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真相:男人可能比女人更「需要」親密關係

如果問起身邊的朋友:男人和女人,誰更渴望戀愛?很多人會說:女性。
但《科學美國人》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叫:《男人實際上比女人更渴望浪漫關係》,初看是十分震驚的,這和我們通常的看法相反:女性對浪漫愛的痴迷佔據了無數雜誌文章和浪漫喜劇的中心位置,而面向男性的媒體很少關注浪漫關係。通常來說,人們認為浪漫關係對女性比對男性更重要(Hyde et al.,2009)。
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講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男性比女性更依賴伴侶獲得情感支援和親密關係。柏林洪堡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研究人員根據 50 多項關於男女關係的研究,發現:
▨ 與女性相比,男性在戀愛關係中受益更多,包括心理和身體健康,因此更努力地尋找戀愛物件;
無論東西方文化背景,單身男性的幸福感都低於單身女性;
男性不太可能主動提出分手,更難承受分手帶來的情感壓力,男性因戀愛關係破裂而遭受的痛苦更大;
由於以上種種,男性比我們想象中更「需要」戀愛關係,對關係的依賴性更強,因為那很可能是他們唯一的情感支援來源。
為什麼男性會處於這種境地? 
01
男孩「不許哭」
心理學家 Avrum Weiss 擁有近 40 年的男性心理諮詢經驗,在他的諮詢室中,他發現常被忽視的真相:男性實際上擁有豐富的情感內心世界和深刻的親密關係需求。在表面的堅韌之下,男性與女性一樣都在與不安全感、自我懷疑和恐懼等情感作鬥爭。
但由於情感發育不全,他們根本無法處理這些感覺。
而導致這種結果的,正是社會規範對我們「性別角色」的塑造。研究者認為,男孩和女孩從小經歷了不同的社會化過程,被「塑造」成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和與他人的親密關係規範(Eagly & Wood,2012)。
社會普遍將親密、支援、養育等行為與女性特質聯絡在一起,女性被鼓勵發展更廣泛的親密和關愛網路,而男性則被告知要具備「男子氣概」,避免表達脆弱、依賴他人(Taylor et al.,2000 )。
一項研究發現,在美國成年人的眼裡,那些被描述為有愛心和情感的 3 歲男孩,比具有典型男性特徵的男孩更不討人喜歡(Blakemore,2003)。而父母更傾向於與女兒討論悲傷和情緒,並鼓勵她們表達情感,但對兒子的類似行為則更可能給予懲罰或忽視(Fivush et al.,2000)。
於是,男人阻止自己識別、表達或分享憤怒以外的感受,文化上強制執行的規範「相當於要求男人和男孩與自己的心切斷聯絡,這種機制從童年就開始運作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邁克爾·賴克特說。

《 死亡詩社 》

這種「社會規範」導致的結果,就是男性難以在戀愛關係之外難以建立深厚的、情感支援性的關係,更加依賴未來的伴侶來填補這一情感空缺(Wahring,2024)。
以至於研究發現,男性將戀愛物件稱為主要知己的頻率遠遠高於女性,他們也比女性更頻繁、更快地墜入愛河,並且更早地在關係中表白(Liao et al.,2018;Umberson et al.,1996;Ackerman et al.,2011;Zsok et al.,2017)。
從小被規訓的情感抑制,導致男性不得不面對壓倒性的孤獨感,親密關係成了他們過度依賴的「解藥」:浪漫伴侶似乎是唯一可以求助的人。
在他們看來,親密關係之外沒人能再接住他們,向誰求助似乎都顯得不夠安全。
02
男人就該「陽剛」
英國作家羅斯·哈克曼在《情緒價值》一書中,用了整整一章探討男性如何被「男性框架」所害,在「情商、共情或情緒素養方面」被剝奪了與生俱來的能力和權利。
「男性框架」的另一個說法相信大家更不陌生:有毒的男性氣質。它指的是一套僵化的行為和性格規則:如果男人想要自己作為「真正男人」的地位始終處於安全位置,不受質疑,就需要遵循這些規則。
哈克曼援引 2017 年一項在美國、英國、墨西哥進行的研究,分別調查了超過 1000 名年輕男子,將「男性框架」定義為 7 個要素的組合,其中至少有 4 項(自立、堅韌、效能力、決策權)都在強調男性的「陽剛」特質。這些「教條」深深地影響男孩和男人的行為,影響他們對「男性應當如何行事」這一問題的理解。

圖片由 Promundo 提供

調查中四分之三的男性認同這一陳述:「整個社會告訴我,即使內心感到害怕或緊張,男人也應該表現得堅強。」社會積極訓練男性的不止是切斷對自己情緒的理解和管理,而且透過強制要求男性展示力量或侵略性。除此以外的一切情緒都不符合社會規範。
男孩們被教會了這樣的行事準則:如果他們想被看作男人,想被視為男人中的男人,他們就應該有攻擊性,並且不介意侵犯別人。
這導致了一個雙輸的結果:「不只將女性置於危險之中,而且也傷害了男性。這剝奪了男人的人性,為整個性別蒙上陰影,並將他們置於危險境地。」哈克曼在書中寫道。

《 陽光燦爛的日子》

事實上,哈克曼認為,社會體系在「父權制」僵化的規則下執行,成本高昂,代價巨大。
且不說對女性的傷害,對男性來說結果也很糟糕:對男性堅強獨立的傳統期望讓其更容易感到孤立和無助,導致更高的抑鬱症風險、更高的自殺死亡率;男性也更多承擔危險或暴力的社會角色,因此被送上戰場,被送進監獄,導致更高的死亡率或心理創傷(Addis,2003;Canetto,1998;Kimmel,1994)。
哈克曼提道,過去數十年女性一直在挑戰傳統女性氣質的概念,打破阻礙權利的壁壘,但男性卻沒進行過類似的鬥爭。因此解決之道也同時存在於男性身上。「如果只允許男人表現出支配、攻擊、競爭、冒險等一小部分情緒,就從他們身上剝奪了能讓生活充實、健康,與別人保持聯絡的必要組成部分。」
03
男人不該求助
前文提到的「男性氣質」的 7 個要素,首當其衝的就是「自立」:男性在情緒和身體上都不應該依賴別人。社會普遍認為男性應該獨立解決問題,而尋求幫助是軟弱的表現。
這也加重了男性對「尋求幫助」的病恥感。據報道,儘管壓力水平相當,但男性平均而言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可能性低於女性,態度也更為消極(Pederson & Vogel,2007)。
精神病學教授 Möller-Leimkühler 在一篇評論中指出,許多男性可能不太可能尋求心理幫助來解決抑鬱症等問題,因為傳統的男性規範鼓勵他們壓抑或否認問題,抑鬱症的一些症狀可能被其他被認為更適合男性的表達方式所掩蓋(即憤怒、攻擊性和敵意)。
因為男性通常不被鼓勵情緒表達(而這是許多心理健康治療的核心組成部分),而尋求幫助的行為對男性而言可能意味著地位和自主權的喪失(Möller-Leimkühler,2002)。
在尋求專業心理幫助這塊,男性和女性對都存在較高的恥辱感,但平均而言,男性比女性感受到更高的恥辱感(Vogel et al.,2007)。

《少年時代》

寫在最後
在最近的未來,這種情況可能越來越糟。
紐約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 Niobe Way 在著作《深度秘密:男孩的友誼與關係危機》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在一種崇尚「男性氣質」的文化下,男孩從小就被灌輸「需要友誼是軟弱和幼稚的」。為了展現「成熟」,他們只能壓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表達對友情的渴望。女孩則面對著一種不同的壓力。為了成為「受歡迎的女孩」,她們不再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選擇在關係中犧牲自己。
「男孩文化」下,女孩犧牲自己,男孩放棄朋友。它將一切二元對立化,把人際關係變成「要麼是我,要麼是你」。但真正健康的關係是,「我們如何建立一種關係,讓雙方都不必犧牲自己?」
哈克曼最後在書中構建了一副美好的未來圖景:「如果想了解男性心理,必須願意透過他們構建的情感壁壘,看到其背後完整的人性。女權主義幫助女性表達真實自我,我們也需要一場新的男性氣質運動,幫助男性擺脫壓抑的性別規範。只有這樣,所有人才能過上情感完整、相互聯絡的生活。」

作者   鳥人
責編   羅文
封面 《少年時代》

📄   參考文獻
Wahring IV, Neyer FJ, Hoppmann CA, Ram N, Gerstorf D. Men and women transitioning to singlehood in young adulthood and midlife. Psychol Aging. 2025 Mar;40(2):117-136. doi: 10.1037/pag0000859.
【英】羅斯·哈克曼著,徐航 / 潘沂然譯,《情緒價值》,2024年2月,中信出版集
Wahto R, Swift JK. Labels, Gender-Role Conflict, Stigma, and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sychological Help in Men. American Journal of Men’s Health. 2016;10(3):181-191. doi:10.1177/155798831456149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