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個建議,我記了11年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歌平    責編 / 黃靜   
本文首發於2024年3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這5個建議,我記了11年》,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重發正文。
我是一名商業顧問。用大白話說,我的工作就是“解答問題”。
對外,要解答客戶的問題。對內,要解答同事的問題。這條路,已經走了超過10年。
有一次,公司一位小夥伴問完我事情,又問了一句:潤總,像您這樣的商業顧問,會有需要請教別人,讓別人幫忙解答問題的時候嗎?
真好,這個問題真好。
並不是說這個問題本身問的好,答案本身很簡單:當然要請教,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向別人學習是一條一輩子也走不完的路。
商業顧問也要找人諮詢,就像醫生病了也要找人看病一樣。
覺得這個問題好,是因為它“觸動”到了我,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11年前,剛剛辭職創業時的一個瞬間。
那時,我雖然有了做諮詢這個大致的方向,但具體做哪些事、怎麼做,還是一片迷茫。
冥思苦想了幾個月後,一次請教,讓我收穫了5個建議。這5個建議,奠定了潤米諮詢此後業務的方向,直到今天。
甚至可以不誇張的說,沒有這次請教,就沒有現在的劉潤。
這個世界上,有些高人,一次點撥,勝過十年苦思。
今天,我想把這段經歷分享給你,希望你遇到問題時,也別悶頭苦想,多去請教吧!
5個建議

2013年5月,離開工作近14年的微軟後,我正式成立了這家叫“潤米諮詢”的小破公司。
很多人想象中的創業,是早已在腦海裡把每一步都規劃的清清楚楚,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但當時的我,除了明確要做諮詢這個大方向外,什麼都不知道。
客戶從哪找?不知道。難道一家家公司去敲CEO的門?孫總您好,我給您說說,您的企業該如何戰略轉型?估計當場被保安當神經病扔出來。
怎麼積累個人聲望?不知道。難道去飛機上投廣告,頭等艙每位客戶都發到印著我的大臉的傳單?算了,太嚇人了。
最近有句話很火,叫“世界是個草臺班子”。當時的我,站在商業諮詢這一行的門口,還真像個草臺班子。
草臺班子到什麼程度?創業最初幾個月,我連辦公室都沒有,一直在上海徐彙區某街道圖書館裡辦公。
那時正是夏天,圖書館裡坐滿了蹭座位、蹭空調的大爺大媽。當然,我沒資格這麼說人家,因為我也是來蹭座位的。
就這麼和大爺大媽們一起辦公了幾個月。那段時間在幹什麼?就是在不停地思考,到底該怎麼幹諮詢這件事?客戶從哪來?怎麼推廣自己?要不要打廣告?
想了一段時間,我發現,這麼閉門造車不行,必須去請教高人。
多番朋友介紹,中間的故事先不說了。最終,我聯絡上了原《哈佛商業評論》後改為《商業評論》的出版人曹陽,一起吃了頓飯。
飯桌上,我認認真真地向曹陽請教,我想做諮詢這件事,應該怎麼開展?
他說,我建議你要做五件事,這五件事是一整套戰略組合拳:
第一,你要做諮詢;
第二,你要寫文章;
第三,你要寫書;
第四,你要做培訓;
第五,你要參加各種論壇。
這五件事是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的。它們組合在一起,就能形成一隻高速運轉的飛輪,推動你的諮詢業務向前。
邊吃飯,曹陽邊給我解釋這五件事的邏輯。這頓飯吃完,你知道當時我是什麼感覺嗎?
醍醐灌頂,對,就是這四個字,醍醐灌頂。別的詞,什麼豁然開朗和恍然大悟,根本不能形容那種震撼。
通透,太通透了。我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總結出這五點的,說在我們聊的當場,還是早就思考出了這五點。但總之,這五點建議一下子就解決了我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
這真真是那句話:
你的頓悟,只是別人的基本功。
接下來,我把曹陽對我說的五件事的邏輯,包括後來我是怎麼做的,一件件分享給你聽。
先說第一件事:諮詢。
第一件事:諮詢

曹陽說,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諮詢。
這很理所應當,既然商業諮詢是你想做的事情,那諮詢就是最核心的業務。
但是做諮詢得有客戶啊,當時的我,沒有專欄、沒有書、沒有公眾號,什麼都沒有,客戶從哪裡來?
你可能會想,潤總,你在微軟工作了十幾年,業界的人脈積累,難道找不到幾個需要諮詢專案的客戶?
確實能找到,但沒那麼容易。因為很多客戶,我不能服務。
為什麼?因為從辭職創業那天起,我就給自己定了明確的要求:這麼多諮詢專案中,我要做戰略諮詢。它是所有諮詢中最難、最稀缺的能力。
比如,有一次,我在微軟時候的直屬領導來問我:小劉啊,最近創業怎麼樣?
我說,還在摸索。
他說,我給你介紹一個客戶吧,我朋友的企業最近遇到了一些管理問題,你在大型外企那麼多年,管理經驗豐富,想找你做做管理方面的諮詢。
我說,我很感謝你,真的很感謝你,但我不能去。因為我想做的是戰略諮詢。
他當時聽完都樂了,我猜他可能在心想:你一個創業者,有送上門的生意,換別人都謝天謝地了,你咋還挑活呢?
但我特別堅定,我的選擇是對的。因為從大公司出來的高管,有成熟的管理經驗,能做管理諮詢,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我既然要做,就要做一件很多人都做不了的事情,就是做戰略諮詢。
管理諮詢,我雖然能做,但不是我的目標,也不是我該賺的錢。這是個艱難的選擇,但為了長期目標,必須能沉住氣。換一個更熟悉的詞說,就是長期主義。
直到這一年6月,我才終於接到了第一個客戶:恆基兆業地產集團主席、香港地產大亨李兆基的長子李家傑。
和李家傑的相識經歷,也是個有趣的故事,我在另一篇文章裡分享過,歡迎你前去閱讀。
當時,李家傑聽說我從微軟離職,就問我,要不要加入恆基?
我婉拒了他,我剛剛離開一家大公司,不想再加入另外一家大公司。
他說:要不,你做我的私人顧問吧?
於是,我成為了李家傑的私人商業顧問。他是我的第一位諮詢客戶,也是我諮詢生涯“夢開始的地方”。
諮詢這件事兒,為中小公司服務,和為大公司服務,其實背後所付出的時間、精力成本是幾乎一樣的。但是大公司的支付能力和意願,要遠強於小公司。
所以,一開始就能以李家傑和恆基作為業務起點,這非常重要。決定了我的諮詢業務從一開始就是從高點出發。
坦白說,這第一個客戶,靠的確實是此前積累的人脈。到今天也還有一些諮詢公司,完全靠著老闆的幾個朋友賺錢。
但朋友圈始終是有限的,需要戰略諮詢的朋友更是有限的。當朋友圈開發完後,怎麼辦?
這就要提到曹陽說的第二步:寫文章。我的第二位諮詢客戶,也由此而來。
第二件事:寫文章
曹陽說,你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寫文章、寫專欄。
為什麼要寫文章?曹陽說,諮詢這個行業,最大的難題是“信用成本”。
你確實有經驗、有本事,但問題是,你的客戶怎麼知道?
需要請戰略諮詢顧問的決策,都是企業轉型之類的重大決策,動輒幾十萬幾百萬美元。沒有信任基礎,客戶怎麼相信你?客戶憑什麼相信你?
所以,你不能每天躲在辦公室裡做諮詢,而要透過寫文章,持續輸出你的理念和有價值的觀點,讓大家知道你的想法。
當客戶先透過文章認同了你的觀點,再找你詳聊,信任成本就會大幅降低。
我覺得曹陽說的真有道理。好在寫文章這件事,對我也不算陌生。畢竟我是在微軟期間就寫出過《計程車司機給我上的MBA課》的人。
那就寫吧,可是在哪寫呢?曹陽說,那你就來我的《哈佛商業評論》寫吧。於是我就開始寫文章。
正好,我當時正在構思屬於自己的思考框架。因為每一家成功的諮詢公司,都一定會有一個自己的思考框架。
比如,波士頓有“波士頓矩陣”,麥肯錫有“7步分析法”。如果你沒有自己原創的思考框架,那其實就不能叫諮詢公司,而永遠是一家培訓公司,因為你一直在拿別人的東西再去說給別人聽。
當時的我,整個框架體系,已經基本成熟。我就在曹陽的《哈佛商業評論》上,一邊寫作分享,一邊完善。這套框架將企業的價值分為創造價值和傳遞價值兩部分。
後來,我將它起名為“潤米第一模型:企業價值模型”。
就這樣寫著寫著,我也忘了寫了多久,也不知道會不會有效果,但我始終堅信,一定會有花開的那一天。
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人在微博上給我留言。
留言說,劉先生你好,我們老闆看到了您寫的文章,覺得特別好,最近還在一個內部大會上說了你的這個思考模型。我們是集團戰略部,能不能邀請你來我們公司聊一聊?
我說,好啊,你們公司叫什麼?
對方說,我們是海爾。
沒錯,那個看了我文章,覺得不錯的老闆,叫張瑞敏。
哇。
真的是夢幻一樣的經歷。
於是,2013年12月,我專門飛去了青島,在海爾總部和集團管理層聊了很久最終,海爾成為了我諮詢專案的第二位客戶。
後來,我持續在各種場合繼續寫文章、輸出有價值的商業內容。包括你正在看的這個公眾號,也是這一思路的延續。
到2016年,我接到了羅振宇老師的一個電話,“有件大事要和你商量,你來趟北京吧”。
或許是出於對他的信任吧,我雖然很忙,卻沒問任何具體的事情,直接飛到了北京。
那一天,我知道他正在籌備一個叫“得到”的app,想邀請我在上面開一個商業主題的年度日更欄目,每週5篇,持續1年。
你可能已經猜到了,《5分鐘商學院》就這樣誕生了。隨後又陸續推出了《5分鐘商學院·實戰篇》和《商業通識30講》以及《商業洞察力30講》,持續的寫作、輸出。
怎麼認識的羅振宇老師,我到後面再說。但結果是,這些專欄文章,進一步擴大了我的行業影響力。在公司內部,我把這次和得到的合作,稱為潤米諮詢的“第二增長曲線”。
我猜,正在看文章的讀者裡,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從《五分鐘商學院》開始知道的劉潤。如果你也是,歡迎在留言區聊聊,我們一起回憶那段時光。


第三件事:寫書
曹陽說,寫完文章後,你不能止步,接下來,你要寫書。
寫文章,我可以理解。但寫書,我不太能理解,為什麼要寫書?難道寫文章還不夠?
之所以這麼想,是因為那時我其實已經出了一本書《2012,買張船票去南極》,說的是去南極的故事。還有另一本書《人生,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旅行》即將出版,說的是去北極。
兩本書都是旅遊相關,沒有商業內容。但這兩本書已經讓我知道了寫書的邏輯。這件事,很累、很難,而且不賺錢。
很累、很難,是因為寫一本書,需要從宏觀角度,梳理佈局二三十萬字內的完整邏輯,大邏輯、小邏輯、論據、論證,一點也馬虎不得。難度與一篇兩三千字的文章,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
不賺錢,是因為中國的版稅比例大概在5%-15%,我肯定沒法和劉慈欣這樣的頂流作家相比,就取箇中間值,10%來算吧。一本售價50元的書,作者能拿到的版稅是5塊錢。
而一本書,特別是商業書籍,能賣到幾千本,往往就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毫無疑問,這些收入完全無法覆蓋我寫書的時間成本。
但是曹陽說,你一定要寫。文章是不夠的,一定要寫書,因為商業界的人普遍有“鉛字崇拜”。
什麼叫鉛字崇拜?鉛字,就是印刷在紙張上的墨字。
商業界的人,普遍覺得“能出書的人,一定很厲害”。能在一個領域出書,基本就等同於“他是這個領域的專家”。
所以,曹陽說,你一定要寫書,它會奠定你在行業的地位。
那就寫吧,寫什麼呢?
2013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許多傳統企業都受到了網際網路的極大衝擊。最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6月上線的餘額寶,用接近7%的年化利率,讓整個傳統金融業震驚。
那段時間,還有一個詞異常火熱,並一直火到了今天:降維打擊。
我想,不如就順應這股趨勢,再結合我的“企業價值模型”,聊聊網際網路對傳統行業的挑戰。
於是,我的第三本書《傳統企業,網際網路在踢門》就此誕生。
這本書一齣版,我就感受到了“xx書作者”頭銜的力量。除了有人看了書後主動找我聯絡合作,出席各種場合時,也時常能遇到看過這本書的讀者。
此後,我一直沒有停下寫書的步伐,除了《5分鐘商學院》等專欄課程的書籍版,還有《底層邏輯》《勝算》等等。如今,我已經出了16本/套書。
在我的公眾號留言中,也能看出,有越來越多的讀者是先看了這些書,再知道劉潤這個人。
這一切的起點,就是曹陽的建議。
第四件事:培訓
在諮詢、寫文章、寫書後,曹陽說,你要做的第四件事,是培訓。
透過培訓,可以讓你最核心的客戶,也就是企業高管們,親自感受到你的學識與商業理論,這會進一步降低你和客戶間的信任成本。
於是,在我做了前幾件事後,我就開始尋找培訓的機會。
後來,經過多輪朋友介紹,興業證券邀請我去做一個有關科技對金融行業影響的分享,為什麼叫分享不叫培訓?因為是免費的。
免費的,去不去呢?去吧,畢竟從來沒做過這個事兒,就當一個開頭也挺好。
於是,2014年1月,我就去了興業證券做分享,去了之後我才發現,當時分享的另一位嘉賓來自餘額寶背後的天弘基金。第一次分享就能和天弘基金同臺,我還是挺開心的。
那次分享回來,我就接到了一家培訓機構的電話,說劉老師,今天我們聽了您在興業證券的分享,覺得說的特別好。我們想邀請您和我們合作,去給別的商業機構做培訓,您看可不可以?
沒想到,培訓業務也就這樣來了。
當時電話裡他繼續問我,劉老師,那您看請您培訓一次多少錢合適呢?
當時我是懵的,從來沒做過啊,心裡根本沒概念。我就問你覺得多少錢合適呢?
他說給您2萬怎麼樣?我問那你們從客戶那裡收多少錢呢?他也很誠實,說收6萬。
我也不知道這些錢是多是少,但既然有培訓業務了,那就先做著。實在不行還可以後面漲價嘛。
於是,我就飛到了蘭州,去給一家叫華龍證券的證券公司,做了我真正意義上第一場付費培訓,說了說我對移動網際網路與金融行業的理解。
為什麼他們的名字我記得這麼清楚?因為我發自內心的感激這些幫我一路走來的人和公司。
果然,這次培訓做完後,效果非常好。隨後就有越來越多的培訓中間商找到我。這時我意識到了一件事的重要性:一定要保護中間商。
什麼叫保護中間商?不知道你有沒有疑問,你講課才賺2萬,一箇中間商就賺走了4萬啊,這可是2/3的比例啊,你不覺得太高了嗎?
不過我覺得,如果今天你說我不想要中間商,自己幹,你要去哪裡聯絡那些銀行、證券、保險公司?又到哪裡去找人聯絡場地、整理場務、提供現場服務?
中間商的存在,幫我省去了這所有的時間成本,讓我可以專注在自己最核心的業務。
於是,我設計了一個非常“奇怪”的交易結構。走中間商簽約,中間商收6萬,我賺2萬。如果今天有銀行說,劉老師,我們想請您來講課,我們繞過中間商,直接簽約,您看行不行?我會說可以,但對不起,我還是收6萬,和你找中間商是一樣的價格。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說這個邏輯,這是我從微軟學到的非常重要的一點:每個位置都有它自己的價值,不要過於在意被中間商賺走了錢。
讓中間商賺到他應得的錢,他才會充滿動力的幫你聯絡更多、更好的培訓機會。
就這樣,2014年開始,我的培訓業務開始實現了爆發式增長。2014年我講了大約70場,2015年更是講了大約125天的課,最忙時曾經連續5天出現在5個不同的城市,每天說7個小時。
那段時間我甚至和我的助理fiona說,你一定要保護好我的身體,排3天演講必須得休息1天。太可怕了,感覺一個月說的話能趕上之前半輩子。
我開始花錢找專業的老師培訓我,教我怎麼去正確的發音。買各種護理嗓子的藥,這個枇杷膏那個潤喉糖,中藥西藥一起上。
總之,培訓業務到這兒也就算是立住了,直到今天,培訓和諮詢都是潤米諮詢收入結構中最重要的兩部分。
第五件事:論壇
前4件事都乾的差不多,已經到2015年了,我開啟筆記本盤了盤,還剩最後一件事沒幹:論壇。
當年,曹陽對我說,你一定要去參加論壇,不管是大型的行業論壇,還是小型的私董會。
透過這些場合,你可以不斷地和企業家接觸、交流、碰撞。結合前面四件事建立的個人勢能,你的商業諮詢飛輪就將真正推動。
當時我就想,哪位商業老師做論壇做的好呢?我想到了吳曉波。
我一直非常敬仰吳曉波老師。他的書,從《大敗局》到《激盪三十年》,每一本我都看過。他對商業的認識和洞察,是我特別敬佩的。
那一年,吳老師要辦一場新零售的千人大課。我提前聯絡上了吳曉波老師,他邀請我去杭州他的辦公室聊一聊。
我兒子小米,他的偶像就是吳曉波老師。每年我要見那麼多企業家,他都沒什麼反應,但是那次一聽說要去見吳曉波,他立刻跳起來說,我也要去我也要去。
那是2015年啊,那時候他才七八歲。我特別不理解,但他說我一定要和你去見吳曉波老師。沒辦法,那就去吧。於是我就開車帶他從上海到了杭州。
見到吳老師,像小迷弟一樣,要了簽名合影,請教了很多問題。最後我問吳老師,你今年的論壇,有沒有可能讓我參與?
吳老師當時可能有些遲疑,畢竟那是他第一次見到我,沒法確定我能不能hold住這麼大的場合。他說,這樣吧,你下一次培訓什麼時候,我派一個同事去聽一聽。
我就告訴他了時間地點,吳老師派了同事過來,聽完後向吳老師彙報,這個叫劉潤的說的還不錯,可以來論壇。
於是,我就在吳老師的千人大會上,做了一場一個小時的演講。當然,我也精心準備了內容,沒給吳老師丟臉。
那次論壇,讓我認識了更多的人。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個機構的負責人,這個機構叫領教工坊。現在它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私人董事會機構。
當時演講介紹,領教工坊就來找到我,說潤總,您在商業領域有很深的研究,能不能來我們領教工坊帶一個企業家小組?
我一想,從大論壇到私董會,這等於是把“論壇”的另一個維度也補上了,非常不錯。
為什麼要提這段經歷?因為在這次領教工坊私董會中,我認識了另外一個小組的領教。
這個人,叫羅振宇。
後面的故事,前面已經提到了。
到這裡,曹陽當年給我提出的五個建議,諮詢、寫文章、寫書、培訓、論壇,我都一一去做了。

站在今天回望過去,如果沒有曹陽提出的這5個建議,潤米諮詢後續的業務,會怎樣開展?過去的事情不容假設,誰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如果是靠我自己摸索,一定會多踩很多大坑。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相聲大師侯寶林曾經回憶說,當年曾經有很多人帶著自家四五歲的毛頭小子找到他。說:
侯師傅,您看看,這孩子跟著你說相聲怎麼樣?這孩子嘴那叫一個貧啊,小嘴天天巴巴的都停不下來。
侯寶林說,相聲不是這樣的,跟小孩子貧嘴是兩回事。
外行人看起來可能覺得沒什麼區別,都是嘴皮子功夫。但其實相聲是一整套方法論,孩子要從小一項項苦練、練基本功,一點都馬虎不得。
做每行每業,都是這樣的道理。所以,如果這篇文章,你只記住一句話,那我希望是標題這句:
當你迷茫時,別悶頭苦想,去請教吧!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