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姐妹說,她為了督促女兒做一些事,就經常以各種獎勵為誘餌,一開始女兒做事確實有積極性了,但是最近發現女兒開始各種主動要獎勵了,理由還挺多,考的好,認真寫字了,幫忙做家務了,自己整理房間了……。要的獎勵還會討價還價,試圖加碼再加碼,要買玩具不夠,還要吃大餐;要去遊樂場不夠,還要加零花錢~
她覺得不該這樣,就偶爾不給獎勵了,結果女兒立馬就會不開心,做事情時也開始糊弄不用心。然後就感覺很矛盾,不知道該怎麼引導孩子了,給獎勵明明是好意,為什麼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得寸進尺了呢?
在養育過程中,“獎勵
”
確實是一個常用的管教利器,但也要看我們具體怎麼來用。
俗語有言“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同樣,獎勵也是一把雙刃劍。
你要用的好,獎勵確實是個管教的好幫手,能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但若用不好,不僅會讓孩子變得貪得無厭,做事的積極性也會被磨滅。
到這裡,估計很多姐妹都要困惑了:
這獎勵到底該怎麼用呢?
孩子的什麼行為可以獎勵呢?
督促孩子做事還要不要給獎勵呢?
……
今天咱們就仔細說說。

首先呢,以下這些獎勵的禁忌一定要牢記在心:
1、分內之事,不獎勵
哪些算分內之事呢?
就是孩子每天必須要做的日常的事情,諸如吃飯,穿衣,上學,洗澡,睡覺……等等,這些不建議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執行。
因為這些日常事情太多了,獎勵若是頻繁出現就會失去應有的作用,因為人天生都是不知足的,再好吃的山珍海味,吃多了也會膩;再開心的事情,做的多了也會習以為常,失去原本的驚喜和快感,逐漸變得麻木,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自然會想要得到更多的獎勵,變得貪得無厭。
另外也是為了教給孩子知道什麼是責任。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責任的。而吃飯睡覺上學等這些是你作為孩子的責任,不管是否喜歡,是否開心,都需要去做。
2、獎勵≠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本是無條件無理由的,我們週末帶孩子去遊樂場玩,送孩子生日禮物,看到好看的衣服,好玩的玩具買回來給孩子,要讓孩子感受到,這些東西是因為爸爸媽媽很愛你,才送他的,無關他表現如何,是什麼樣子,這些都會是他的。
而不是給孩子什麼東西都要看他的表現,好了才給,不好就不給了,你若像個不吃虧的商人,孩子也會變成和你討價還價的顧客,還會把這些施捨似的物質獎勵當做父母的愛。
所以,當他索要獎勵的時候,他就不僅僅是在索要獎勵,還在索要你的愛,他對愛的飢渴,也會轉化成對獎勵的飢渴。
舉個很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孩子去上幼兒園或上學,一天的時間他可能面對了很多壓力,放學回家之後可能只是想要撒撒嬌,讓父母多陪陪,可是如果她把愛等同於獎勵,就會不停的索要獎勵,你不給獎勵,她就會解讀為父母不愛她。
3、不拿獎勵做威脅
“你不好好做XX,遊樂園兒咱們就不去了”
“你沒認真做XX,大餐就不許吃了”
……
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威脅過孩子呢?
孩子做事做得好,獎勵他沒問題,但是請不要在他做不好的時候說:如果你不這樣做,獎勵就沒了!
把獎勵變成威脅,孩子會覺得自己總是被爸爸媽媽控制著,總是盯著他的缺點不放,他就會越來越沒有積極性,你給的獎勵也變得面目可憎,若是恰好碰上孩子叛逆期的話,他不僅會直接放棄獎勵,還會跟你對著幹,本來願做的事情也不做了。
其實我們只需要跟孩子說你這樣做我會給你一個獎勵(這個獎勵是孩子期待的東西),就可以了,就算孩子沒做好沒得到獎勵,孩子自己心裡就已經很遺憾很後悔了,根本無需我們多說“做不好就怎樣怎樣。。。”
4、複雜過程產生的結果,不獎勵
什麼是複雜過程?是指由很多因素決定的一系列的過程,不是隻靠自己努力就可以達到的。
比如:輸掉一場球賽,是簡單過程,因為只要一個人搗亂就夠了;而贏得一場球賽,是複雜過程,因為不光需要每個隊員的共同努力,而且還有很多環境和運氣的因素在起作用。
所以,
每天做一頁習題,是簡單過程,但考試打90分以上,是複雜過程;
蹲在尿盆上,是簡單過程,但不尿在褲子上,是複雜過程;
每天去上幼兒園,是簡單過程,但受到老師表揚,是複雜過程。
如果我們只獎勵一個複雜過程所導致的結果,並不會讓孩子更有積極性,因為無論他多麼努力,只要有一點其他意外出現,就會毀了這個結果,這樣會讓努力變得沒有了意義,這也不是我們獎勵孩子的初衷。

這不能獎勵,那不能獎勵,那怎麼獎勵才是正確的呢?下面幾點給大家參考:
1、可以為孩子設立一個獎勵系統
我們都想用獎勵的方式,改善孩子的日常表現,但是前面也說了分內之事不建議用獎勵,那要怎麼操作呢?
這裡我們可以借用遊戲裡“打卡簽到”“積分兌換”的方式來獎勵孩子,比如用小貼紙來累計孩子的好行為:
早上不賴床一個貼紙
好好刷牙一個貼紙
吃飯不下地一個貼紙
……
10個貼紙換一個星星
12顆星星可以買個小禮物
這樣呢不光是會形成好習慣,連數學邏輯能力也會有所增加呢!
因為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積攢才能獲得實質性的獎勵,孩子對於好不容易得來的獎勵,也會很珍惜。
需要注意的是,這套系統要執行起來,我們家長就得多花費一些心力,如果搞幾天就忘了,不僅沒有取得激勵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失望。
所以如果你覺得負擔太重,可以簡單一點,每次只針對一個好行為進行系統獎勵,一個行為訓練好了,再進行下一個。
2、當孩子遇到困難,可以用獎勵助推
什麼樣的困難呢?
比如,孩子爬山爬不上去了,你可以說,爬上山就有冰激凌吃;
比如,孩子不敢和老師打招呼,你可以說,今天打了招呼,就有個小禮物;
但是要注意,獎勵永遠要稀缺,不可以成為日常。這些獎勵要在孩子克服困難的時候才能提供,當孩子做這件事不再感到困難的時候,就要撤掉獎勵了。
也就是說,獎勵只是幫助孩子克服困難的一個工具,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當他已經克服了困難,做這件事並沒有很為難的時候,獎勵就是多餘的了。
同理,獎勵也可以作為一個培養習慣的好助手:
比如讓孩子接受去新的幼兒園
比如讓孩子每天認3個生字
……
因為做這些的時候,一開始要改變孩子的日常,孩子會不合作,可以用獎勵讓他合作,並把這個習慣固定下來,當他真的習慣了之後,就可以撤掉獎勵了。
3、少用物質獎勵,多用精神獎勵
獎勵分兩種:
一種比較簡單,是物質上的,花錢就能買到,但不宜頻繁,只有偶爾有獎勵的時候,才能起作用;
一種是精神上的,比如表揚,讚美,擁抱親吻,陪伴。
被人讚美和肯定,是永遠都不夠用的精神食糧,所以,相對於燒錢不走心的物質獎勵,精神獎勵就算再密集,孩子也不會感到膩。
尤其是現在的孩子都吃穿不愁,玩具也不缺,甚至成堆,而我們家長大都工作忙,對孩子缺少陪伴,所以,精神獎勵對於他們來說會是更好的方式,會讓孩子做事有積極性,也很有助於培養親子感情。
比如,每天孩子放學之後,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經常和他一起玩遊戲,互動陪伴,和他多聊感興趣的事等等。
親子關係加強,孩子喜歡你,你說的話他就會更願意聽。一段融洽的親子關係裡,是絕對不需要太多的物質獎勵來來參與的。
所以請記住:只有獎勵很少,偶爾有獎勵的時候,獎勵才能起到關鍵作用。
如果孩子已經開始貪得無厭、得寸進尺、幹啥都要獎勵了,要讓孩子知道:
這些事情是你必須做的,你也能做的到,是不應該有獎勵的,今天獎勵最後一天,明天就沒有獎勵了。
剛開始孩子可能會很鬧,這時候我們可以用精神獎勵來彌補取消的物質獎勵,這樣孩子也會慢慢習慣很少物質獎勵的生活。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