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ksmaxxing”正在取代男子氣概,成為男孩們的最新焦慮

Looksmaxxing. 
n.&v. “指一個人努力提升外表的行為”

在許多西方少男眼裡,“性感男人” 有統一標準:乾淨的皮膚,高聳的眉骨,深邃的眼窩,微微眯起的眼睛,聚焦的眼神,有稜角的下巴,清晰的下頜線,凹陷的臉頰。身材上最好有發達的胸肌,寬闊的肩膀,腹肌和翹臀,最次也要能看出訓練痕跡。比如👇

Francisco Lachowski,Jordan Barrett 和年輕時的 Brad Pitt | 圖源:華納兄弟

你或許能從這幾張照片中看出一些明顯的共同點,比如他們的下巴都很方,眼睛都細長。沒錯,這就是正在席捲外網男青年的潮流長相:chiseled jaw 和hunter eyes。一個是角度適中且線條清晰緊緻的下頜,通常伴隨著凹陷的臉頰;一個指眼球藏在高聳的山根和眉骨之中,露出的眼白較少,整體眼型細長,眼尾微微上揚,看起來像獵人在掃描和捕殺獵物時的樣子。
這兩個特徵不僅對下巴和眼睛有要求,還對臉型,五官形狀和比例有要求。外網公認擁有完美 hunter eyes 和 chiseled jaw 的男星是 Sean O'Pry(Taylor Swift 《Blank Space》MV 男主角,傳聞奚夢瑤的前男友)

YouTube@Nero Angelo 對 Sean O’Pry 的面部分析

這種男模臉讓歐美男明星欲罷不能。曾經走青春偶像路線的英國男星前One Direction 成員 Liam Payne 的臉最近都變方了。One Direction 出道時全員不到二十歲,靠年輕和活力在歐美地區風靡一時。單飛後,Liam Payne 雖然開始瘋狂減重健身,想走性感熟男路線,但臉部線條一直很柔和。許多整容醫生都猜他做了下頜填充手術,這種臉型目前在娛樂圈很流行。

Liam Payne 現身紅毯時的長相(左)和他以前的長相(右)

這陣 “方臉長眼” 的風潮是如何從娛樂圈吹到西方少男身邊的呢?大概要從 TikTok 上幾個靠 “爆改自己,逆襲人生” 走紅的男性博主說起。
Kareem Shami,一個在美國上學的阿拉伯人,TikTok 1.5M粉絲。他從大學開始健身,護膚,學習穿搭,花了不到三年時間,從一個臉上爆痘,沒有稜角,沒有肌肉的男孩變成了一個皮膚細膩,眼神犀利,下頜線明顯,自信滿滿的男孩。2022年,他把這三年來陸續拍攝的照片濃縮在一個 Glow Up Transformation(TikTok 流行的短影片模板)裡,一炮而紅。

從左至右:2020年、2023年、近期在社交平臺上的照片

“你是怎麼練出下頜線的?” “你是練出了 hunter eyes 還是拍照時眯眼了?” 走紅之後,Kareem 的影片下面總會有男性朋友向他請教 “變帥技巧”。如今他開設了網路學校,專門給網友提供顏值提升建議。
類似 Kareem 這樣爆改成功的男博主在變帥後收穫的粉絲、自信和女性網友的熱情評論,讓許多男網民,尤其是年輕男孩意識到了顏值提升的意義。他們在 TikTok 上積極記錄為了變帥所作的一切努力與取得的成果,不忘加上 “looksmaxxing” 的標籤。
根據西方媒體總結,looksmaxxing 還分為 softmaxxing 和hardmaxxing。Kareem 推崇的是前者,藉助一些柔和好操作的方式提升顏值,比如健身,護膚,修護髮質,選擇適合自己的髮型和鬍子造型,透過補劑和曬太陽來改善身體狀態等。Hardmaxxing 指更加硬核的手段,比如整容或使用類固醇快速增肌。
兩種操作的踐行者都不少。The Guardian 採訪了一位二十多歲英國金融男青年 James,他從2022年起整了鼻子,額頭打了肉毒桿菌,前後在臉上花了一萬英鎊。今年他還打算整下巴,因為 “下巴是男人味的關鍵”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 hardmaxxing 手段在網上流行,比如用錘子敲傷自己臉上的骨頭 —— 原理是受傷會觸發骨骼的再生長,骨頭會變得更大,顯得臉更立體(?)。很多博主表示這只是年輕男孩之間一個公認的玩笑,沒人會真的鼓勵大家做這種事。但媒體和醫生們都很緊張,擔心心智還未成熟的未成年男生會信以為真。
還有人嘗試 edgemaxxing(也叫做 edging),即透過自我控制來延遲性高潮 —— 據說這種行為能提高體內的睪酮素水平進而改善外形,不少男性在網上分享自己 edging 後的身材和外貌變化(有損健康,請勿效仿)

 “帥,錢,女人,社會地位……”

為了變帥一擲千金的英國男孩 James 在16歲時開始格外關注自己的身材和長相,並因此接觸了 looksmaxxing。該論壇裡的年輕男性會分享自拍,讓別人評論自己的外貌,互相提供改善建議。也是在這裡,他從別人眼中發現了自己從未留意過的 “容貌缺陷”:臉太短,下巴太短,鼻翼太寬,眼距過大,髮際線過高……“很多問題如果不是別人指出來,你永遠都不會注意到。但是一旦你注意到了,就再也忘不掉了。”

論壇裡經常對公眾人物的長相展開討論

Looksmaxxing 的相關論壇很多,我瀏覽了一個叫 Looksmaxxing Forum 的網站,管理者在介紹中寫道:“如果你想變得更好看,吸引異性,變有錢,獲得社會地位……那你就來對地方了。”
英國藝術家 Grayson Perry 認為,男性美容並非單純為了好看,而是認為美容有實際作用。這一觀點似乎在這裡得到了佐證:透過顏值獲得金錢,女人和社會地位。這種 “顏值即正義” 的觀念又與 incel(非自願單身)群體的觀念之一不謀而合。
事實上,looksmaxxing 最初就誕生於 incel 社群(我們也寫過中國式incel。一部分 incel 認為自己不受女人喜歡是因為長得不夠帥,用圈內話來說,就是沒有 sexual market value(在兩性關係中的市場價值,簡稱SMV)。他們總結出了一副自認為對女性有性吸引力的男性形象,並朝著這個方向改造自己,逐漸形成了最初的 looksmaxxing。Looksmaxxer指踐行 looksmaxxing 的人)很喜歡 mogging:比較自己與其他男性,看誰的 SMV 更高。可以理解為中文語境裡的 “雄競”。
我們在 TikTok 上看到的 looksmaxxing 只是這個龐大社群的冰山一角。開啟一些論壇網站,你會看見它更黑暗的一面。有人吐槽這裡充滿言論惡意的 “怪物” 和 “種族歧視者”。很多人為了製造焦慮、抬高自我會故意給別人的照片打低分。沉迷整容的 James 也承認,這個社群的整體氛圍的確 “很刻薄”,有很多負面言論或誤導性言論,比如貶低他人,厭女。
如果說論壇裡孕育的是黑暗的初代 looksmaxxing,那麼 Kareem 在 TikTok 上掀起的則是一場淨化版的,更貼合大眾的 looksmaxxing 2.0。如今我在TikTok 上搜索 looksmaxxing 時,平臺會彈出關於心理健康的引導與提示。

顏值焦慮的背後,
是男人的失權感

雖然 looksmaxxing 還未蔓延至國內,但傳統的男女凝視-支配關係的的確確在發生巨大變化。有兩起標誌性事件可視為轉折點:2019年,蔡徐坤成為 NBA 形象大使,遭到虎撲使用者大規模抵制;2020年,丁真走紅引發許多男性不滿。很多人對男性的破防大呼痛快:“作為女生,很早就能接受 ‘比我美就是可能比我過得好’ 這一現實了,男生們卻剛剛開始。慢慢習慣吧,致那些普通且自信的男性 —— 歡迎來到真實世界。”
那麼,“為了吸引女性全力以赴” 而與日俱增的男性外貌焦慮,是女性主義的勝利嗎?在我看來,這一現象其實暗示著新一代男性在性別制度的變化下,正在陷入一種迷茫與困境。
熱衷分析現代社會議題的 YouTube 博主 Kidology 認為,現代男性陷入焦慮和迷茫的原因是其身份感的遺失。他們生長在女性主義覺醒的年代,父權制度孕育出的男性形象被慢慢削減,而新的、被廣泛認同的男性形象還未建立起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不知道該向誰學習,而受到父母一輩信奉的男子氣概的影響,又不願意向熟人傾訴苦惱或尋求幫助,只好在一個個網際網路社群中尋找歸屬感和認同感。
美國男性協會會長 Richard Reeves 也有類似看法:“男性一度擁有特權,這不公平,當你突然把特權收走了,他們肯定會出現一些錯位感。”
發表過厭女言論的社交媒體名人 Andrew Tate 曾被免去職業拳擊手一職,但他如今在美國男中學生之間備受歡迎,很多男孩把他的一些言論當成座右銘。Reeves 認為,這是因為 Andrew Tate 找到了社會痛點,即當代年輕男性的 “錯位感”:他們生活在一個男性角色經常被抨擊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想知道男性為何被頻頻挑釁,也想知道自己應該如何 “成為一個男人”,應該成為一個怎樣的男人。
對於這些問題,主流媒體和社會沒能給他們提供答案,而 Andrew Tate 則給出這樣的回答:你應該成為一個 “TOP-G(頂級黑幫)”,對自己狠一點,在涉及的每一個領域都做到頂尖,讓別人心生畏懼。
除了 Andrew Tate 和 looksmaxxer 們,再沒人能給男孩們出主意了。

Andrew Tate 在社交平臺上分享 “雞血” 一則 | 圖源:X @Cobratate/News 18

Grayson Perry在《男性的衰落》一書中寫道:“外面有大把可愛風趣、創造力豐富的男人,但媒體刪去了他們的戲份”, 因為主流敘事體系(政府,媒體和商業運作)是由 “標準男性” 搭建的,這群男性是父權制度的製造者和運作者,隱身在權力和地位的頂端,永遠是觀察者。他們推崇利潤、效率、自主和志向等功能性指標,並將之變成社會的執行標準,以及人格塑造標準。理性、競爭、支配等 “男子氣概” 由此而來。
Grayson 還寫道:社會宣揚無用的理想化男子氣概,男人對此滿腔怒火,卻很容易將矛頭指向女人和女性主義者,而不是男性統治者。”

 “標準男性” 永遠身居高位  | 圖源:《男性的衰落》

20世紀末,美國詩人 Robert Bly 曾對男子氣概作出這樣的批判:工業革命後,“父親” 角色開始缺席子女的成長。他們早出晚歸,被工作壓榨,面對家庭易怒又疲憊。而 Robert Bly 給出的解決方式和今天如出一轍:鼓勵男性向內挖掘,識別和麵對自己的內在感受並互相支援。他帶領男性靜修、林中露營、互相擁抱、朗讀詩歌,後來又邀請女性參與其中。他在試圖重建全新的、無毒害的、對女性也對自己友好的男性與父親形象(當然,也有人批判他的目光只侷限於 Grayson 口中的 “標準男性”,是一場中產階級男性的自我安慰)
澳大利亞有一個 “Men’s Shed” 運動也在嘗試解決男性情感孤立的問題。他們組織男性進行手工製作等活動,因為男性在幹活時 “意識不到自己正在袒露心聲”,所以談論起私人話題更自在 —— 嗯,確實沒有想到男性對感情的封閉和逃避可以達到如此地步。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男性如此難以從男子氣概裡解放出來?為什麼比起 Robert Bly 與 “Men’s Shed”,男孩們更願意選擇充滿 incel 氣息的 looksmaxxing 和教你鬥狠的 Andrew Tate?一方面,主流社會確實還未建構與積累足夠多的多元男性形象,另一方面,“標準男性” always on TOP 的局面仍未改變。對男子氣概的不鬆手,其實是在拒絕權力的讓渡。
參 考:
Grayson Perry: 男性的衰落
Advocate: What Is Toxic Masculinity?
BBC: Body anxious teens avoid PE, says report
BBC: Inside looksmaxxing, the extreme cosmetic social media trend
DW News: Why the political worldviews of young men and women are increasingly diverging | DW Analysis
Pew Research Center: Most U.S. Teens Se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s a Major Problem Among Their Peers
The Guardian: From bone smashing to chin extensions: how ‘looksmaxxing’ is reshaping young men’s faces
YouTube: Kidology – I interviewed an incel and looksmaxxer…and got interviewed right back.
— The End —
— 作 者:小 全 —
— 編 輯: 趙 四 —
— 來信 ✉️請至 [email protecte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