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句話,正在培養抑鬱的下一代!不想娃仇視你,最好一句別說 2025-05-13 11:13 孕媽學堂 前幾天清明小長假,很多長輩帶著老小回鄉祭拜順便踏青。 當一堆長輩+一堆孩子,甭想,話題肯定是圍繞著孩子展開。 “你們家老大也五年級了吧,學習怎麼樣啊?” “我這個外孫,說起來我都替他爸媽發愁,他媽說,期末考試,數學才考了40分!” “一天天的,也不知道好好學習!別說大學了,考上高中都夠嗆啊!” 被當面蛐蛐的娃當時就坐旁邊,我看他臉色已經很尷尬了,便趕緊打圓場: 害,小男孩兒,開竅都晚!人家可能還沒發力呢…… 結果沒等我說完,話茬就被截了去: 晚?還晚到什麼時候,這都六年級了還不開竅?我看啊blabla… 我趕緊轉移話題:菜要涼了!先吃飯吧? 結果正上頭的批鬥大會是不會被這種小事打斷的。 我見氣氛不好,趕緊想轉移話題,為了救場,我CPU差點燒乾,甚至祭出自爆卡: 長輩們最近都買的啥股?A股快讓人把褲衩都賠進去,你們的如何? i人為了救場,果然什麼都做得出來~ 長輩是不批鬥娃了,但孩子已經氣得不理人、不吃飯了。 人群散去,我就一直在琢磨剛剛的事兒,突然想起《非暴力溝通》中的一段話: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經常聽到身邊有父母抱怨,說養了個孩子就跟養了個仇人一樣;說他兩句,看我的眼神兒都充滿了憤怒… 你覺得是孩子叛逆、不服管? 但有沒有想過,你無意識脫口而出的一些話,其實是在羞辱孩子。 所以,今天是個反思局。 希望看到文章的各位,可以跟我一起自糾自查,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過這種“嘴欠”時刻? 01 當眾揭短,向別人透露孩子的糗事、隱私 “上次數學才考了40分,考上高中都夠嗆!” “我們這都上一年級了,還尿褲子呢!” “你都不知道,上次啊,讓人一個小女生給欺負哭了,膽特小。” “哪啊?懶得要命,這麼大的人了,連襪子都不自己洗!” 以上,但凡說過一句,現在都應該深刻反思。 我知道,很多人說這話時的心態,可能是想,讓孩子長長記性、知恥而後勇? 事實上,我們越是這樣剖開孩子,他就蜷縮的越厲害。 你被最親的人“背刺”之後,難道第一反應是:我要好好改正? 你一定是震怒,覺得丟人、覺得沒面子,覺得自尊心受挫、覺得羞恥感爆棚。 然後就是恨對方! 當親爹媽變身黑粉頭子,上演大型脫粉回踩,娃就只想——重生之我要黑化了。 親子之間的隔閡、爭端,就是這麼來的。 對內,對娃丁點好處都沒有; 對外,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信不信,別人聽到你這麼說,尤其如果是不太熟悉的人,他不會跟你共鳴,他只會默默的疏遠你。 “這孩子也太差勁了吧?方方面面都不太好,還是跟他適當保持距離吧。” 雖然很扎心,但這就是事實。 人人都想讓自己的娃去近朱者赤,沒一個人希望孩子去近墨者黑。 所以我一直說,孩子身上有任何的毛病、有再大的問題,我們關起門來說。 不要當個談資一樣到處宣揚,更不要在外人面前管教。 你所看到的那些特別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難道就一點缺點也沒有嗎? 不是的。 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也許生活邋遢;人前講禮貌的娃,可能在家蠻橫。 只是聰明的父母,都知道一件事——學會隱藏孩子的短板。 讓孩子永遠以完美形象示人,讓孩子永遠有面子。 02 批評孩子,從客觀事件上升到人身攻擊 孩子犯錯很正常,但很多人一激動,就忍不住上升到人身攻擊。 “你到底有沒有腦子,要我教多少次你才會?!” “你怎麼這麼笨啊,這一點小事兒都做不好! “就知道給我惹事,怎麼就這麼討人厭呢!” 正確的批評邏輯就該像吃泡麵——對事不對人,別加太多新增劑! 孩子犯了錯→你客觀描述行為、指出錯誤→探討怎麼樣才能更好的改正。 僅此而已。 譬如,當孩子不收拾玩具。 你可以4步走: 1、描述行為:我發現你玩玩具都不收起來, 2、指出問題:這樣很容易丟,也容易被踩到硌到人。 3、詢問難點:為什麼沒有收,是因為嫌麻煩,還是有事耽擱忘了,或者不知道怎麼收嗎? 4、引導思考:那你想想看,有沒有很快的方法收拾整齊? 但如果,你指出錯誤的時候,非要帶上點情緒和偏見,上升到人身攻擊—— “玩具永遠不收,我看你就是懶骨頭!” “每次都留一堆爛攤子,就沒有你這麼不懂事的孩子!” 那批評就不再是批評,而是羞辱。 雖然你覺得,我只是一時情緒上頭,又不是真的討厭孩子、覺得他那麼差。 但對孩子來說,從你如此激烈的情緒、咄咄逼人的語言中,去洞察到你真實的內心,太難了! 他只能聽到,最直觀的那句不體面的標籤——“媽媽說我笨,說我懶,說我腦子有問題,說我是惹事精…” 不是我的“事兒”出了問題,而是我“這個人”有問題。 你非說他的廢鐵,他只好給你表演生鏽。 你非說他腦子進水,他只好給你表演水漫金山。 其實,你去觀察,孩子很少會介意你的“正常批評”。 譬如,DD把紙巾沾溼到處亂扔。 我若是保持嚴肅,直奔主題—— “這樣是不對的,你在浪費紙巾、弄髒環境。你現在好好揀起來,放進垃圾桶。” 他反而會開始注意行為的邊界,他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才被制止。 只有我說“你怎麼這麼煩人”的時候,他才會大聲哭喊著“我不煩人,你給我道歉,我才不煩人,你才煩人!”的無理取鬧 孩子犯錯的時候,你就努力把自己想像成個人機。。。 導航大家都用過吧? 你走錯了路,它從不發牢騷不罵人,只一句“當前路線錯誤,已為您重新規劃路線”。 咱也朝著導航型父母努努力,娃犯了錯,提醒錯誤+提供最佳化方案,足矣。 03 “這有什麼呀?”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 還有一種“羞辱”,相對隱性,正因如此,也更加可怕。 譬如: 當娃說:“媽媽,我今天好累啊!” 你秒接“你懂什麼叫累?,你這天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我們那會兒……” 當娃說:“我明天不想上學去了!” 你反手“誰不上學啊?你們同學不都一樣的上一天課,人家怎麼不說呢。” 當娃:孩子心情不好,摔摔打打,暴躁輸出。 你:“你有什麼可鬱悶的?我天天壓力這麼大還沒說話呢,你還發上脾氣了!” 就… 孩子的每一種感受,你都覺得不值一提; 孩子每一次的情緒表達,你都覺得他小題大做。 但是,感受&情緒,這種東西是客觀存在的,是沒辦法否認的。 更何況,這屆孩子,他們承擔的壓力,真的比你想象中的要大。 學業上、社交上、乃至興趣愛好上…很多時候都是受挫狀態。 覺得累、覺得辛苦、覺得心情不好,都不是矯情,而是壓力過載下的真實反應。 總是被人陰陽怪氣的忽略,這就是一種隱性的羞辱。 最後孩子也預設“我的感受並不重要”,想想算了別說了。 所有“抑鬱”的孩子,都是從“小情緒”不被理解開始的。 所以“接住”孩子很重要,不讓他的話掉地上很重要。 藉助孩子的emo,別讓他做孤勇者。 哪怕做不到共情,至少做到不否認,不diss。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管教小孩兒,其實是在“欺負”他。 我始終堅信,我們管教孩子的目的,從來不是讓他所有的行為都變好。 而是讓他覺得,我這個人是「好」的。 什麼是“好”? 就是我即便我有不足的地方、有犯錯的點,也是有能力、有方法取得進步的; 哪怕我暫時能力不足、方法不夠,也是有後備力量(父母)支援的; 哪怕我確實有一些小毛病,我這個人也是不賴的、是值得被愛的。 比起處處被“羞辱”,這才是一個孩子能夠持續向上的源泉。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 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聯絡我們 微信: caicaitong/schoolmum008 QQ: 19507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