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國資再封神:押中數個IPO

圖片由Pexels提供
來源:母基金研究中心
文章已獲授權
“最佳政府投行”之稱的合肥近期又在資本市場捷報頻傳。
  • 7月8日,北京屹唐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屹唐股份”,股票程式碼“688729.SH”)正式在上交所科創板敲鐘上市,此次發行價為8.45元/股,發行市盈率為51.55倍,開盤價為26.20元/股,上漲210.06%,開盤時總市值為774億元。
這家半導體裝置龍頭企業背後,站著一眾合肥國資:合肥產投集團與合肥高新控股集團參股子基金合肥華登基金曾投資、合肥建投資本所屬芯屏基金曾投資。
  • 7月9日,合肥建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投資企業北京極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極智嘉”)在港交所主機板掛牌上市(股票程式碼:HK2590)。本次發行定價為16.8港幣/股,募集資金總額約27.12億港幣,創下了迄今為止機器人企業港股IPO募資規模的最高記錄,也是今年以來香港市場規模最大的非“A+H”科技企業IPO。
  • 近日,證監會官網披露,國產儲存巨頭長鑫科技擬 IPO 並接受上市輔導,輔導機構為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這家成立於2016年的記憶體企業,總部位於安徽合肥,其全資子公司長鑫儲存是中國首家實現DRAM(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也稱記憶體)晶片規模化量產的IDM(垂直整合製造)企業。
2016年,當合肥市政府決定引進長鑫儲存時,一期專案需要180億元資金投入,其中四分之三要由合肥市政府承擔。這幾乎是天文數字,但合肥沒有猶豫。
如今,合肥產投控股的企業已成為長鑫科技第二大股東,持股12.42%,僅次於持股21.67%的第一大股東合肥清輝集電。2024年3月,長鑫科技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投前估值約1400億元。
有投資人笑稱:跟著合肥政府投資,就財務自由了
可見,合肥國資眼光之獨到。合肥有“最佳政府投行”之稱,此前,最令市場津津樂道的是,合肥專盯那些“走投無路”的大型困境企業大膽下注“招安”,敢於接納“落難王子”。一家家深陷困境、舉步維艱的獨角獸企業,在“合肥模式”的催化下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實現“史詩般的崛起”:
1999年12月,科大學生出資300萬元創立的“矽谷天音”彈盡糧絕之際,安徽信託、美菱集團和合肥永信三家國企分別拿出1020萬元各佔17%的股權,與矽谷天音的老股東一起成立訊飛有限,最終解了燃眉之急。
這家企業就是科大訊飛的前身。如今科大訊飛已發展成為市值千億的明星企業,成為安徽省高技術產業和人工智慧產業的一張靚麗名片。
2008年出手當年鉅虧超過10億元的京東方:京東方落戶合肥,開建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線,專案所需175億元資金完全由政府託底。
2013年,華米科技的前身華恆電子陷入發展困境,合肥高新建投集團旗下高新信用擔保公司及時提供擔保。
2019年,引入新能源汽車業務,江淮、大眾、國軒、蔚來已經抱團式紮根合肥。
對於投資的風險誰來擔這個問題,曾任合肥市委書記,現任安徽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的虞愛華曾直言:投資的風險肯定是黨員幹部擔,特別是主政者,要敢於擔風險。“只想保險,怕擔風險”幹不成事。當然,擔當作為不是膽大妄為,必須基於科學的決策、嚴密的程式。 “有多大的擔當,幹多大的事業。縱觀合肥,許多成功戰例,都是基於科學的決策和嚴密的程式,都是與企業先‘共患難’,然後才‘同富貴’。京東方、蔚來汽車的成長,就是最好的證明。”
對於合肥,並非沒有質疑的聲音——有網友問,政府如果整天都在考慮投資,考慮回報,這些似乎不應該是政府的本職工作?虞愛華坦言,為政府掙錢不丟人。“掙的越多越好,這是為老百姓掙錢呢。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如何改善民生,如何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何抓科技創新,實際上都是政府要做的事情,其實所有做的事情裡面都有一個基礎條件,那就是你有財力去做這個事情。那麼財力在哪裡?你肯定要靠發展,發展要靠專案,專案要抓新型產業才有未來,所以有人認為合肥跳到水裡面和大家一起游泳,正因為合肥這種做法,才讓很多企業少了顧慮和擔心,如果說,你讓企業在水裡遊,他嗆水了你也不拉他那要你政府幹什麼,所以說,中央反覆強調,一定要把有為政府和有為市場結合好,合肥的這種做法,我認為以政府更有為,推動市場更有效。”
有業界人士把“合肥模式”總結為“地方政府公司主義”:政府不單單是社會的“守夜人”,還是市場的參與者,強有力地主導本土產業政策。政府引導與市場化並舉,才成就了合肥的“最佳政府投行”。
從合肥國資的一系列手筆可以發現,他們的市場化傾向比較明顯,因此在選產業方向時也較為準確。母基金研究中心關注到,合肥的國資LP在基金出資也非常活躍。
近兩年,合肥圍繞“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產業佈局,精準挖掘上下游及前沿領域衍生創投機會,以股權投資、風險投資思維,不斷將產業匯入城市。
合肥在基金方面的活躍,業內總結為合肥模式”:透過政府投資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共同進行產業培育,政府透過財政資金增資或國企戰略重組整合打造國資平臺,再推動國資平臺探索以管資本為主的改革,透過直接投資,或組建和參與各類投資基金帶動社會資本服務於地方招商引資。
而合肥正不斷完善、升級這套創新打法——當以“投”代“引”的“合肥模式”引來全國代表團競相學習,合肥已悄然升級,投資理念從產投向創投轉變,展開了“創投城市計劃”,以基金為抓手,聚集資本、挖掘專案、判研專案,匹配專案與資本。“合肥的投資招引方向正從培育龍頭向產業鏈前沿領域傾斜,我們透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精準挖掘產業鏈上下游及前沿領域衍生創投機會。”合肥市投促局相關負責人曾介紹,合肥的“創投城市計劃”,關鍵核心是母基金,成立母基金的目的是打造符合合肥產業及科技創新發展需要的“基金叢林”,引導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創投城市計劃”的浸潤下,“投早、投小、投科技”在合肥逐漸蔓延開來。如今,合肥“創投城市計劃”成效初現,創投的土壤正在形成。據悉,合肥的“基金叢林”以種子基金、天使基金、產業基金、創投引導基金、科創基金等為矩陣,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可以實現對創新企業的“接力投”。
合肥的“基金叢林”依舊在不斷完善:2024年,安徽省首支“S基金”——合肥市共創接力創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完成註冊設立,規模28億元,由興泰資本牽頭組建並擔任基金管理人。這隻新生的S基金得到了合肥各級國資的支援,而這也是中部地區首隻國資體系的S基金。
2024年,合肥市升級打造創投城市計劃”2.0,從簡單的資源對接升級為全要素資源的活動平臺。對內,一站式連結省市國資平臺、全域場景機遇、優質科創資源和各類載體平臺資源,精準匹配產業政策包和創新金融產品;對外,強化與私募基金、政府基金、產業資本、金融機構、智庫機構、研究院所等不同資源的合作,持續擴大“創投生態合夥人”朋友圈。
廣招“創投生態合夥人”
與國資引領的傳統“合肥做法”相比,“創投城市計劃”2.0創新發展社會資本撬動和全域場景連結。當前,“創投城市計劃”平臺已集聚各類創投生態合夥人近300家,連結基金200多隻,總規模達4000億元,為專案落地提供了充足的資本支撐。兩年以來,“創投城市計劃”舉辦專場活動超600場,推動近1400個產業專案參與資本融資對接,成功推動專案融資落地超500個,撬動的專案總投資超2100億元。深向科技、導遠電子、全芯智造、中科衛星等一系列新質生產力專案在城市創投平臺完成融資併成功落地。
因此,合肥,在投資圈的人氣越來越熱。有投資人感嘆“半個高鐵車廂都是去合肥的VC”,此言非虛,合肥已成為投資機構的熱門打卡地。對GP的吸引力,母基金是關鍵——合肥,正在落地越來越多的母基金。
合肥儼然已成為安徽省-市-縣多層級投資矩陣的匯聚中心。據母基金研究中心資料統計,除安徽省空天資訊產業基金、安徽省新材料產業主題母基金、安徽省生命健康產業主題母基金、安徽省新型研發機構專項基金等省級母基金落戶合肥外,合肥在2022年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市政府引導母基金,力爭5年內培育5-10家領先的知名基金管理機構,引進不少於50家行業領先的知名基金管理機構,實現備案基金管理規模不少於5000億元的股權投資基金體系。
據瞭解,合肥市政府引導母基金在篩選GP方面,重點關注三方面:一是GP的管理能力,包括機構資質、管理團隊信譽、投資業績和投資優勢等,或在某一個專業領域有更為透徹的研判能力;二是GP的儲備專案情況,比如基金過往的投資專案數量,以及它自身對於專案招引的話語權;三是GP的募資能力,比如對於主要投資於成長期、成熟期企業的,合肥市政府引導母基金出資比例原則上不超過20%。
著力做優“雙招雙引”,用四鏈融合澆灌創新叢林,這是“投行型政府”——合肥市賦予其政府引導母基金的雄心。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合肥專業化、產業化、規模化的“基金矩陣”無疑會繼續完善,推動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