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遺產爭奪風暴:制度真空與權力博弈下的傳承之困

撰 文  |魏浩徵《中歐商業評論》特約作者、勞達諮詢集團創始人、塞氏中國研究院聯合發起人,《自驅型組織》作者 
風暴之眼:
一場遺產訴訟
撕開的家族暗網
2025年7月,香港高等法院的一紙訴狀,像一把解剖刀,劃開了娃哈哈這艘商業巨輪的甲板。
三名持有美國國籍的年輕人——宗繼昌、宗婕莉、宗繼盛,突然以 “宗慶後非婚生子女” 身份起訴宗馥莉。他們手裡攥著兩張王牌:一張是1989年杭州出生證明(父親欄赫然寫著“宗慶後”),另一張是“21 億美元離岸信託口頭承諾” 的主張。這場訴訟像投入湖面的巨石,不僅掀起了家族隱秘關係的漣漪,更讓娃哈哈的財富密碼暴露在陽光之下。
爭議的核心像一團亂麻:三人說宗慶後2003年答應給他們設立信託,如今賬戶只剩 18億,且2024年5月還存在110萬美元異常轉出記錄;宗馥莉則甩出《信託法》第 8條——“信託設立需書面形式”,直言“口頭承諾不算數”。更復雜的是股權暗網:他們的生母杜建英,這位曾任娃哈哈黨委書記的女人,透過12家關聯公司藏著5.5%股權,還得到了宗慶後胞妹宗蕊的支援。
這哪裡是遺產糾紛?這分明是一場用法律當武器的企業控制權爭奪戰。
博弈核心:
法律條文背後的
商業邏輯
看懂這場戰爭,得先拆三個“齒輪”—— 信託效力、股權繼承、控制權博弈,它們咬合在一起,決定著娃哈哈的未來。
第一個齒輪:口頭信託算不算數?
原告說“宗慶後親口答應”,但法律這臺機器認的是“書面契約”。《信託法》第8條像個嚴格的門衛,沒帶“書面通行證”的一律不讓進。宗馥莉團隊甩出的越南工廠採購合同,證明110萬美元是裝置款,更讓“侵佔資產”的指控站不住腳。但輿論不管這些,網友只記住了“豪門爭產”四個字,這對品牌的傷害,比法律判決更直接。
第二個齒輪:非婚生子女能不能分股權? 
宗馥莉手裡有份2020年的遺囑,寫著“境外資產由獨女宗馥莉繼承”,程式合法,但見證人都是娃哈哈高管——就像讓自家員工當裁判,公信力自然打折扣。更關鍵的是 DNA鑑定:如果血緣關係被證實,《民法典》第 1071 條就會啟動,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擁有同等繼承權。到那時,29.4%的股權(市值200億)可能就得重新切割,這可不是分蛋糕,是拆公司的骨架。
第三個齒輪:“去娃哈哈化” 背後的權力遊戲
掌舵後的宗馥莉關停18家杜建英持股的工廠,把產能外包給今麥郎,把渠道轉籤給宏勝集團——這些被外界解讀為“去娃哈哈化”的戰略轉移。杜建英也沒閒著她謀求接手杭州上城區文商旅集團所持娃哈哈集團46%國有股份並曝光宗慶後1996-2006年曾將29.4%股權質押於其離岸公司,暗示其潛在控股權。雙方的每一步動作,都像在鋼絲上跳舞,下面就是萬丈深淵。
危機傳導:
從品牌信任到
生存根基的崩塌
這場內鬥最可怕的地方,是它像多米諾骨牌,推倒了品牌、渠道、治理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消費者用腳投票
“娃哈哈純淨水竟是今麥郎代工”上熱搜那天上海某超市的貨架就變了天。一位大媽拿起兩瓶水對比:“以前覺得娃哈哈自己產的放心,現在換別人做,我還是買農夫山泉吧。” 消費者的信任就像玻璃杯,碎了就拼不回去。
資料不會說謊:代工模式曝光,多省代理商暫停進貨,直接導致部分割槽域銷售下滑15%。渠道這根血管堵了,企業離休克就不遠了。
第二道防線:治理結構從“三角穩定”變“多方混戰”
娃哈哈的股權結構原本是個穩固的三角:國資46%、職工24.6%、宗馥莉29.4%。三角最穩定,但一旦被砸開個口子,就會變成 “多方拔河”。更要命的是 “資產空心化”—— 如果核心商標和產能都轉到宏勝集團,娃哈哈就成了空殼公司,就像把靈魂賣給了別人。
第三道防線:競爭對手不會等你喘息
農夫山泉等競品乘勢搶佔市場。2024年娃哈哈營收728億元,但2025年Q1淨利潤率僅0.39%——什麼概念?賣 100 塊錢水,淨利潤才 3 毛 9,連銀行利息都不夠付。市場份額像沙漏裡的沙,越漏越少,再不想辦法,就真的被榨乾了。
病根所在:
中國家族企業的 
“基因缺陷”
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不是宗馥莉不夠努力,也不是對手太強大,而是中國民營企業普遍帶的 創始人依賴症”。
宗慶後時代,娃哈哈像輛效能極好的腳踏車,全靠創始人這雙腿蹬著跑。他既是方向盤“治理與經營”,又是發動機“管理”,甚至還是剎車監督這種 “一人全包” 的模式,在創業期效率極高,但也埋下了隱患:“五權”(所有權、治理權、經營權、管理權、監督權)擰成一團,就像電線短路,平時沒事,一旦遇到 “企業傳承” 這個開關,立刻著火。
離岸信託本是道防火牆,卻被用成了 “藏錢罐”。隱秘性成了雙劍,既防不住外人,也擋不住家裡人爭產。宗馥莉的 “去娃哈哈化” 改革,想把電線分開,但所有權這根主線沒理清楚,越改越亂。
這不是娃哈哈一家的問題。多少中國民企都把 “傳承” 當成 “換個人當老闆”,卻忘了搭制度的架子就像蓋房子只打地基不建樑柱,看著結實,一陣風就塌了。
企業傳承不是“接班”,而是所有權(股權歸屬)、治理權(董事會職能)、經營權(日常決策)、管理權(執行體系)、監督權(合規制衡)等“五權”系統化設計運作的平穩過渡。宗慶後移交了經營權與管理權,但所有權模糊與治理權缺位埋下今日隱患。
破局思路
危機中重構
組織治理體系
解決問題的辦法,藏在 “緊急-中期-長期”三個抽屜裡,開啟它們,才能找到鑰匙。
1. 緊急行動:引入第三方中立機制
事情要繼續朝前走,先讓機器別停。找國際信託及遺產專業法律團隊當“臨時裁判”對離岸賬戶開展溯源審計並公示結果把每一分錢的來龍去脈曬在陽光下,謠言自然不攻自破。再設個 “臨時監督委員會”,國有股東、家族成員、外部專家各佔一席,誰也不能獨斷專行。企業持續發展為目標,調動群體智慧。
2. 中期改革:補齊“五權”治理短板
所有權歸誰?用“家族憲章”寫明白,誰能分紅,誰能投票,怎麼參與,怎麼退出,包括爭議解決機制等。治理權交給董事會,增設外部獨立董事席位,設立家族辦公室與董事會審計委員會雙軌監督,別讓方向盤跑偏經營權給職業經理人,管理層只對業績負責,推動“三會一層”機制的全面落地。就像工廠的流水線,每個環節各司其職,效率才最高。
3.長期轉型:讓企業比家族活得久
把“家族高於企業”改成“企業高於家族”。宗馥莉可以當董事長,但得按制度說話;高管團隊要學現代企業治理,別總想著“老闆說的都對”。品牌修復也得靠制度——定期發透明報告,跟渠道商籤長期協議,讓消費者知道 “娃哈哈還是那個靠譜的品牌”。用組織升級和創新成果,逐步稀釋家族糾紛影響。
借危機立新局真正的傳承,不是把權杖交出去,是把 “人治” 的經驗,變成 “制度治” 的程式。此次“風暴”為契機,推動公司從“人治”向“法治”與“文化治”轉型。只有將“家族企業”變成“企業家族”,才有可能基業長青
終極啟示:
傳承的本質是 
“殺死創始人依賴”
娃哈哈風暴的本質,是中國民營企業 “創始人權威依賴症”的集中爆發,它揭示了中國民營企業的傳承通病——將“交接班”簡化為權力移交,而忽視制度體系基建。宗慶後時代的個人傳奇,恰恰成為組織能力進化的枷鎖。
真正的傳承,需完成三重躍遷:
1.從人治到法治從隱秘架構到透明契約用公司章程、家族憲章、信託契約構建確定性
2.從家族控制到職業治理以獨立董事、專業委員會制衡家族意志從個人意志到“五權”制衡;
3.從財富繼承到文明延續讓企業文化與制度成為比創始人更長壽的生命體從家長決策到專業自治。
娃哈哈風暴給所有中國民企上了一課:創始人再厲害,也終有離開的一天。把企業的未來賭在某個人身上,就像把船拴在樹上,風浪來了,樹倒船翻
好的傳承,是讓企業從 “依賴創始人” 變成 “依賴制度”。宗慶後時代的傳奇,不該成為宗馥莉時代的枷鎖。當 “個人權威” 被 “制度權威” 取代,當 “家族資產” 變成 “企業資本”,娃哈哈才能真正穿越風暴。
最後記住一句話:能傳承百年的不是家族,是能讓家族跟著進步的制度。企業要想活過三代,就得把 “人治” 的小船,改造成 “制度治” 的巨輪,這樣才能在商業的海洋裡,行得穩,走得遠。

推薦影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