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能不能抓住“大法案”漏洞反擊?

西方媒體認為:特朗普推動的“大法案”在減稅和軍費擴張的外衣下,實則加劇貧富分化、擴大財政赤字,為民主黨提供了揭露其虛偽民粹主義的政治機會。下面是詳細報道,發上來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特朗普“大法案”透過的背後:民主黨能不能抓住反擊機會?
特朗普再次用他一貫浮誇直接的方式,為一項爭議巨大的法案貼上了“又大又美”的標籤。這個法案其實是一個包含超過240項條款的“共和黨心願清單”,其中既包括對尋求庇護者徵收100美元申請費、削減可再生能源補貼,也包括撥款3億美元保護特朗普私人住宅安全、斥資280億美元造軍艦,可謂包羅永珍。
在資訊紛繁複雜的政治環境中,這些具體細節大機率不會進入公眾視野,但其核心意圖非常清晰:永久延續2017年大規模減稅政策、大幅提高軍費支出,同時大幅削減低收入群體依賴的醫療補助專案(Medicaid)。而這一切將由美國政府新增3.1萬億美元債務來承擔。
至於特朗普在選戰中承諾的“削減政府開支”,如今幾乎不再被提起。這些承諾更像是一種用來拆解“非MAGA機構”的藉口,比如削減對外援助和削弱司法部。連曾是特朗普盟友的馬斯克也對此法案表達不滿,聲稱若其透過,將成立新的“美國黨”以示抗議。
事實上,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的政治策略已完全轉向權力鞏固。他不斷透過行政令擴大總統許可權,並用“威脅初選挑戰”方式壓制黨內異見。如今的國會幾乎在政治輿論中“隱形”了,大多數美國人甚至不知道這項法案會大幅削減醫療補助,也未對迅速擴大的財政赤字產生太多關切。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並未因這項法案而失去民意。他在新聞鏡頭前依舊侃侃而談,強調自己“執政戰績輝煌”,並高調宣稱“這屆任期將遠超上屆”。在他強勢推動下,參眾兩院最終僅有寥寥幾位共和黨議員投了反對票,法案順利透過。
這項法案的本質,在於透過增加軍費、削弱環保、減少福利來重新分配國家資源,其結果是讓富人受益,而讓普通工薪階層負擔加重。雖然也包括例如免除打工小費和加班費稅收等“討好底層”的措施,但這些微小讓利完全無法掩蓋對富人群體的巨大減稅。
諷刺的是,這個帶來巨大財政赤字的法案,竟在一個自詡為“財政保守”的政黨主導下透過。特朗普的“國家治理觀”早已背離傳統共和黨的“平衡預算”理念。他執政邏輯更接近“先花後說”,將政治變成一場表演:移民驅逐成為電視鏡頭下的視覺衝擊,國債則成為暫時可以擱置的“未來問題”。
但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民主黨或許迎來了重新塑造自身形象的機會。在特朗普法案透過的同一個週末,紐約市長初選中,一位年僅33歲的左翼候選人佐赫蘭·曼達尼,擊敗了黨內老將、前州長科莫,震驚政壇。他主張公交免費、凍結房租、設立國營超市,並計劃透過向億萬富翁徵稅來實現這些承諾。
這一勝利表明:在“覺醒政治”退潮之後,美國社會正在重新關注經濟公平。而特朗普“富人減稅、窮人增負”的政策組合,為民主黨提供了極具爆點的反擊抓手。
但問題在於:民主黨能否抓住這一機會?目前,該黨國會領導人如傑弗里斯尚未公開支援曼達尼等新左派勢力,依舊將批評特朗普侷限在“獨裁者”這一舊話術上。但事實是,經歷了十年“獨裁”標籤轟炸的選民,早已不再被這一論調所打動。相比之下,揭露特朗普法案“假民粹、真掠奪”的本質,或許才是更具說服力的方式。
這項“大法案”,對民主黨而言,確實是一份“又大又明顯”的機會。關鍵在於,他們能不能有力、統一的去把這張牌打好。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