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 Letsight
微訊號:letsight520
上一次聽到“對賭協議”這個詞,還是在鄭欽文的網球訓練故事裡。
當年,鄭爸和西班牙教練簽下對賭協議,最後教練輸了,鄭爸毫不猶豫地把人炒了。
最近,雞娃圈也掀起了一股“對賭”風,甲方依然是父母,只不過乙方換成了孩子。

對賭協議細則五花八門,但核心內容高度一致。
如果孩子在考試中達到約定的成績,或成功考入目標院校,家長就兌現豐厚的獎勵:從高階電子產品到出國旅行,甚至現金獎勵,出手相當闊綽。
一旦孩子未能達標,那麼就需要接受假期補課、承包部分家務、零花錢或生活費縮水等“懲罰”。
粗粗一算,有些家長在這場對賭中的獎勵投入逼近六位數。
為了孩子們的學習,家長朋友們可真是下了血本!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做法,已經成為中產家長爭先模仿的新潮流。

01.
對賭雞娃
重賞之下必有學霸
雞娃爸媽的對賭協議,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有對賭小升初的,如果成功考入六小強,孩子就能喜提國外七日遊、iPhone + iPad套裝,外加周杰倫演唱會門票。
如果沒考進去,照樣可以旅行七天,但整個暑假得全程補課,且不許抱怨。

有對賭大學申請的,一年內拿到UCL offer,就能拿到奧迪Q5,再加上一筆歐洲旅遊基金和變美基金。要是沒完成,那麼整個假期的家務全包。

有對賭高考的,高考分數超過630,獎勵蘋果全家桶、清空購物車,外加8888元現金。否則,暑假就得打工,生活費直降至1000元每月,家務活也得主動承擔。

有些家長甚至按照高考分數設定了階梯獎勵,如果孩子達到頂級目標,直接奉上28888元現金紅包、最新款蘋果全家桶,外加演唱會門票、全國七日遊、醫美大禮包。
如果低於620分,那麼孩子開學前要承擔所有家務,去父母公司學習、生活費取消,進入大學的生活費也減少。

有對賭雅思成績的,如果在指定日期前考出雅思6分,就可以拿走最新款寶馬M3,沒有考出就要暑假打工。

有對賭競賽的,打入AMC10前2.5%,獎勵蘋果五件套和任意兩個國家旅遊;物理碗進入全球排名10%,獎勵10萬私房錢和2件喜歡的衣服。

到目前為止,全網最豪橫的莫過於海淀媽媽和孩子的對賭協議。
孩子達到國際部簽約分數並且雅思考到6.5分,小分6分,就獎勵Taylor Swift演唱會、蘋果最新五件套、相機或包包或高爾夫。
進入國際部後,A Level至少3個A*,三年後考入英國G5,那獎勵更是令人羨慕:
寶馬5系 + 每年2次豪華旅行 + Chanel成衣系列(或等值包包,每年2個)+ 滿足1個願望。

這些對賭的“懲罰”來看,似乎也不算什麼真正的懲罰。補課、打工、做家務,本來就是許多孩子應盡的責任或者是有益的體驗。
可家長給出的獎勵,卻是真金白銀,毫不手軟。
這種“天價對賭”的確能讓孩子學習動力拉滿,也讓家長感到很大的安慰。畢竟,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02.
教育豪賭背後
資源爭奪與階層焦慮
從小升初到高考,再到競賽、留學申請,這些“對賭協議”已滲透到各個教育的各個階段。
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場“雙贏”遊戲。家長用物質激勵孩子學習,孩子則為了獎勵拼盡全力。
但是細想一下,這其實是一場家長焦慮與教育資源競爭的隱秘角逐。
這種教育“對賭”之所以興起,背後是教育內卷的加劇,以及中產家長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憂慮。
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優質教育資源極度稀缺,而教育仍然是個人向上流動的最重要通道。

對於大多數中產而言,他們的財富不足以讓子女“降維競爭”,但又不願接受階層下滑的現實。藉助教育,爭奪有限的社會上升機會成為了最後的辦法。
但是名校稀缺,競爭激烈,無論是國內的清北復交,還是國外的藤校、G5,每年可錄取的學生數量極其有限,但申請人數卻連年增長。
而且近年來階層躍遷變得越來越難,高學歷也不再是成功的唯一保證,但它依然是最基礎的入場券,而普通高校畢業生則面臨學歷貶值的困境。
中產家長只好不惜一切代價確保孩子進入頂級學府,以此保障未來競爭力。
很多中產家長年輕時透過高考、留學等方式躋身社會中上層,如今,他們害怕子女無法延續自己的成功,甚至滑落至社會底層。
面對如此嚴苛的競爭環境,中產家庭只能“卷無可卷”,透過物質“激勵”孩子衝刺極限。

與上一代家長相比,當代中產父母普遍接受過更高水平的教育,他們知道簡單粗暴的“打罵式”教育已經沒有用,但讓孩子主動學習又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情。
“對賭”就成為一種相對“公平”的交易方式,孩子用成績換獎勵,家長用金錢換取成果,各得所需,最後皆大歡喜。
如果說中產的對賭協議是“豪賭”,那麼富裕家庭的對賭則更像是一場“無風險投資”。
看看富裕家庭的“對賭協議”獎勵,就可以感受到階層差距。他們輕輕鬆上就可以給出一輛豪車、一款奢侈品,甚至是數十萬的零花錢。
更重要的是,富裕家庭的“對賭”往往是錦上添花,他們的孩子本就享有頂級教育資源,無論最後贏或輸,都不會影響他們進入精英圈層。
而中產的“豪賭”則是孤注一擲,贏了也許能改變命運,輸了可能意味著階層下滑。
在這場資源爭奪戰中,中產家庭永遠處於鄙視鏈的底端。

03.
教育的異化
孩子變成“賭徒”
對賭協議的另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將孩子推向功利化的學習,徹底扭曲了教育的本質。
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依賴外部獎勵的孩子,容易缺乏真正的學習興趣。一旦沒有獎勵,他們就會完全失去動力。
在物質獎勵的驅動下,孩子的學習不再是出於求知的興趣,而是為了達成特定目標、換取獎勵。長此以往,他們可能逐漸喪失自主學習的能力。

當孩子習慣了重賞,他們就會將學習看作一種“賭博”,從而引發賭徒心態。
每一次努力,都是在博取更大的回報。如果未來的獎勵不再誘人,他們是否還能保持學習熱情?
更可怕的是,孩子也會自我物化,認為自己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家長教育投資的“產品”,必須在競爭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
一些孩子甚至會為了達成目標,不擇手段,例如作弊、造假,甚至在成年後把這種思維模式延續到工作與人生選擇中,過度追求短期收益,缺乏長期規劃。
這種教育方式,本質上是把孩子當成“投資專案”,家長成了“股東”,孩子則成了需要完成kpi的“打工人”。
長時間處於這種高壓環境下,孩子不僅要承受家長的期待,還要和同齡人競爭,焦慮、抑鬱、厭學的情況越來越多,這也是很多孩子心理出問題的根本原因。

其實從最近的教育政策,高中實行雙休、中考取消小四門,這些變化已經透露出教育的大方向已經改變。
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正在發生變化,只會考試和埋頭學習已經不符合社會的需求,孩子真正的競爭力應該來源內在驅動的終身學習能力,而不是短期的分數比拼。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幫助他們成為獨立思考、自信成長、持續精進的人,而不是被操控的考試機器。
當教育淪為一場豪賭,最終受害的永遠是孩子。只有跳出應試的怪圈,才能真正破解中產焦慮與階層固化的雙重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