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覺得生活太難,就讀讀《5%的改變》

大家好,我是社長,老梁。
你是否也在過著這樣的生活?
想跟原生家庭和解,可一開口就管不住脾氣;
做著不感興趣的工作,但一直沒有勇氣轉行;
在一段感情裡內耗許久,卻又捨不得放手;
真是奇怪,為什麼我們明明很清楚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卻無法得到脫胎換骨的改變呢?
心理學家李松蔚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人在困境中總是期待100%的改變,但這常常會導致100%的挫敗感,因為總是難以貫徹。人真正能成功改變的部分也許只有5%。
原來,過於完美的目標,難以完成的壓力,才是讓我們陷入困境的真相。
而5%的改變,才是讓我們擺脫這種既掙扎又挫敗的日子的開端。
5%的改變,是允許不完美
每個人對自己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滿,也許是身材不夠好,可能是收入不夠多。
豆瓣網友@33說,20多歲的時候,她特別討厭自己的不自律:
一直追劇看小說,熬出飛蚊眼;
遇到好吃的東西就停不下來,吃壞了胃;
看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書,定了計劃卻又沒執行。
她想要一個健康向上的自己,於是硬著頭皮一次次嘗試改變,卻始終無法達到要求。
就這樣帶著焦慮,持續著一團糟的生活。

後來,30+的她不再跟那個完美的自己較勁。
只列出想做的事,然後把它放在能看得到的地方,但不寫什麼時候做——高興做就不做,不高興做就不做。
沒想到,事情反而慢慢地推進和完成了。
蕭伯納曾說:
很多時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在一次次完成中迭代,就是進步。
苛求完美,像是一場與自己的無窮鬥爭,只會搞得精疲力竭。
而真正的蛻變,是以輕鬆的心態去接納原來的我,以5%的改變去迎接嶄新的我。
李松蔚老師也曾碰到一位想要長久改變的焦慮求助者。
TA想擺脫抑鬱症的困擾,想和重男輕女的父母和解,想轉行做喜歡的設計工作……
李老師給出的建議,是暫時放下想要一個徹底的100%改變的想法。
先試試在保持生活狀態不變的情況下,每天只拿出特定的一小時來嘗試做5%的改變。
這位求助者照做了。
TA先是恢復運動習慣,慢慢找回了對自我的掌控感。
接著又自發讀起了書,專注力和幸福感也隨之提升,生活一步步地迴歸正軌。
很贊同一句話:“不要奢望一下子人生翻盤,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好。”
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們才會發現,不完美是生活的常態。
既然100%的改變難以實現,那就先做5%的改變。
5%的進步看似微弱,卻能像滾雪球一樣,鬆動生活裡的焦慮不安。

5%的改變,是注入微行動
樊登老師說過:
“很多時候人感受到的痛苦,往往不是來自痛苦本身,而是來自自己的想象。”
沒人不渴望改變,但真正改變起來,卻難免伴隨著“抵抗”。
有的人總是習慣給自己設定出各種不良結果,以“假性痛苦”來麻痺自己,不敢改變。
看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一位北漂女孩總結自己是個沒地位、沒錢,也沒歸宿的失敗者。
她打算從繼續考研和回家考公之間做一個選擇。
於是每天一閒下來她就會想:
考研吧,已經失敗過兩次了,自己年齡太大,家裡又窮,繼續備考讀書是不是太自私了?
考公吧,會過上“一眼就望到盡頭”的日子,人生是不是太悲哀了?
就這樣,女孩每天都在跟自己做思想鬥爭,生活沒有任何起色。

《時間之書》有這樣一段話:
“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
當我們對生活有任何不滿時,焦慮是最無用的一種等待。
唯有改變才能帶來調整的可能,唯有行動才是解決的出口。
曾看過一個“魯莽定律”。
人生總有很多左右為難的事,如果你在做與不做之間糾結,那就立即去做。
因為如果不做,這件事就永遠是停在腦中的“假想”。
而去做的話,就進入了一個嘗試、反饋、修正、推進的迴圈,最終至少有一半的機率能做成。
如果滿分行動太難,那我們只要做5%的改變就好。
今天看一頁書為自己充充電,明天跑5分鐘為健康蓄蓄力。
當你為自己注入一丁點的改變,生活便開啟了向好的發展。
如此迴圈反覆,直到你發現自己已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場奇妙的蛻變。
5%的改變,是最清醒的成長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越變越好:能力更高,情緒更佳,身體更棒……
想要實現這些,就得去做你沒做過的事,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所以,請試著從5%的改變做起,去調整你當下的生活:
1.轉換思維,用記錄的方式來觀察問題
我們常常忽略,記錄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好方式。
因為一邊寫下來問題,一邊就會無意識地梳理邏輯,最後創造出新的解決思路。
有位女生對他人總是和顏悅色,可一面對的母親就很容易發生語言衝突。
心理學家建議她觀察和記錄自己的情緒,她照著做,最後驚喜地找出衝突的真正原因,實現與母親和解的願望。
下次遇到困境時,你不妨試著觀察和記錄問題,從文字中發現異常,在自查裡找到答案。
2.擺脫恐懼,嘗試做了又不改變生活的小事
如果你對變化感到恐懼,那就去嘗試一些做了卻又不會真正改變生活的小事。
比如,有位男生想要回到闊別兩年的職場,卻始終邁不開找工作的步伐。
於是,他嘗試著每天花半小時來寫簡歷,寫完之後就把簡歷刪除。
這樣既能待在安全區裡,同時也有了小小的探索。
隨著每天的簡歷越做越完善,他的信心也逐漸增強,慢慢地就走出安全區了。
3.邁出行動,拋開想象去解決實際的困惑
當你的問題是焦慮未發生的事情,那麼就很難付出行動去改變。
因為這不算是真正的問題,無法被實際解決。
所以,我們要學會自查辨別,自己所謂的困惑究竟是不是真實存在的難題?
擔心將來被裁員是想象的問題,覺得自己職場競爭力不夠才是真正的恐懼。
害怕孤獨終老是想象的問題,認為自己找不到另一半才是現實的困難。
當你把焦點放在具體的問題上,才能理清解題的思路,提高行動力。
寫在最後
羅翔老師說過:
真正讓你成長的,永遠是那些讓你害怕、逃避、疼痛的事情。
人終其一生,都要學會成長。
與其被動地生活,不如主動地進步。
每天花五分鐘觀察自己的言行,嘗試一件不改變生活的小事,去解決實際的難題……
試著從5%的改變裡,去感受自己的變化,去發現生活的不同。
安利時刻
這幾年,我經常被問30+歲不想上班,想做副業,但找不到方向? 怎樣把個人技能和經驗變成個人事業?如何做個人品牌IP?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於是我組建了「事業第二曲線」成長交流群,現在已經有500+多個夥伴在啦。後續在群內,你可以獲得【副業/個人事業/個人品牌/自媒體IP/一人公司】等心法、經驗,以及更多個體新職業賽道和機會等
限時領取,事業第二曲線工具包:✅《100個新職業隱藏新機會》✅《個人品牌定位診斷和測評解讀》
這個群更適合,以下人群:中高層管理者、央國企公務員等體制內、職業轉型者、自媒體IP、個人品牌青年,副業/創業者,不想上班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第二曲線成長交流群”,申請暗號:第二曲線。

作者:帆書樊登講書
來源:帆書樊登講書
編輯:紫幽

前途無量,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