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8年中美貿易爭端以來,香港社會和經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的香港特區政府在理念和風格上有明顯改善,目前正在響應中央指導,努力解決社會矛盾,著力大灣區經濟協同發展,積極推動北部都市區發展。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依託內地腹地,根植國際化優勢,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求穩定,謀發展,開新局。

中美博弈下的香港
隨著中國從一個落後和資本稀缺國家向發達國家邁進,以及中國與世界的全面融合,中國香港失去了過去那種對外交流和資本進出的壟斷角色和中介收傭模式,美國為了全面對抗中國,也對香港進行了系統性的限制、打壓和封鎖。
美國取消了一系列經貿法律領域對香港的互惠便捷措施,進而取消香港的獨立關稅地位,為民間交流和資本流動設定了種種障礙。
不同於改革開放和中國加入WTO後的中美合作共生關係,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中美處在全面和高強度的競爭期。
近年來,中美貿易還在增長且美國貿易赤字繼續擴大,華為等中國科技公司反而逆勢成長,並在晶片和AI等科技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
在軍事領域,中國的超音速導彈、航空母艦和現代戰鬥機的問世把美國軍事力量逼退至中國近海和近空。在文化領域,TikTok、小紅書也進入了美國年輕人的心智。
唯有在金融領域我們還處在全面守勢,我們的資本市場不完全對外開放,人民幣不能自由流通和兌換,美元在世界繼續享有霸權。但在我們強大的國家力量面前,美國能影響衝擊中國金融體系的方式和力量有限,一個顯著的例外是香港資本市場。
香港名副其實地成為了中美金融博弈的戰略高地。
雖然中國資本市場這幾十年取得了很大成績,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為企業融資和創新提供了大量資本,但毋庸諱言,香港還是中國最發達的金融城市和與國際資本對接最重要、最便捷的渠道。而香港的聯絡匯率制度也確保了香港和美元資本市場的無縫對接,成為香港繁榮穩定的重要基石。
在貿易戰開始後和疫情前的2019年,香港新股融資額約3142億港元(約合402.8億美元),同年A股新股融資額約2533億人民幣(約合367.05億美元)。2019年末香港股市市值約38萬億港元,A股總市值為59.3萬億人民幣。
香港市場在規模小於A股市場的情況下完成了更高的融資金額。香港在中國轉口貿易、中國科技進出口和股權投資領域,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選擇香港作為向中國施壓和金融戰爭的主戰場——限制國際資本流向香港,打壓香港的聯絡匯率制度和資本市場,也就順理成章了。
美國曆史上多次對其他國家和實體的美元資產進行限制、凍結和剝奪。在反洗錢和反恐怖主義上,美國監管機構選擇性執法,對非美國金融機構多次進行鉅額罰款和製造不公平競爭。
世界各國開始認真考慮美元的信用風險和貶值壓力,但又苦於沒有可行的替代貨幣。於是乎黃金再次成為人們心中最可靠的貨幣和各國央行的戰略儲備,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也應運而生。
人民幣的國際化也成為中國破解美元霸權的長期戰略,而香港也就成為連線人民幣資本市場和美元資本市場的橋樑。
香港作為一個城市經濟體,要麼閉關自守成為一個世外桃源,要麼就要全面擁抱世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除了成熟的法律社會制度和香港人民的勤奮外,穩定的金融體系特別是聯絡匯率制度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1983年10月17日,香港政府宣佈港元與美元掛鉤,固定匯率為7.8港幣1美元,此後聯絡匯率制度歷經40餘年,成功應對多次危機。面對美元週期波動和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香港政府選擇了“雙規策略”——維持美元掛鉤的同時拓展人民幣業務,以平衡風險並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資本市場的結構及最新趨勢
香港股市的主要資金來源有美國、歐洲、東南亞和中國內地。
從2018年以來,尤其是近幾年在美國的打壓下,外資從香港撤離情況嚴重,僅2023年外資總部較2019年高峰期減少了205家,跌幅超過13.3%,創11年來新低。
香港股市也從2018年高點到去年低點下跌了54.9%,很多熱門股下跌了70%甚至更多,香港股民深受其害。
所幸有祖國的支援,南下資金(“北水”)在香港市場佔比穩步提升,有力支援了股市在去年和今年的靚麗表現。
2024年港股市場回暖,日均成交量達1318億港元,“北水”亦達約482億港元。截至2024年年末,國際中介持股市值佔比為43%,港股通持倉比例為14.7%並繼續上升。
此外,外資對中國的投資熱情也在逐步提高,英國《金融時報》今年6月29日報道香港資本市場強勢迴歸,今年正重新衝擊全球上市融資排行榜首位。
2025年截至目前,約有15%新增投資者和市場份額來自美國和歐洲。有理由相信這個比例會繼續提高。
隨著香港社會局勢的穩定,社會活力在恢復,經濟也持續企穩。香港依然是中國最重要的國際性都市和世界金融中心。內地在金融領域雖然取得了很多進展,但與國際標準、國際水平比還有很大差距。
支援香港資本市場建設,鼓勵香港金融創新和爭取在國際金融市場更大的話語權和引領作用,對中國經濟發展和中美金融博弈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央政府近幾年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對香港金融市場的支援:
1、繼續鼓勵中資企業來香港上市,接受國際資本的監督和支援。2025年上半年,香港股票市場融資規模大幅增長,有42只新股IPO,超過1050億港元,與2024年同期比新股數量增加40%,融資總額攀升692%。此外,2025年上半年香港市場再融資規模已達1428.54億港元,增長勢頭強勁。
2、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香港作為人民幣業務的中心。2024年底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1.1萬億元,處理了全球約80%的離岸人民幣支付款項,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和最活躍的人民幣外匯債券市場。
3、為離岸人民幣設立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和產品,包括跨境理財通、人民幣債券投資、港交所雙櫃檯交易模式、陸港通和人民幣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本人曾經作為易方達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的總裁,有幸在2011~2012年參與了第一批RQFII人民幣債券公募基金的設立和發行。
4、中國人民銀行行長表示加大央行配置香港資產的比例,支援香港金融市場發展。
5、支援虛擬資產在香港的交易和投資管理,對穩定幣進行立法,擴大虛擬資產交易牌照和資產管理發放範圍。
香港對國際資本、各國文化和生活方式極具包容性。主要的世界金融機構在香港都設有區域總部或業務中心。截至2024年,中國股市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約為30%~33%(具體比例因市場波動和指數調整而變化),是全球新興市場中權重最高的國家,其中港股佔比15%~17%,A股佔比5%~6%,中概股(美國上市ADR)佔8%~10%。
在世界經濟日益數字化和虛擬化的時代,應對美國的打壓,面對新加坡、迪拜等區域和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香港進行了一系列的金融創新——
1、金融科技應用創新。自2019年香港金管局向8家數字銀行頒發牌照以來,香港的數字銀行已有220萬存款客戶,佔零售銀行整體市場的比例增至8.8%。同時,香港約有1000家金融科技企業,業務涵蓋移動支付、跨境理財、人工智慧金融服務顧問等範疇。
2、資本市場機制創新。2023年11月22日啟用的FINI數字化首次公開招股結算平臺,以雲端平臺架設,讓首次公開招股中的保薦人、包銷商、法律顧問等不同持份者以電子化方式合作,縮短新股定價和交易之間的時間差距,提升國際交流的便捷和效率。
3、綠色金融發展創新。2022年香港安排或發行的綠色可持續債務總額超800億美元,佔亞洲市場份額約1/3。2022年10月港交所推出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是目前唯一為國際自願碳信用產品交易同時提供港元及人民幣結算的碳市場。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已成為亞洲的綠色金融樞紐。
4、人民幣業務創新。香港人民幣資金池規模穩步增長,在全球離岸市場人民幣支付中的佔比不斷提高。2024年,海南省政府在香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峰值訂單規模一度高達發行規模的12倍。中央有關部門與香港推出多項金融互聯互通措施,豐富離岸人民幣業務,如最佳化“互聯互通”機制、增加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等。
5、虛擬資產監管創新。2025年5月,香港立法會透過《穩定幣條例草案》,並推出《穩定貨幣條例》,自從8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一舉措為虛擬資產活動構建了堅實的監管框架,使香港成為全球首個為法幣掛鉤穩定幣建立專門監管制度的國際金融中心。近期國泰君安國際獲得虛擬資產交易牌照,其股票一天上漲198%,更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香港的優勢和未來
香港是對全球資本最友好的市場。它沒有資本利得稅、沒有遺產稅。在香港的企業首300萬利潤稅率為7.5%,超額部分為16.5%。此外香港對海外收入有免稅政策。香港資本進出高度自由,股票市場流動性好,沒有行政限制。
香港的語言、法律、財務會計制度和世界經濟高度契合,任何一個沒有政治目的的企業、個人和資本家,在這裡都享有高度的安全和自由,和世界各地進行商業和資本合作。
香港的營商環境在全球發達經濟體中也一直名列前茅,法治環境也是世界一流。
香港政府清廉專業,香港人民勤勞敬業,香港投資者對資本市場有著高度的敏感和長期的歷史經驗。恒生指數去年漲幅為17.91%,今年上半年漲幅為21%。
香港2024年GDP增長為2.5%,2025年一季度增長3.1%,雖然房地產和零售還在底部徘徊,但整體經濟處在穩健恢復之中。投資者用腳投票,大量資金開始迴流香港。
根據波士頓諮詢集團(BCG)2025年全球財富報告,香港2024年跨境財富規模新增2310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一。BCG預計到2029年,香港將超越瑞士成為全球最大財富管理中心,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蘇黎世”。
中美競爭是全方位和長期的,但期間會有妥協和緩和,最終兩國會找到互利相處之道,甚至相互學習和共建全球治理體系。隨著特朗普關稅政策的逐步明朗,中美近期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這也為香港經濟繁榮和金融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戰略保護。
今年以來,主要國際投行紛紛改變看空中國的觀點,建議投資者增加對中國市場的配置。而在香港上市的優質中資企業成為首選方向。
香港的資源股,包括黃金、銅、石油甚至煤炭公司估值被嚴重低估。中國的新消費概念股如泡泡瑪特、蜜雪冰城、老鋪黃金和毛戈平等超高的收益震撼了國際投資者的想象力。
中國的電動車在全球處在領先地位。在香港上市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和生物醫藥公司重新獲得國際投資者的青睞。券商股在這波虛擬資產的大發展中也迎來歷史機遇。
可以相信,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會更加鞏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美競合關係的演變而煥發新的生機。
—— · END · ——
No.6441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王紅欣
作者:現任深圳道樸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有近30年國際投資和基金管理經驗。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