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基金經理」卸任背後

來源|鳳凰WEEKLY財經
作者 | 楊依依 編輯 | 曹蓓
一季度剛剛過半,多家公募基金髮生人事變動。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15日,約40位基金經理在今年宣告離任,涉及34家基金公司。2024年全國公募基金行業共離任了359名基金經理,創下了26年來的歷史新高,這樣的高流動態勢到了2025年仍在繼續,而且輪到了頭部公司的網紅經理。
2月12日,目前非貨基金規模排名第三的廣發基金髮布兩則基金經理變更的公告,張東一與張笑天管理的三隻基金全數轉交李耀柱接管。變更之後,張笑天在廣發基金不再管理任何基金。至此,廣發基金近三年已有超10位基金經理離任或調崗。
張東一與張笑天是前幾年各大基金公司“造星”潮中誕生的兩位明星經理人,前者紮根大消費十餘載,後者以股票投研見長。
“對基金公司而言,過度造星可能帶來短期激勵,但不利於長期的人才建設和投研體系穩定。”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鳳凰WEEKLY財經》說,“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透過搭建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培養年輕基金經理等方式,減少對單一明星基金經理的依賴。”
01
明星基金經理跑輸同行
廣發基金的張東一此前管理的多隻基金裡,以2021年5月25日成立的廣發滬港深價值精選混合A為例,其初始規模達16.80億元,起點不可謂不高。但到了2024年12月31日,規模卻大幅縮水,僅剩下6.11億元。自張東一接管該基金起,任期回報為-34.75% ,與同類基金平均-14.70%的回報相比,還要低了超過一半,在行業內多達4488只基金中,僅位列3471位,處於末流。
在2021年下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間,這隻基金虧損金額達6.1億元,即使在虧損如此巨大的情況下,廣發基金收取的管理費仍有4580萬元,引發投資者的不滿情緒。
張笑天的情況類似,其管理的基金“廣發滬港深龍頭混合”,成立規模為80.72億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規模6.84億元。張笑天自2021年5月17日離任前,任期回報為-52.68%,同類平均為-13.41%,行業排名4346/4443。張笑天任期,虧損金額14.41億元,管理費5860萬元。
“前幾年明星經理吸金,公募造星就是為了賣基金。不過現在飯圈化已經不提了,過時了。”某總部在上海的頭部公募的銷售經理告訴《鳳凰WEEKLY財經》,“現在是被動投資的天下,投資者不看經理了,都是看持倉買的啥,追熱點、追賽道。”這家頭部公募在2024年也有網紅經理卸任全部在管產品。
公募基金“造星”曾在2019-2022年間風靡一時,尤其是2020年初,全球股市經歷了劇烈的下跌,中國股市也出現了大幅波動。在這種大環境下,一些百億基金經理透過抗跌能力和靈活的投資策略,在疫情期間成功規避風險或抓住了市場反彈的機會,獲得了高業績回報,例如易方達基金的張坤、景順長城基金的劉格菘、中歐基金的李曉星等,廣發基金的張東一和張笑天也名列其中。
隨後,他們的名字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不少基金公司開始一批批主動造星,他們透過媒體宣傳、推廣基金經理的形象,來打響自己的品牌。
鼎盛時期,基金行業出現了“飯圈化”現象,易方達的張坤因持倉規模超過千億,打破了公募基金成立23年來的紀錄,粉絲在微博成立“易方達張坤全國後援會”,如追星一般追基金經理。還有傳聞稱某電視臺將邀請網紅經理參加綜藝節目,很快,中基協發文要求嚴禁娛樂化。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在2020年曾撰文認為,在當時那個階段,追星式炒基的積極意義大於負面影響。“隨著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甚至個人IP在基民投資選擇中的權重凸顯,有助於打破當前基金銷售過程中渠道為王的現象,引導行業轉向產品為王的新階段,鼓勵基金公司關注投研本身,專注於提升產品業績表現。”薛洪言在文章中稱。
盛況之下,易方達、廣發基金這樣頭部公募的明星經理擔起重任。比如廣發基金的張東一在2023年“一拖九”,單獨管理及共同管理基金共9只,這9只基金還有同質化問題,其中5只產品第一大重倉股均為騰訊控股。2021年2月,離開博時基金後的張笑天加盟廣發基金,很快便同時管理三隻基金。
明星基金帶領巨量的粉絲“抱團”押注科技、白酒、醫藥、新能源等熱門賽道,但在賽道行情瓦解後,市場震盪調整,散戶投資者開始在公開場合毫無節制謾罵昔日追逐的“明星”經理。
基金公司也遭到反噬,由於業績低迷、虧損加大,公募基金行業的“去明星化”從2023年的春天開始,在2024年達到頂峰。2024年,據Wind資料統計,公募行業全年離任基金經理數為359名,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不乏邱棟榮等“臺柱子”基金經理。一些基金經理被迫離開,還有許多選擇向私募等相關行業轉行。
02
前有萬億門檻,後有強勁追兵
廣發基金曾是“造星”運動中的排頭兵和最大受益者之一,如今也成為“明星”經理營銷失效最先被衝擊的頭部公司之一。
據廣發基金披露的業績報告,截至2024年四季度結束,其主動權益產品份額規模合計1882億份,較年初下降324億份,降幅14.69%。導致較大幅度下滑有兩個原因,一個是2024年僅成立7只主動權益產品,合計僅24.57億份。總資產規模排名第三的廣發基金,去年全年新成立產品數量和份額僅佔全市場的2.43%和3.17%。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傅友興、劉格菘、李巍、王明旭等人管理的產品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贖回。而造成投資者選擇贖回的主要原因就是基金虧損。報告期內,廣發基金旗下現存的144只主動權益基金中,共有45只業績為負,其中跑輸基準幅度最大的“廣發行業嚴選”2024年份額規模下降了32.94億份,降幅為19.89%。
看似穩坐行業第三寶座的老牌機構廣發基金,實際上已面臨著全行業降費衝擊和被後來者追上的風險。
《鳳凰WEEKLY財經》透過查閱公開資料統計,截至2024年底,在4家披露了相關資料的超5000億管理規模的公募基金公司裡,廣發基金的管理費最高,平均管理費為0.88%。去年,廣發基金的管理費仍是第三,伴隨著今年監管層指導下進行的公募行業降費,廣發基金的管理費收入將受到直接影響。
按照截至2024年底的排行,廣發基金的非貨規模(非貨幣市場基金資產總額)7795.87億元,比第二名華夏基金還差約4000億元,而第四名嘉實基金距離追上廣發基金只有760億元的微小差距。
嘉實基金在近幾年前進速度很快,非貨規模1年增長約1500億,身位從2021年的第九衝到了2024年的第四名。對比之下,廣發基金的非貨規模從2022年巔峰期的6200億元驟降至2025年初的4800億元,縮水幅度達22.6%,遠超同期行業平均8.3%的下滑水平。
照此趨勢,廣發基金面臨著顯而易見的壓力。
而“造星運動”的深層負面影響還在繼續。柏文喜分析:“這可能導致公司內部人才梯隊建設不足,一旦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可能引發人才斷層。”
張東一、張笑天的卸任,對投資者來說並沒有吃到“定心丸”,接替他們的仍是老將李耀柱。Wind資料顯示,李耀柱目前在管基金總計8只,有2只的任職回報為負,“廣發港股通成長精選A”為-41.45%、廣發滬港深價值成長A為-24.67%。加上接手的三隻基金產品,李耀柱如今的在管規模超過了20億。張東一仍有5只產品在管,規模為9.78億元,減少了三分之二。張笑天旗下無產品。在張東一、張笑天之前,廣發基金從業時間長達13.9年的邱璟旻離任“廣發優勢成長”,接替他的是從業時間更長的蘇文傑。
從全行業來看,Wind資料顯示,2024年,全國基金經理隊伍已逼近4000人,但平均從業年限只有4.77年,從業10年以上的基金經理不足10%(362位),超過18年的“長青樹”佔比不足1%。
與基金經理“老將”接“老將”相似,去年5月,廣發基金孫樹明退休卸任,廣發證券執行董事、副董事長葛長偉接任董事長,葛長偉比孫樹明僅小三歲。
*本文不代表鳳凰網財經觀點,轉載已獲授權。

 👇【 熱門影片推薦 】👇

點選在看 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