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容易不耐煩,總是匆匆忙忙、有一種時間稀缺感,那麼你可能已經患上了“忙碌病”。忙碌病會使你無暇顧及基本的自我照顧,從而身心俱疲。隨著疲勞感不斷增加,你的免疫系統可能會受到抑制,導致更容易感染疾病。

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少花時間做更多事、取得更多成就、變得更優秀的壓力,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這正使員工疲憊不堪。一項針對專業服務公司的研究發現,大多數受訪者形容自己的工作“要求高、令人疲憊且混亂”,並認為“長時間工作是職業成功所必需的”。這一結論與另一項基於超5.6萬名員工的全球勞動力調查結果相呼應,其中45%的人表示過去12個月工作量大幅增加,超一半的人覺得工作場所變化太多且速度太快。
這種持續的緊迫感會導致一種被稱為“忙碌病”的現象,該術語由心臟病專家邁耶·弗裡德曼和R.H.羅森曼於1974年首次提出,用以描述A型(即高成就型)行為對心血管健康的破壞性影響。“忙碌病”並非可診斷的病症,但它包含了一組行為和情緒——不耐煩、總是匆匆忙忙以及持續的時間稀缺感,這些都會嚴重破壞一個人的身心健康。
雖然僱主應負責解決忙碌病的諸多根源問題,如奮鬥文化、過度工作的激勵機制以及持續的組織變革等,但在條件不理想時,我們也能採取一些措施來緩解忙碌病。本文將探討忙碌病的深遠影響,並介紹幾種策略幫助我們重新找回時間與內心的平靜。
忙碌病為何危險
因忙碌、始終線上的生活方式以及總覺得時間不夠而產生的焦慮和慢性壓力,會導致高血壓、頭痛和失眠。高血壓以及焦慮和抑鬱症狀(通常稱為心理痛苦)是心血管疾病甚至死亡的已知風險因素。一項大型元研究發現,僅心理痛苦就增加了任何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心理痛苦程度越高,死亡風險越高,即使在調整了年齡、體重指數、吸菸、體育活動和飲酒等因素後也是如此。
忙碌病還會使你在任務間匆忙奔波,無暇顧及基本的自我照顧,如規律的健康飲食、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從而讓你身心俱疲。隨著疲勞感不斷增加,你的免疫系統可能會受到抑制,導致更容易感染疾病。
在工作中,忙碌病會導致決策失誤,以及當你沒有時間思考或因匆忙而粗心犯錯時,結果不盡如人意。深陷忙碌病時,你吸收、處理和運用新資訊的能力會下降,創新能力也會受損,因為創造力通常是無法匆忙得來的。人際關係也會受影響,因為你容易因他人跟不上你的快節奏而生氣,或者對他們高效完成任務的能力持懷疑態度。當關系變差時,團隊動態也會受影響,團隊產出也會下降,因為有效的協作被破壞了。當長期的工作壓力導致疲憊、消極和表現不佳時,忙碌病的最終結果可能是徹底的倦怠。
識別忙碌病
忙碌病難以察覺的原因之一是,它可能會偽裝成效率、生產力、成就或為組織創造價值。由於這些品質都是受重視的高績效標誌,你可能直到不斷忙碌付出代價時,才意識到出了問題。
看看以下忙碌病的跡象和症狀是否出現在你的工作經歷中:
• 一切都很緊急。你常感到不安、焦慮或擔憂,因為一切都好像必須立刻處理並儘快完成。
• 你總是在趕時間。你走路、說話、執行任務甚至開車速度都很快。你傾向於打斷他人或催促他們,並總是試圖透過多工處理來更快地完成更多事情。
• 你總是關注時間的流逝。感覺時間總是在從你身邊溜走,你被迫要“趕在時間前面”,並且總在尋找捷徑和節省時間的方法。
• 你總覺得落後於計劃。儘管你很努力,但你經常擔心落後——即使截止日期並不緊迫,或者別人認為你效率很高且進度超前。
• 你耐心不足且容易生氣。即使是小延誤也會引發壓力和沮喪,當有事情(或人)阻礙你完成任務時,你會發脾氣。
• 你為了效率和生產力而忽視自己的福祉。完成事情總是佔據你的思緒,並優先於一切。你犧牲睡眠、飲食、鍛鍊、與親人相處的時間、遠離工作的時間或愛好,以完成事情——而且越快越好。
• 你對空閒時間感到不舒服,很少休息。你認為放慢腳步或休息是在浪費時間。無所事事會讓你焦慮、煩躁、不耐煩或坐立不安。
• 你從完成事情中獲得愉悅。愉悅體驗會觸發多巴胺的釋放,這是一種俗稱“愉悅激素”的神經遞質。正是多巴胺以強烈愉悅和滿足感的形式帶來獎勵——並促使我們重複愉悅行為以再次體驗獎勵。對於熱愛生產力和效率的人來說,可能沒有比完成事情更讓人愉悅的獎勵了。
在當前多數專業領域,個人需主動設定並堅守自身界限。這在崇尚速效與過度工作的職場文化裡本就不易,而邁耶和羅森曼博士還指出,特定性格特質會進一步提高個體罹患忙碌病的風險。除了A型行為模式外,完美主義者、討好者以及那些將生產力等同於自我價值的人風險更高。完美主義者常在任務上投入過多時間,追求不切實際的完美,這不僅擠佔了其他重要任務的時間,還讓他們陷入手忙腳亂的追趕困境。討好者則容易對各種請求來者不拒,結果往往是應接不暇、疲於奔命,時刻面臨進度落後的風險。而許多成就導向的人,將自己的自我價值過度綁定於工作產出的數量和速度,這種心態也極易引發忙碌病。

如何克服忙碌病
儘管忙碌病的成本可能很嚴重,但補救措施唾手可得。嘗試以下技巧和策略,開始放慢腳步,恢復健康——而不影響表現:
• 設定強制機制。所謂強制機制,是指那些按設計能夠促使產生特定結果或行為的規則或活動。針對忙碌病,關鍵在於緩解時間緊張感和過度的緊迫感。有效的強制機制包括:在日程表上預留緩衝時間以應對突發任務;專門安排一段時間進行深度、專注的工作,無需設定具體目標;定期安排時間回顧並重新排序待辦事項清單,避免對所有事情都產生同等的緊迫感。
• 在說“是”之前暫停。你不僅需要檢視日曆,看看你是否真的能接受請求,還需要反思你是否應該。你是唯一能完成它的人嗎?它會佔用你太多的時間、精力或資源嗎?它是否支援你自己的目標並反映你的價值觀?一旦忙碌病成為生活方式,放慢腳步說“是”將很困難,因此你可能需要尋求客觀顧問的幫助,你信任他們的反饋。你也可以使用下一個策略。
• 記錄答應請求的後果。在決定是否接受一個請求時,先暫停一下,把答應後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寫下來,這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的強制機制,能讓你慢下來,避免不假思索地答應。我傾向於用手寫的方式,因為這樣能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去深入思考。比如,這項任務帶來的壓力自己能否承受?它是否會佔用太多工作之外的休閒或休息時間?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實實在在地寫出來,放在自己面前,不僅能幫助你放慢決策的腳步,還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 寫下放慢腳步的好處。為了增強動力並激發靈感,不妨換個角度思考:試著列出當你適當放慢節奏時,能夠享受到的所有積極益處。對很多人而言,這可能意味著能擁有更充足的睡眠、更多與他人相處的時光,以及收穫更多的放鬆和平靜之感。
• 使用工具幫助你確定優先順序。忙碌病容易讓人覺得所有事情都極為重要,從而模糊了真正關鍵事項的輪廓,因此給待辦事項列表增添客觀性十分必要。許多我輔導的客戶都青睞經典的4D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將每一項任務歸入以下四個類別之一:一是“立刻做”,這類任務至關重要且優先順序最高;二是“稍後做”,這類任務可以延後處理;三是“委派做”,可將任務轉交給他人;四是“不做”,經仔細考量後,認定其實並不重要的任務。還有一個小貼士:在向待辦事項列表中新增任務前,先完成一個現有任務。
• 將寬容置於成就之上。我曾有一位客戶,她自嘲為多巴胺成癮者,特別享受完成待辦事項時大腦釋放的獎勵訊號。一旦沒能按預期迅速達成目標,她就會陷入沮喪和焦躁,對自己格外苛刻。好在,她學會了自我寬容,有效緩解了由自身引發的壓力。這種自我同情的強大方式,能引導我們將精力投入到更健康、更具生產力的軌道。具體到她身上,就是透過盤點自己已達成的事項來寬慰自己,並用“朋友測試”來抵禦消極的自我對話——若這話說不出口去安慰朋友,那便也無需用來苛責自己,就此釋懷,繼續前行。
• 練習正念。正念不過是放慢腳步,全神貫注、不加評判地關注當下——在許多方面,這正是忙碌病的對立面。即使每次只練習幾分鐘的正念——比如透過深呼吸、簡單的身體掃描、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泡茶等日常任務上,或者花幾分鐘聽舒緩的音樂——也能迅速降低壓力,讓你過度勞累的大腦得到急需的休息。長期練習正念,可以減少你急於完成事情的執著,是健康、專注和平衡生活的關鍵要素。
• 尋求支援。如果忙碌病的成因複雜,或你難以自行緩解時間壓力,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便成了關鍵一步。不妨向治療師、行政領域的教練、員工互助小組或支援團體求助,他們能為你提供長期的治癒方案。此外,找一個能監督你、為你負責的夥伴,也能助你養成那些能讓生活節奏慢下來、急需的日常好習慣。
隨著超連線時代的到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忙碌病變得更加隱匿,悄悄地破壞著生產力、人際關係和健康。如果你發現自己迫切需要放慢腳步,你的健康、你的團隊、你透過工作服務的人以及你的親人,都會感謝你採取措施擺脫忙碌病。記住,重要的不是你走得有多快,而是你如何充分利用你所擁有的時間。
關鍵詞:自管理
Kandi Wiens | 文
Kandi Wiens,教育學博士,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高階研究員,也是《抗倦怠:如何透過情商幫助你建立韌性並修復與工作的關係》(哈珀柯林斯出版社,2024年)一書的作者。
Kimi | 譯 周強 | 編校
推薦閱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閱讀更多精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