一次做內容,第一次和客戶對接、第一次寫刊例、第一次走合同、第一次幫客戶執行內容、最後完成閉環收錢回款。
這是一個完整的“商業閉環”,只要你自己親自走完這一趟,就能看到此前工作中,許多根本想象不到的思維模式。
用梓泉的話說,自媒體創業會幫你改掉“打工思維”,訓練“老闆思維”。
什麼叫打工思維?就是你是我的老闆,你付錢、我收錢;你給我派活,我給你交活,咱們其實沒交情。
近年來有一種觀點,剛進職場的年輕人,很喜歡“整頓職場”,覺得這不順眼那不順眼。
但幾年之後,知道了很多,才理解,哦,原來我的老闆這麼想是有苦衷的。有的人把這種叫做“接受了社會的毒打”。
梓泉說,其實做自媒體創業,就是一次特別難得的機會,去“自己掌握自己的剩餘價值”。
經歷過了,你就會有共鳴,明白老闆當時為什麼要那樣想、那樣做,這就是“老闆思維”。
哪怕這個過程會很艱難,你不一定會爬到你預想的那個高度,甚至可能會灰頭土臉的失敗,但是這個過程裡,本身就會有所得。
這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份特別難能可貴的人生體驗。
重要的並不是我們是否抵達了終點,而是向終點前進的過程本身。
同時,自媒體是一個極佳的商業能力試驗場,你的內容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都會在這個過程裡,得到極大的鍛鍊。
舉個例子,寫公眾號文章的過程,本身就鍛鍊了你的邏輯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發小紅書攻略的過程,本身就鍛鍊了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從讀者的視角,知道什麼才是他們想要的內容。
拍短影片的過程,本身就鍛鍊了你的構圖能力、編導能力。
未來,自媒體雖然不一定會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意,但它很可能會成為每一個人的能力,一種必不可少的基礎能力。
當你把自媒體變成了基礎能力,它將成為你做更多事業的敲門磚,為你開啟一扇完全不一樣的未來大門。


與斯斯和梓泉聊完,我真的是感慨,現在的年輕人,太了不起了。
兩位如此年輕而有朝氣的自媒體創業者,卻能對自己的行業、自己的生意,有著如此透徹的理解。
其實,回頭來看,自媒體的崛起,就是遵循那些最基本的商業規律:
1、稀缺性意味著議價權。
演算法橫行的時代,稀缺性最終會迴歸於獨特的才華與風格。
2、標準化大於曇花一現
產出三五條高質量內容並不難,難的是找到持續產出的方法。
3、商業化的才是可持續的
使用者並不反感商業本身,只要你在讓使用者受益。
4、機會永遠存在
誰說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機會,機會一直都在,只是形式變了。
而機會,將永遠屬於那些愛思考,能看透行業本質的人。
感謝斯斯和梓泉。
也祝你,透過自媒體的故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事業。
*文章為梓泉和斯斯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梓泉、斯斯  主筆 /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49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