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深度解析一份可能正在改變全球貿易格局的重磅報告——《重構全球貿易體系使用者指南》。這份報告由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親自撰寫,他的身份非同一般:不僅是特朗普政府經濟政策的核心智囊,還曾擔任美國財政部高階顧問、哈佛經濟學博士,並擁有十餘年華爾街實戰經驗。這份報告的權威性,直接反映了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經濟戰略藍圖,尤其是關稅戰背後的深層邏輯與未來計劃。接下來,我們將從三個維度拆解這份報告的核心內容。
一、美元霸權下的困境:特朗普關稅戰的根本動因
斯蒂芬·米蘭在報告中開宗明義:美國製造業的衰退與貿易失衡,根源在於美元的“特里芬難題”。
-
什麼是特里芬難題?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必須透過持續貿易逆差向世界輸出流動性,但這導致美元長期高估,削弱了美國出口競爭力。過去40年,美國經常賬戶逆差幾乎從未消失,製造業就業佔比從1960年的30%暴跌至如今的8%。
-
安全與經濟的雙重代價美元高估讓其他國家享受廉價出口紅利,而美國卻揹負“雙重成本”:製造業空心化威脅國家安全(如鋼鐵、半導體供應鏈依賴進口),同時承擔全球安全防務開支。特朗普的名言“沒有鋼鐵就沒有國家”正是對此的尖銳批判。
米蘭強調:特朗普政府的終極目標不是推翻美元霸權,而是重構“代價分配”——讓盟友和貿易伙伴分擔美元儲備貨幣的成本。
二、關稅戰的底層邏輯:為何說“中國為關稅買單”?
特朗普正在對華徵收145%關稅、全球10%的基準關稅,但為何斯蒂芬·米蘭認為這“不會引發通脹”?關鍵在於貨幣補償機制:
-
關稅與匯率的“對沖遊戲”報告以2018-2019年中美貿易戰為例:美國對華關稅平均提高17.9%,但人民幣同期貶值13.7%,最終美國進口價格僅上漲4.1%,核心通脹保持2%低位。米蘭認為:本質上,人民幣貶值讓中國消費者購買力下降,變相為美國關稅“買單”。
-
特朗普的“槓桿藝術”米蘭透露,未來關稅將分階段實施(如每月提高2%),並動態調整稅率:
-
安全捆綁:北約盟友若未達標軍費,或被列入高關稅名單;
-
產業鏈威懾:對協助中國轉口貿易的國家加徵懲罰性關稅;
-
稅收替代:用關稅收入延長特朗普減稅政策(2026年到期),避免增稅衝擊企業競爭力。
米蘭的結論很直接:只要美元保持強勢,關稅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既能創收,又能倒逼供應鏈重組。
三、未來計劃:超越關稅的“組合拳”
作為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在報告中勾勒了更激進的政策工具箱:
-
多邊貨幣協議:“馬拉阿歌協定”效仿1985年《廣場協議》,但目標相反:迫使盟友拋售美元、推高本幣匯率。為實現這一點,美國可能要求:
-
各國將美元儲備置換為“百年期免息或低息美債”,鎖定長期資金;
-
配合美聯儲流動性互換工具,對沖匯率波動風險。
2.單邊核武器:IEEPA法案根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特朗普可對持有美債的外國央行徵收“使用費”(如截留1%利息),直接打擊對手的儲備需求。米蘭建議“小步快跑”試探市場反應,避免引發美債崩盤。
3.供應鏈威懾戰報告明確將關稅與安全繫結:半導體、醫藥、能源等關鍵領域可能面臨“全鏈條關稅壁壘”,甚至要求其他國家赴美設廠換取關稅豁免(如汽車產業)。
四、風險預警:斯蒂芬·米蘭的“紅線”
儘管報告為特朗普政策背書,但米蘭也警告兩大風險:
-
金融市場“黑天鵝”:若貨幣補償失效(如美元意外走弱),關稅可能引發1%以上的通脹跳升;
-
其他國家債務危機外溢:超高的GDP負債率,若資本管制崩潰,全球市場將劇烈震盪。
為此,米蘭建議政策實施需“先關稅後貨幣”,並配合放鬆監管、擴大能源生產等“反通脹組合拳”。
結尾:權威總結與行動建議斯蒂芬·米蘭的這份報告,堪稱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經濟作戰手冊”。其核心邏輯是:透過關稅重構貿易秩序,用貨幣工具重分配全球化成本,最終讓美國“少付錢、多掌控”。
這份報告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內容,更在於作者的身份——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筆下藍圖,很可能就是未來四年的政策現實。讀懂它,才能在全球變局中搶佔先機。
文章僅做學術探討和市場研究交流使用,相關判斷不代表任何公司或機構立場,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